登录 / 注册

中国教育的重病(杨慎德80岁的退休教师)

作者:杨慎德 来源:wl 点击:2691

教育得了重病而且是难以医治的癌症——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的危害显而易见,可多年来非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

请看:

现在中学流行的是“县中模式”,提倡的是“封闭式”教育。学校与外界隔绝,像个“集中营”。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一切为了升学率,一切瞄准着高考,凡是有利于高考的事就做,凡与高考无关的活动就不搞,甚至有的中学连理化实验都不做了,而是用放录像来代替。地理课的野外实习和社会调查就更不谈了。研究性学习红火了一阵子现在也烟消云散,因为这些高考都不考。素质教育现在只剩下一句口号,过去还评选“素质教育先进单位”,现在也早已偃旗息鼓了。高考成绩几乎成了评估学校工作的唯一标准。学校升学率高,录取名牌大学多,学校就是名校,校长就是名校长,教师就是名教师。

打乱教学计划。高中三年的课程两年结束。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可以任意增删。有时为了保证某一学科考试取得好成绩,不惜要其他学科停课让路。在高考指挥棒下,学校偏科现象日益严重。有的学校从高一就文理分科,这在世界上只有中国这么做。

没完没了的考试。期中期末有大考,月月有中考,周周有小考,天天有练习,地区之间有联考,高二下学期还要参加全省统一的“小高考”。学生成了做习题、答试卷的机器人。

国家法定的双休日在中学已名存实亡。有的是单休日,有的是半日休。寒暑假也七折八扣。教育行政部门规定:义务教育节假日禁止补课,言外之意非义务教育节假日上课就是合法的了。

城市学生早晨7点多到校,晚上9点多离校,每天在校学习时间达14小时以上。上午5节课(每节40分钟),下午5节课,晚上还有3节自修课,更有甚者有的学校在高三学生午饭后短暂的休息时间还要安排20分钟的午间练习,真是太残忍了。十几年前,广东一位中学校长撰文说:“时下的中学生是中国近代史上学得最苦的,也是世界同龄人中学得最累的一代。一是课时多,二是统考多,三是书包重。”由于打乱了人体生物钟,加上体力和精力严重透支,以至于第二天上课,课堂上注意力分散者有之,精神恍惚者有之,昏昏欲睡者有之,甚至厌学者也不乏其人。如此恶性循环,体质下降,尤其是视力减退。据报道,目前学生近视率初中为65%,高中为85%。更可悲的是,由于学习生活枯燥,一天到晚除了上课就是做习题、考试,个人的一切兴趣、爱好统统被剥夺。在学校和家长的双重压力下,有的学生竞萌发了“生不如死,活着没有意思”的想法,以致近年来跳楼自杀者也屡见不鲜。

学校开家长会,一不向家长报告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表现,二不讲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而是一味地大谈学习和考试的排行榜,有时还公布全班学生的成绩,弄得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家长感到难堪。

每年暑假来到,中考尚未进行,各重点高中就不失时机地展开了抢夺生源的大战。哪些初中有哪些尖子学生和特长生都摸得一清二楚。到时各校的老师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于家长之间。有时校际之间发生碰撞,不惜撕破脸皮,相互拆台,斯文扫地。为什么争夺如此激烈?因为生源就是财源,生源就是业绩源。是高考成败的关键,是学校的命根子。

应试教育为出版部门和书店提供了巨大商机。各种辅导材料、高考指南、试题汇编、同步练习应运而生。年复一年,层出不穷。学生课桌上堆满了各种参考书,而学校图书馆藏书千万册,报刊杂志数百种却无人问津,因为那些书报基本上与考试无关。平时正课还忙不过来呢,哪有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

现在教育厅新设了两个机构,即考试院和评估院。顾名思义,考试院主要任务该是如何挥舞高考指挥棒,评估院该是根据高考成绩来评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星级学校”的等级评定。这两院吃“皇粮”的,当然要做出政绩,因此不能不有所作为,这大概就是江苏省高考复杂化和多变性,年年都有新花样的重要原因。一子动,百子摇,只要他们动一动,全省中小学就要改弦更张,忙得晕头转向。现在他们不仅指挥着高考,又把中考的命题权垄断了。江苏省从2009年起,中考实行全省统考。人们慨叹教育什么时候才停止折腾呢?

每年高考阅卷工作一结束,录取分数线确定后,全省各市的高考成绩排行榜和文理科高考状元的名单就出来了。紧接着各市县也如法炮制。考得好的兴高采烈,拉横幅、上电视、发奖金、摆庆功宴、暑假公费旅游,皆大欢喜。考得不好的,大会批、小会凶、万马齐喑、噤若寒蝉,此时此刻,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这种排名次,公布高考成绩的做法,对应试教育来说,不仅是推波助澜,更是火上浇油。

上述种种,请问哪一项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其所作所为是古往今来绝无仅有。高强度的应试教育摧残了学生的身心,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剥夺了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的机会,以致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社会适应性能力,处人遇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都较差。

至于刻苦钻研、独立思考、积极进取、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精神则更加缺乏,一言以蔽之,不会做人、做事、做学问。

在我国只要是尖子生,高考状元或国际奥赛金银牌得主就可进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而且可自选专业并享受奖学金等多项优待。遗憾的是这些人毕业以后在科研领域脱颖而出成为国家精英的并不多见。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温元凯先生最近说:“在美国进名校要考核四个方面:领导力、创造力、协同力、做义工。书呆子、高考状元不一定能进名校。而中国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实践能力。”

2003年,上海教育家吕型伟先生应邀来我市讲学,他说: “现在教育犯了多动症,口号天天换,模式家家有。同时又犯了浮肿病,即浮躁、浮华、浮夸。”吕先生在其他场合还说过: “在应试教育下,学校无特点,教师无特色,学生无特长。”这些话是对当今教育改革准确、生动的概括。文革后,小平同志说: “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而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我国在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等许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唯独教育改革相对滞后。如果说,30年改革开放还有什么失误的话,那最大的失误还是在教育。问题表现在下面,根子却在上面。首先是教育部,其次是教育厅,因为他们是决策者。要说他们不了解下情,这不对。拿教育部来说,也曾不断地向下发文件,今天来个“减负”,明天来个“节假日不准补课”,后天再来个“要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大后天又来个“要保证高中生每天跑步1500米”。请问有几个学校兑现的。有意思的是,绝大多数教师、校长以至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都反对应试教育,但都摇头叹息: “没有办法。”是不是真的没有办法姑且不论,问题是明知有害,却束手无策,这不是癌症是什么?现在全国正在热议中学要不要文理分科的问题,我认为这不是教育领域的根本问题。根本问题是学校究竟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因为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现在一方面缺少大量的技术工人和高端的顶级人才,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温家宝总理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没有教育一切都免谈。但教育又是长效的,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用抓生产的办法来抓教育,更不能用搞运动的办法来搞教育改革。须知癌症是会致命的,应试教育不解决,国家就难以持续地发展。

今天热衷于搞应试教育的人,但愿将来不要沦为历史的罪人。
 

更新:2011-02-09 05:12:01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