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成功没有普遍性
——《我是那个“残次品”》读后
最近在《读者》上看到一篇摘自《中国青年报》上文章《我是那个“残次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读后感想颇多。
该文中介绍了某著名网络游戏公司的高级顾问郑正的成长历程。郑正从小开始就表现得非常不一般:一岁时,往煮粥的锅里偷偷撒尿;在幼儿园,躲到门后把门朝园长脸上推;上了小学,在老师的粉笔盒放毛毛虫,拔同学自行车的气门芯……可谓无“恶”不做,更为严重的是公然拒绝写作业,甚至发明了一种能同时写6个字的“作业器”。这样的学生当然很容易就成为老师的眼中钉、肉中刺,于是小学退学;初中退学;高中退学。但这样一位问题少年,现在成了网络公司的高级顾问——“成功人士”,于是作者借助郑正的话“在程式化的教育流水线上,我承认自己是一个残次品,但我庆幸,我是那个残次品。”以痛斥当前的教育制度。
应该说这样的“成功”故事很有吸引力,也很有震憾力,但我却认为这样的“成功”仅是特殊时期的个别案例,不具有普遍性,当然也更不能成为莘莘学子效仿的榜样。
1、郑正成功靠的是什么?我想,郑正的天赋无疑应该是不寻常的,但我个人认为其成功的背后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小学时,郑正为了不做作业,母亲可以通过关系找到崔永元、郑渊洁,请郑渊洁介绍自己如何只有四年级的学历同样成为童话大王,从而完成他不用做作业的“待遇”;后来母亲移民美国,尽管他高一时,经常逃学,打工赚钱上网,还是能通过托福考试赴美国留学……从郑正成长历程来看,毋庸置疑的是,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起点和关系俨然还是成功的重要条件,试想,如果换作其它任何一个一般人,这样的一个孩子最终的结果会是怎样的呢?我不敢想像。
2、问题少年并不都具有创造性。郑正在中国所受教育阶段,可以说是典型的问题少年,但其种种的“恶行”都不应该成为其反对教育的武器,更不应该成为“炫耀”其与众不同的资本。“成绩差的学生不一定有出息,成绩好的学生也不一定有出息。”我非常同意这句话,但一个品质恶劣的人是不会有出息的。问题少年当然不是不可能成功,但问题少年并不等同于“创造性强”,更不赞同于日后的成功。如果不能解决问题少年的问题,任其发展下去残次品就只能是残次品。只有树立这样的理念才会对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否则,当学生出现类似的劣行后,家长和老师教育他们时,他们只要一句话“你看某某,比我还坏,不是照样可以成功吗?”,就可以让教育者们哑口无言。
3、优秀生并不都是“书呆子”。与此相似,媒体经常宣传优秀生是“书呆子”的故事,把优秀生描述成死读书、读死书,最终会读书死的境遇。我不敢说优秀生都能成功,但我可以说优秀生并不都是“书呆子”,他们在知识、情感、智慧甚至创造性方面丝毫不会比“问题少年”差。
纵然我国教育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但全盘否定,都做“教育”的叛逆者显然是行不通的。直面问题、改善教育才是舆论应该有的态度。一个人偶然的成功显然不具有普遍性,更不能成为反对教育的理由。由衷地希望媒体能树立正确的宣传理念,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思想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