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一切”和一个“没有”、一个“只有”
“三个‘一切’”,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教育界流行多年的“名言”,许多学校将它抄来作为“办学理念”、“办学宗旨”等等,或悬于门首,或挂于大厅,或刻于照壁;大大小小的教育领导和许多教师把它挂在嘴边。在教育界,此名言可以与“三个代表”、“八荣八耻”、“持续发展”等齐名并号,等量齐观,简直就是人类教育史上的的至宝和绝唱。
但这三个“一切”,在社会上,在家长、学生那里,在老实人眼里,却是中国教育一个最大的笑柄。原因就是这句“名言”太吓人了,太唬人了,三个“一切”,无所不言其极,无所不是其最,言过其实的程度,你都不敢说它是“夸张”,因为作为修辞的“夸张”是有度的,而这三个“一切”却无边无度,以至于你无法解释这三个“一切”都包括什么。何况在教育的功利性愈加突出、“教育嫌贫爱富”已成事实、“教育产业化”盛行的当今中国社会,这句话也敢说,也好意思说,也说得出口?实在令人吃惊和头晕!
“一个‘没有’、一个‘只有’”,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许多教育领导和校长常挂在嘴边的“名言”,也被部分家长所严重热爱和发疯欢迎。这句话最先是谁说的,不得而知。这也不属于公安局追查的那种政治谣言。但它对教师们来说却是永远解不开的紧箍咒,令老师们无限憋屈却又无可奈何。这句深受部分人热烈欢迎的“名言”一经问世,讨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家们全都得上吊自杀或吐血暴毙。
人在什么情境下才会大言不惭或者信口雌黄呢?我想有三种可能:一是别有用心,比如历史上那些奸佞动辄就对皇帝说“万死不辞”;二是傻呆无知,比如远古时代的人就说地球是方的;三是吹牛撒谎,比如我就说过“我明天要把喜马拉雅山搬到我家客厅里去”等等。只不知以上两句“名言”是在什么情况下闪亮问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