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教育“新政”,要从草根开始

作者:俞永军 来源:xsk 点击:3043

如今,业内人士谈的最多的话题,就是教育“新政”。何为“新政”?说具体点,就是省教育厅颁布的“五严令”,包括:严禁下达升学指标、严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严格制止义务教育学校违法办学行为。

不难看出“新政”都是因应试教育而起,想改变应试教育给学生身心带来的严重伤害,想让素质教育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然而,素质教育到底离我们还有多远的路程?是不是一次“新政”就能让学生学的轻松,学的快乐?

事实上,很难做到,因为高考是看分数的,素质教育根本无法解决应试教育所能解决的诸多事情。就如日前公示的北京大学自主招生“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推荐名单中,到底有多少是综合素质超强的学生?抑或是某方面素质过人的学生?其实,不用说,几乎都是各校的学习精英,多次考试遥遥领先。

应试教育有应试教育的弊端,素质教育有素质教育的优越性,这毋庸置疑。但并不是应试教育中的所有做法都不可取,素质教育中所有做法都可取。这就好比一条鲫鱼,鱼腮不好吃,鱼鳞不好吃,鱼尾巴不好吃,但我们不能断定鱼肉也不好吃。反之,鱼肉好吃,并不能说明鱼鳃、鱼鳞、鱼尾巴就好吃。

说起科举制度,人们自然想起孔已己、范进,两人虽然生活在不同时代,但同处于穷困潦倒的地位,同受科举制度的毒害。不同的是范进终于叩开功名富贵的大门,而孔乙己直到临死“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不管怎样,科举制度都是万恶的制度,它扭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然而,西方学术界却一致公认: 中国科举制是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胚胎。18世纪以前,欧美各国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贵族世袭制、君主恩赐制,或实行个人赡拘制、政党分肥制。这些办法不可避免导致任人唯亲,带来结构性的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政府之中。而科举制倡导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平取士,唯才是举,任人唯贤。

有时,笔者就想,如果农村孩子不读书,不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他还能通过什么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读书改变命运,学习造就未来。农民的孩子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既然是读书,就应该“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就应该“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笔者是农民的孩子,祖辈、父辈都没有读过书,始终围着一亩三分地转,直至生命的枯竭。没东西吃,奶奶就经常找身上的虱子吃,咯嘣咯嘣的。到了父亲,还是没有东西吃,就偷队里的山芋,结果被逮住,打个半死。于是,父母带着两个姐姐,逃也似地离开生他们养他们的村庄,沿路乞讨,终于在江西武宁的一个小山村落脚。如果不是读书,笔者可能与昔日的伙伴一样修理地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了好几个娃,整日啃着窝窝头。

相反,城市的孩子,家庭经济都不错,背景也不差,即便学不进,考不上,城市的某个岗位总能找到他们的身影。也就是说,再蹩脚的父母亲,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回到农村。尽管他们从那里出来,尽管他们知道城市生活的辛酸。然而,就是这些家长似乎忘记自己的奋斗史,一方面希望孩子学习有出息,超过自己;另一方面又不忍他们埋头苦读,彻夜难眠。俗话说,想马跑,又不给马吃草。或者是自己苦怕了,不想孩子再吃丁点苦。于是,他们就动用一切关系,竭力推行或拥护所谓的“新政”。在他们眼里,他们不愿看到农村孩子加班加点埋头苦读,他们期望这些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一样,学学玩玩,最终,自己的孩子如愿以偿考上理想的学校,农村孩子回到自己那片熟悉的黑土地。说实话,这些家长不期望教育现状的改变,城市的孩子永远是城市的孩子,农村的孩子永远是农村的孩子。

可能吗?绝对不可能。尽管目前,他们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制定或提出一些有利于自己的规章制度,但是历史的车轮谁也阻挡不住。能者上,庸者下;有能力吃饭,没能力滚蛋;吃苦耐劳者选到岗位,好吃懒做者丢掉岗位,应当是永恒的真理。因此,任何一项教育“新政”,都要全面细致的考虑,而非简简单单的自上而下,形而上学,应该从草根开始,从平民开始。(2010.1.2)

 

更新:2011-01-07 05:22:25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