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谈一谈小意外的写作

作者:任景业 来源:XSK 点击:3088

(任景业老师关于小意外的写作提纲)
  一、小意外的特点
  1. 真情实景:不虚构。
  2. 独特自然:
  例如:在〈比较两个加法算式的大小有不同的方法〉 (施家荣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戛洒小学)
我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练习课上,让学生比较左右两边加法算式的大小,其中有这样的一道题;6+38○36+8,按教材上的要求是: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学生独立完成后,我就提问比较结果。同学们纷纷举手抢着回答:
  李冰冰说:“我是计算后用两个得数来比较大小的。两个得数是一样,所以两边的算式相等。”
  方瑶瑶说:“我是把左右两边算式的一位数和一位数比;(6比8少2);两位数和两位数比(38比36多2)。即:一位数里少2的算式中,在两位数上多2;一位数上多2的算式中,在两位数里少2。两边算式中的和就相等,所以两个算式相等。” 普再秋说:“我是把左边的算式‘6+38’改写成‘36+8’后再来比较的。这样,左右两边成了同样的算式,所以两个算式就相等。”
  这时,李小康同学站起来抢着说:“你是写错了吧,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应该是‘38+6’。我也是这么想的,他可能粗心把6和8混淆而写错了。”可普再秋同学却肯定地对李小康答辩说:我不只是调换了两个加数的位置,还调换了它们个位上的数,因 为我知道,计算“6+38”时,先算个位上的数加个位上的数“6+8”;“6+8”也可以写成“8+6”;所以把两个加数的位置也调换了。这样,判断起来又快又准确。
  3. 文质兼备。
  4. 简易精悍。
  二、小意外的一般结构:
  意外事件+教学智慧+反思。三个部分可以有不同的侧重,也可以只取其一。
  三、小意外的一般要求:
  1. 事件清楚,确有意外。
  (1)确有意外
  (2)怎样做到叙述清楚?
  什么教学内容?几年级的学生?教学过程?也就意外发生的环境?意外是怎么发生的?要给出教材图片,教材中的原问题。
  自己的预设。这是为下面的意外做铺垫,这样可以更好的让人知道什么 地方发生了什么样的意外。
  例:刘振宇:《碰 撞 = 成 长》
  今天,我讲了“6、7的加减”一课,其中有这样一道情境习题:一只田鼠背了一袋子土豆往家跑,袋子破了一个洞掉出了四个土豆,旁边有两个算式:( )+( )=7,7-( )=( )。按正常的思维顺序是:3+4=7,7-4=3;我想这道题有很大的思维空间,还可以是2+5=7,7-2=5……因为老鼠继续跑下去,袋子里的土豆还会掉。我在备课时认为学生完全可以想到这一点。意外的是在课堂上没有一个学生想出袋子里的土豆还可能会掉出来。面对安静的教室我一遍又一遍地追问道:“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教室里依然一片寂静,  看着学生们闪躲的眼神我无语了......
  这节课我失败了,课后我很不甘心,难道这些孩子一点想像力也没有?难道他们没有发现老鼠背的袋子有那么大的洞?还是我没打开他们思维的大门?筹躇之余我决定重讲这道题。我换一个角度切入,从情境图入手,让学生先观察画面,然后问:“看了这幅图画谁能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有几个学生举手了!啊,这就意味着我离成功近了一步,于是我叫陈晨来讲,他说:“一只田鼠从农民伯伯的地里偷了7个土豆,它飞快的往家跑,可是袋子漏了一个洞,掉出了4个土豆它还不知道哪!田鼠仍然拼命的往家跑……”我问他:“算式应该怎样写?”(4+3=7 7-4=3)我向他竖起了大拇指,其他同学见到赵宇晨获得了夸奖好像被打了一支兴奋剂一样,都把手举得高高的,有几个索性就站了起来。看到他们跃跃欲试的眼神,我也更兴奋了。我让一个平时很顽皮的孩子发言。他说:“我的想法和陈晨的有些不同,田鼠发现土豆掉了就回去捡,最后背着7个土豆回家了。”我急忙追问:“算式怎样列?”“7+0=7 7-0=7”
  看到孩子们的表现,听了他们的想法,我压抑的心情豁然开朗,瞧!孩子们的想像力不是很丰富吗?看来作为老师我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思想还要改变做法,让想和做有机的结合,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
  这位老师说:“按正常的思维顺序是:3+4=7,7-4=3;我想这道题有很大的思维空间,还可以是2+5=7,7-2=5……因为老鼠继续跑下去,袋子里的土豆还会掉。我在备课时认为学生完全可以想到这一点。”这是介绍了自己的预设,与后发生的现象对比才知道意外在何处,这个介绍是必需的。
——
  61548; 发生了什么意外?——。
  61548; 发生意外以后又发生了什么?学生、老师、看课者什么样的反应?如果是重点在教学智慧上,要写出你应对后产生的效果。
  例:王猛老师《你猜她错在哪了?》教师本想用学生的错误说事,但一转身学生把错误抹了。王老师对此是让学生猜错在哪了。下面写一段学生的反应,以此说明这样处理产生的教学效果:“生1:她可能是数位没对齐,还按照上节课的小数加减法那样,末位对齐了。 生2:她可能是忘了点退位点,结果减错了,变成22.5了,我刚才也犯了这个错误。生3:她可能是在55的后面添“0”,但没点小数点,那样55的大小就发生改变了。
——
  2. 过程应对,确有智慧。
  指教学过程与对意外的应对两个方面。
  (1)对意外的应对是不是体现了教学的智慧。
  (2)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新课程理念。
  3. 反思深刻,确有升华。
  例:《何不让他们举反例》刘文元(东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
  【片断描述】 教学新世纪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加法交换律》一课时,产生了个小意外。备课时,组内老师一致认为,这节课很简单,简单的预设,也不会有太意外的生成。而整个课堂的前半段也正如我们所设想的,正常有序的进行,感觉孩子们掌握得很好,不时的幽默一下,使课堂氛围更加热烈。
  在观察完老师预设的几组题目之外,孩子们已经基本上体会了“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规律,……突然我就来了一个灵感:何不让他们举反例呢。
  周禹廷(真要表扬她这学期每天都交作业,而上学期的前十天里有6天没交作业):40+45(不等于)54+40.
咦,好像有问题了。同学们先是犹豫了一下,瞬间都举起手来,问题自然是解决了。
  李东阳(这个孩子有些糊涂,用他妈妈的话讲,真是个好孩子,但就是学习的事得别人记着才行。):我不知道这个算不算,0.5+0.7(不等于)0.7+0.5
  呵呵,很有胆量,这个问题也很好解决。
  郑好(她自己概括自己数学学不好的原因是自己记性不好):10+20+30应该不等于30+20+10.
  哈哈,是个很单纯的小女孩。
——
  4. 题目适切,针对内容。
  孙家芳 14:46:46

  孙家芳 14:46:54
  我在看这篇文章
  孙家芳 14:47:35
  怎样起一个好题目呢?
  5. 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结合下面和案例。
  四、小意外征文的教学与撰写建议
  例:〈数学课堂小意外 〉
  当课堂上出现小意外时,教师不应该片面地要求学生“尊师”,也不应该粗暴地动用“教师权威”来维持课堂秩序。因为教师的职业在举手投足间、一颦一笑间都使其内在的教育观、教师观得以自然的流露和表现。在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细节,都让我们的教育观念得到检验。
  如,我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新课刚讲完,正准备做练习,只听“扑嗵”一声,原来是一个学生的板凳腿掉了一个,顿时,课堂一下子笑了起来。此时,我郑重地说:“这位学生的板凳腿掉了一个,可这却给我们留了一道分数除法应用题。”同学们听我一说,安静了下来。接着我口述应用题:“一个板凳4条腿,掉了一条,剩下的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学生们一听笑了笑,便愉快地投入到练习之中。
  由此看来,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在短时间内选择最有效的策略去引导气氛和教育学生。
  天行健点评:文章虽小,却值得我们思考:什么是数学?正如文中所讲,板凳腿掉了一个。我们会想到什么?
  首先是学生的顽皮,不然板凳怎么会掉呢?这引来的是什么?大概是情绪化的反应吧?
  其次是什么?这会不会影响我的课堂教学?摔倒一个,影响几分钟,我这课还能上好吗?
  可您瞧,在这位老师的引导中,学生居然顺利把这转化为学习的资源:一个板凳4条腿,掉了一条,剩下的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在不声不响中,巧妙地把课堂的不安定因素变成课堂的资源,这难道这是我们学习的地方?
例:

五、案例欣赏与评析
  推荐理由:学生提出“在生活中真的有射线吗?” 老师感到惊喜,这样一个细小而深刻的问题被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发现了,感受到了学生思维的跳跃。感受到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思考的深刻性。要多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点,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探索,积极锻炼他们的思维。本文可以帮助老师理解教材中直线的情境,理解数学。
  题目不好,欢喜好理解,忧什么?从文章中没有找到忧的起因。建议改为:生活中真的有射线吗?

让我欢喜让我忧

  宋冰(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线段、射线和直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鉴于学生的思维依赖直观形象的特点,我充分运用生活中的例子,按照线段---射线---直线的顺序,让学生由浅入深地认识。然而,就在认识射线这一环节,意外发生了…
(背景介绍,只选取要说的重要内容介绍给大家,不必要的一笔带过,“然而,就在认识射线这一环节,意外发生了…”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向文章的核心事件。)
【片段描述】
课件演示

(射灯射向天空的一束光线)
  师:你看到了什么?
  (开门见山,不拖泥带水。我们常见老师问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你见过……”“你喜欢……”)
  生:我看到一束束直直的光射向空中。
  师:如果把这些光用一条线表示,你能在练习本上将它画出来吗?
  (注意老师这一句和下一句的引导:怎样把关注点引到数学上来。画线,其实是一个将生活中的实物图形化  的过程,也是去情境化的过程,是数学的抽象过程)
  生:我用一个端点表示灯,另一侧没有画端点,因为它可以射的很远很远。
  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想像一下这束光射的很远很远,当它射到一个地方的时候还可以继续向前,再向前一点,再向前一点…如此下去,我们永远也找不到它的另一个端点。
  (建立表象的过程,数学中的线,尤其是无限的概念来源于理想化,离不开想像。突出的数学思维活动)
  师:这样的线有什么特点?
  (去个性化、寻找共性的归纳、抽象的过程)
  生:直直的,只有一个端点,另一端可以向远处无限延伸。
  师:能给这样的线起一个名字吗?
  生:射线。
  师:对,像这样的线我们把它叫做射线。
  生:老师,在生活中真的有射线吗?我看到过一些光线,它射的再远也是有尽头的,我认为这样的线是线段而不是射线。
  师:谁还有这样的疑问?
  一些同学举起了手。
  师:你们太了不起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线段,也没有这样可以无限延伸的射线和直线,这些线是数学家们为了方便研究而在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它们多存在于理论中。
(老师必要的 “讲”、释疑)

 

更新:2010-11-18 05:36:41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