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卉经验的启示
课程改革即将走过10年,在10年的节点上回顾过往,一个不断被追问的问题是,课改到底要改什么?基层的教育实践给出的答案显然是丰富的----改课程,改课堂,改管理,改班级,改教师。
位于河北围场的天卉中学,从2008年开始,以改课为切入点,重新整合教材,重塑管理文化,重构班级生态,改变了师生的生命状态,演绎了一条不断上升的发展路线图。
天卉的课改实践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也许这样的追问比其经验本身更有价值。
启示一:课改要先做减法,再做加法。先做减法就是要从课改这一项系统工程中理出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天卉人认为,这个主要矛盾就在课堂上,就是要以改课为切入点,系统破解课改难题。实际上,课改必须从改课上寻求突破,这是一个从实践中得出的重要判断。再做加法就是要逐步关注全教育,从改造课堂出发,逐步改造课程,改造管理,进而改造文化。
启示二:重视教学模式的价值。模式首先是经过实践验证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模式就是生产力。对于大多数一线教师而言,模式的意义就在于,把复杂的教育简单做,简单的教育认真做,认真的教育重复性做,重复性的教育创造性做,天卉中学正是沿着这样一条路径不断走向突破的。
启示三:实现了知识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再从面到体的系统整合,完成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这一点已经成为课改共识,但是如何实现“用教材教”,则是一大挑战。天卉中学立足于学生学习的现实需要,对教材进行了系统整合与再开发,他们依据教材的内涵进行删减增补,课程因此是动态的,发展的,开放的,实现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师本化、生本化。
启示四:让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达到双高效。天卉的课堂教学改革解放了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对学科思想、知识体系有了完整感知,可以说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迁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层次提高了。而教材的整合则解放了教师,每个教师的特长得以充分彰显,课题研究有了具体的抓手。大单元教学模式巧妙地处理好了“主体与主导”的辩证关系,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双高效,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挥到了最大值。
与众多师法杜郎口的学校一样,天卉的课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不同的是,他从“改课”走向了“课改”。有人说,杜郎口让我们厘清了改课价值,而天卉的成功则抛出了基层学校如何从“改课”走向“课改”的成长命题。从这个层面讲,天卉的改革比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的变革性更强,它从“改课”开始,触及到了对课程的整合与再开发,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