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之行,名师之路
——马鞍山市2010年春季骨干教师名校挂职培训感悟
2010年3月21日至4月16日,作为马鞍山市初中语文骨干教师,我们远赴上海、杭州,参加方略教育2010年春季名校挂职培训。我们走进名校,深入课堂,走近名师;我们承载重托,收获希望,互惠交流,满载而归。我们收获多多,感悟多多。
感悟之一,同课异构,共同成长的便捷通道。
挂职上海市西南模范学校,正值该校语文教学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西南模倡导“课堂教学无门界,公开教学无门第”,强调“站稳课堂、提升质量、引发兴趣、扩大领域”。选题上瞄准难度大的课文,教法上展现个人的风格,研讨上体现磨课的整合。初一年级语文同上《生命的舞蹈》,四位教师精心备课,以不同的教学策略,展示各自风采。课后研讨,汪劲松校长介绍,西南模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开展同课异构,互动交流,取长补短,共赢发展,聚焦教学,决战课堂,从而共同提升教学水平。
来到杭州文澜中学,特级教师赵群筠老师指导我们同课异构,同上龙应台的《目送》。具体要求:一、独立备课,没有任何参考资料,阅读文本,独自构思课堂框架,形成一次教案;二、授课教师陈述教学设想,指导教师点评;三、讨论交流,改进教学思路,形成二次教案;四、开放网络,查阅相资料,形成三次教案,并制作课件;五、学员说课,指导教师点评;六、学员借班上课,互相听课;七、撰写教学反思,交流感受。
几经讨论,多维碰撞,《目送》这节课有了五种风格迥异的解读。教研切磋,百花齐放。我们真切感受到,同课异构,是教学研讨的好形式,个人魅力与集体智慧的融合,是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是教师共同成长的便捷通道。
感悟之二,一课多磨,业务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
作为浙江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赵群筠老师以其独到的文本解读能力成为浙江语文课堂的领军人物。从《背影》,到《春酒》,再到《风筝》《泥人张》,赵老师一路走来。鲜花和掌声的背后,却是多年的苦行僧式修炼。赵老师说,解读一篇文章并不是一次完成,也不是抓住一个灵感就够了,需要多次打磨、深层次思考。赵老师举例说,有一次在外地上《风筝》,朋友请她吃饭,她却没有心思,晚餐的前一刻,她让圈外朋友读一读这篇文章,谈谈感受。朋友的感受成了重要的启示,成为那堂课成功的关键。这也说明,一节课要想获得成功,需要经过多重磨练。
名师之路是这样铺成的,青年教师的成长更需要不懈的历练。文澜中学沈华老师的成长历程说明了这一点。这位80后教师,在“智慧课堂 2010西湖之春”浙江省初中语文名师教学峰会上,完美展示了对柳宗元《小石潭记》的解读,与会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沈老师之所以快速成长,得益于以科研带动教研。2005年以来,他发表论文30多篇。公开课《小石潭记》,就是一篇论文的实践。据沈老师自己介绍,为了写这篇论文,几乎读遍了柳宗元所有文章,公开课上才有了这样的驾轻就熟、成竹在胸。巧的是,吕嘉兴老师为了演绎《江城子 密州出猎》,竟读完厚厚的《苏轼传》!为了上好《目送》,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通读龙应台散文集,教学设计也是数易其稿,公开课终获成功。
感悟之三,名家引领,教师成熟的隐型翅膀。
上海市名师工程导师陈钟樑先生的报告《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和改革》,让我们深受教益。陈老师以《惊弓之鸟》为例,详尽说课之艺术,并对《散步》的文本主题进行了深入挖掘与剖析。先生告诫我们一定要多读书,初中教师还应该通读高中教材,并欣然题词:“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参加诸暨市初中课堂教学百家论坛活动,聆听浙江省语文教研员蔡少军老师的评课和讲座,我们真切感受到,评课也是一种艺术。蔡老师指出,我们的课堂为什么很难做到流畅,原因就在于没有象样的“软过渡”,没有细读文本,不能从文本中发现可以过渡的桥梁。
如愿拜见语文泰斗钱梦龙,是我们最大的收获。钱老师刚从北京参加中语会回来,他谈到目前中国语文教育的现状,有些无奈。他说,课改以来,由于人文性过度张扬,语文课越来越失去了语文味,加上教材的错误导向,语文教师越来越感觉到教学的无趣和无味。他认为现行的语文教材按主题来编写,已经不是真正的语文教材,几乎沦落为人文杂志了。钱老建议我们应该多读《古文观止》等经典,作为语文老师如果没有很强的文化积淀,课堂是很难驾轻就熟的,并挥毫题词:“为人师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杭州领雁班培训会上,特级教师赵群筠点评《五柳先生传》是指出,文言文教学乃至语文教学,要做到山的稳重,水的灵动,还要有神的穿越。
“智慧课堂 2010西湖之春”浙江省初中语文名师教学峰会,精品不断,很有特色。高端公开课后,随即安排授课教师自我反思,特别是专家点评,与会者受益颇丰。
感悟之四,公开课堂,快速成长的广阔平台。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生力军。走进名校华育中学,领略了华育青年语文教师的团队风采。四节语文展示课,授课教师都是青年人,有的还刚踏上工作岗位。借助语文教研组的团队力量,青年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华育语文教师团队迅速成长成熟。这批青年教师工作有热情、肯钻研,把握教材,驾驭课堂,教学功力不俗。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发言踊跃,善于发表见解,展现朗读才华。语文课教学内容丰实,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教与学和谐灵动,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西南模范学校,年轻人联袂打造的“同课异构”,也是有声有色。
与沈华老师有相似历程的还有杨晓迪老师。“智慧课堂 2010西湖之春”名师峰会,杨老师展示了一堂别具风味的作文课。他选择了3部电影的节选片段,让学生边看电影边写作文,学生兴趣浓厚,参与面广,当堂作文很有质量,赢得了与会专家的好评。赵群筠老师专家点评,揭密了才有三年教龄杨老师的个人移动硬盘,在那个小小的容器里,居然有2000多本电子书和1000多部电影。
我们要有紧迫感。语文教学有时候是在吃青春饭,课堂应早日成为年轻人的舞台。眼下,一批80后教师已经崭露头角,可喜可贺。教师专业成长,教学2-3年,要有想法;5-7年,要有所作为;10年左右,要有特色。多次经过公开课的历练,青年教师能够快速成长。
感悟之五,校园心语,校园文化建设的高效载体。
“学校应营造丰富多彩的教育天地,使每个学生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展现,从而培养出大批丰富多彩的人才,使未来的世界更精彩。简言之:营造多彩天地,发展多彩个性,培养多彩人才。”西南模特级校长汪劲松的校长寄语如是说。
校长寄语,寥寥几句,发人深省;文字简练,字里行间洋溢着殷切的期望。寄语不是说教,就像一位长者在与你娓娓交谈。这是一个特殊饿思想交流平台,是一种校园文化情态的折射。
“校长寄语”,学校发展中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教育中有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它有利于正确舆论的导向,有利于的校园文化的建设。汪校长的寄语范围广,爱国、做人、成才、竞争、榜样、人生、情感,爱好、学习方法,无不涉及。多年来,他始终坚持《校长寄语》的德育教育方式,凡101篇。
如今,在西南洋模范中学,“校长寄语”已演变成的“校园心语”,各个部门、全体师生和家长都来参与,校园网站、电子屏幕、黑板板,无处不在。布置工作,交流思想,畅谈理想,“校园心语”成了西南模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高效载体。
感悟之六,务实守时,高效工作的强力保证。
上海市西南模范学校,徐汇区四大民校之一,四个年级(上海初中4年),两个校区,校级领导只有三人,其中校长汪劲松还是67岁的老人,退休返聘;唯一的副校长(女),担任高三两个班的语文教学;没有专职工会主席,中层干部全部满工作量。我们惊叹汪劲松校长的平易近人,学识渊博,精力充沛,一个堂堂的上海市特级校长,如此零距离、无障碍接触,全程走进课堂,参与听课,讨论交流,及时指导。
建平中学西校,接待我们的刘副校长,负责另一个校区的工作,带初三两个班语文课,他还是程红兵名师工作室成员。工会负责人陈老师,负责初一年级部,执教初一两个班语文。
守时,快捷,时间观念强。在西南模范学校,两次参加大型活动,两次外出集体活动,大家都能准时到会。每每公开课后,大家及时座谈交流,都是直奔正题,少有客套,互动评课也是有效务实。
名校之行,不虚此行;名师之路,就在脚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