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作文尝试
这节课是快速作文尝试,训练的是“在规定时间内,怎样才能把作文内容写充实”。
一上课,我就说:“今天我和大家探讨的是作文‘内容充实’的问题,而且,又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如同考试一样,比平时的作文有一定的难度,请大家先讨论酝酿一下。”
经过讨论,大家归纳总结:“内容充实”是指写进作文里的材料要详实,是自己亲眼见,或亲身经历的人或事,对表现中心来说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单薄的,偏离主题的。这里的“内容”是指写进作文里的思想感情、人物事件和数据资料等等。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讲了一个发生在我们文学社的作文案例,并把这个案例配上图片直观展示:如何将一篇“简短”作文变成一篇“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想象丰富”的成功习作。
因为听课的有老师、有学生。既要考虑到老师遇到这些问题该如何教——即读懂教师,还要考虑学生是否能听懂——即读懂学生。因此,这节课是基于和谐之上有限时间的高效课堂。
于是,我采取老师、学生互动的方式,及时反馈教学中的不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们兴趣盎然,探讨问题积极性相当高。例如:老师该采取怎样的方法让这个孩子把这么好的习作素材写成一篇内容充实的好文章呢?我现场提出问题:假如现在这个学生就是你们的学生,你应该怎样帮他?一位老师很有信心地回答:“我将会采取适合这个学生的方法。”“那到底什么样的方法才是合适的呢?”我进一步追问,也许问题很唐突,老师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说:“大家看看我这种方法是否让老师感觉‘实用’,让学生感觉‘有效’,如果大家还有更好的方法提出来,咱们共同学习、改进。” 在和谐愉悦的作文课堂中,师生之间配合融洽。
针对低年级学生我采用“分解法”做了进一步指导。例如:“洗碗”这是孩子们最常做的一件家务事。但三年级同学并不一定能把洗碗的过程一波三折地写出来。我就画了一个思维导图,把洗碗的程序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来,然后再指导孩子哪些材料可以详写,哪些材料可以略写,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让我感到这样的训练效果明显。
当出示本次习作要求,规定在30分钟内必须完成一个事件的叙述时,下边听课的老师纷纷议论,他们按照往常的惯例,疑虑孩子们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我笑而不答。因为我很有信心,相信经过我的点拨,孩子们会有新的收获,一定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实作文内容。
教室静静的,只有笔尖爬作文纸的沙沙声。20分钟,就有人开始交作文了。我仔细浏览一遍,发现孩子写得很不错,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25分钟,所有孩子全部交了作文。
在点评孩子习作时,《剪纸》、《今天我是清洁工》、《洗碗也很简单》等等习作不仅写出了新意,而且还在深度上有所延伸。
综合和以往的经验,加之这节课的尝试,我认为,训练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指定的作文,且要求内容充实,能有效地让孩子把握时间,养成良好的快速作文的习惯,避免在考场上出现作文时间不够,内容匮乏影响整个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