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教育原来可以如此智慧

作者:模棱两可 来源:XSK 点击:2002

——读王晓春《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通过“教育在线”,我知道了王晓春,知道了他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于是极为迫切地渴望阅读它。“扫荡”了县城大大小小的书店仍未果,终于托人从省城邮来。手捧封面淡雅、墨香扑鼻的书本,读罢“前言”已难释卷。那独到的见解、细腻的分析、睿智的思考,于平实如白的文字里娓娓道来,没有高深莫测的大道理,也无盛气凌人的说教,却有“面对面”的分外亲切。书中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则则生动的故事,似曾相识,简直能与自身教育经历中的点点滴滴“对号入座”。王老师精彩的案例点评,不禁让我一次次反思自己平时那些“瞎猫抓到死耗子”般的偶然成功,一次次惊诧于那些能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的教育“金点子”,一次次叹服于那些能叫“沉疴渐愈”的“心灵鸡汤”。“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油然而生。

教育智慧源于真诚的爱心。学生跨进校园,正襟危坐于教师面前,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开始接受教育了,只有在教师开启了学生的心扉,迈进了他们那纯真也不失戒备的情感世界的时候,只有在教师真心实意地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忧伤着他们的忧伤的时候,只有在教师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的时候,只有在他们由衷地信服于我们的时候,教育才真正开始。任何背离真爱的教育都是压制与说教,都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教师拥有真诚的爱心,并不等于不向学生说“不”,不等于过分迁就和纵容学生,那是对师爱的曲解,对学生终生发展的不负责任。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爱的教育”绝不排斥“严格的要求和严肃的纪律”。

教育智慧源于理性的研究。王老师认为,没有研究的教育,是盲目的、情绪化的教育,是教师素质提高与专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教师应有研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教育绝不可能会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功范式,因为我们的对象是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体,任何试图以消磨其个性“棱角”为目的的教育行为与方式都必然遭致尴尬与失败。

当学生的问题出现后,我们要运用“先提出多元假设(假说),再逐一验证”这种科学家常用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周全地了解情况,占有材料,多向归因,弄清“为什么会这样”,再作初步诊断,采取措施“对症下药”。而不是一发现问题就急促地去“管”,以至于撞到“南墙”,身心俱疲。教师还要充分认识到某种教育行为达到了预定目标,并不是事情的结局,还得“反思我的工作,学到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做名副其实的专业人员,做反思型教师。如此这般,教育智慧便有了源头活水。

教育智慧源于对家长的指导。王老师认为,孩子所有问题的根子都在家庭。因而提出“新时代的教师,不会具体地指导家庭教育,不算合格教师”的观点。从他点评的多个案例中,常有如此追问:孩子是谁带大的?有什么样的病史没有?家长的职业是什么?家庭经济情况怎样?父母关系和不和?家长教育思想是否一致?等等。扪心自问,我能答上来吗?我了解多少?难怪有时苦口婆心与声色俱厉之后,得到的却是无动于衷或者“按倒了葫芦起来了瓢”。因为我们没抓到问题的根子,忽略了教育的另一个“阵地”——家庭教育。诚然,家庭教育的指导不能算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但我们回避得了吗?经验告诉我们,不从家庭教育这个根子上改变,简直休想改变学生,即便是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不过使其暂时在你面前有所收敛而已。与其这般被动“受罪”,不如主动做好家校沟通与联谊,帮助家长确立科学的家教观,不断“支招”,整合教育合力。

教育智慧源于耐心的等待。教育的长周期性、遗憾性决定了其行走的姿势——等待。再好的教育也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因而,面对学生,我们必须要有“千年等一回”的耐心,即便孩子一千次跌倒,我们也要做好第一千零一次将其扶起的准备。王老师在案例点评中诸如“慢慢磨”、“过渡期”、“持久战”、“轻度干预+等待”之类的策略,无不彰显出一个成熟教师应有的大度与从容。他一次一次地告诫我们:不要奢望孩子一下子就改变所有缺点。要用大尺度衡量他。只要纵观他的表现,这一个月比前一个月强,就是很大的成绩。千万不可用今天与昨天比,本周与上周比,用这样的小尺度,只能增加教师的焦虑。

掩卷细思,确有茅塞顿开之感——教育原来可以如此智慧。
 

更新:2009-07-30 03:47:57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