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由U盘拷资料的细节联想到的

作者:hjjboyqs1126 来源:JXJY 点击:3077

不知从何时开始,每次出外培训学习,总在大会的休息期间,能看到用U盘拷贝资料的老师。这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但也能引起我的一些相关联想。

记得九年前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自己就开始用上了U盘,虽然那个时候电脑资料非常少,课件小、文本资料少,而U盘的容量也小,应该是从32M开始的吧,但我已经喜欢上了这么便捷的小东西。我曾经设想,在不久的将来,便于随身携带的U盘将会成为每个老师外出的必备工具吧。后来几年的事实也果然如此。

但这样做了几年后,思想慢慢有了一些转变,我越来越少拷资料了,尤其是近几年,不管是听课还是听讲座,都是笔记记得多,资料拷得少,尽管我平时都是随身带两个U盘的。上次去宁波听中语会的作文课也是一样,能拷贝固然好,否则也就罢了,不方便的时候更不会强求,不再像很久以前非拷到材料不可那么追求完美。

半个月前听专家报告的时候,上午一结束,主持人是市教研室的副主任,走上主席台还在给老师们讲大会的几个通知,很多老师就迫不及待地涌上前去拷讲座的课件。其中一个讲座稍微还有点意义,但另一个讲座对一线老师实在没有什么用的,听过也就算了。我看到一开始主持人还提醒老师们资料可以慢慢拷,先坐下来听通知,但更多的老师是充耳不闻,只顾一个劲地往上挤,使讲话的主持人的位置都不得一挪再挪。那个场面多少有点尴尬,在全国性的会议上看到这样的一幕,我也不免觉得很是遗憾。

由此,联想到的是听课、听讲座的一个效率问题。这个话题就好像学生听老师上课一样,有些时候,是不是我们的学生上课也不需要认真听讲,只要下课的时候把老师的讲课内容拷贝一下就可以了呢?我倒不禁想起大学最初的几个学期,常常有很多的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不听课或者不到位,而在考试之前抓紧去复印优秀学生的所有听课笔记。所以每到考试的时候,复印店的生意可是异常火爆,往往连排队都要等好久。

先说我近几年很少拷听课资料的理由。当然这里要说明一点,很少拷不是就不拷了,在有些很有意义的课或讲座结束后,我还是会想法设法去找这些课件材料的。只是更多的时候,个人觉得听课关键在于过程,看老师现场的处理和调控能力,而不是课件所能反映的;听讲座也是听当时的核心内容,而不是在讲座之后再去翻看演示文档。其中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不知喜欢拷资料的老师们有没有思考过:就是拷完课件回到家后,你会认真去阅读、去思考、去品味吗?!我不知道这么做的老师有多少,但想来应该是很少,更多的老师做的只是搜集资料的工作,而不知道去利用好资料,更不会把这些资料分门别类地储存、整理起来,以便能更长期地合理使用。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拷跟不拷又有什么区别呢?认真问一下自己,如果你能在事后很好地利用每一次听课培训的机会,那么也不枉辛苦地拷贝了这么些资料;如果不是的话,那么还不如在现场的时候就认真听听课、认真听听讲座、认真多记一点来的实在。

我发现凡是喜欢拷资料的老师,是不是都有类似不大用心的想法呢?反正可以拷回去慢慢看,现场听不听也无所谓。但实际上,离开了“现场”的环境和氛围,家里的时间即使再多,也不会好好去看、去研究了。是不是这样呢?我也正是因为发现了这样的弊端,所以更是重视每次的现场听课、听讲的效果。人都是有惰性的,有些惰性只能逼迫自己慢慢去克服。

拷资料本来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凡是在公开的会议上讲的这些材料,总是老师们精心准备的结果,即使自己不能现学现用,但于参考还是有很大价值的。只是,当拷资料的行为成为了一种惰性的习惯,成为了一种掩饰自己听课效率的一种理由,那么,学习培训本身就已经失去了相当多的意义。

有上述的这些想法,需要明确的我不是反对拷资料这种行为,那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老师自己有没有想好如何更好地利用好会议资料。如果在每次培训的时候,老师们都能认真地学点什么、听点什么、记点什么,而主办方也能及时地把大会资料挂到相关的网站上,比如每天更新,那么老师们也不用在会议中途就急着拷资料,更不会出现各种干扰,我想这就是一个双赢互利的最好局面了。

 

更新:2009-07-24 08:23:52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