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文明素质是要从小培养起来的,社会环境的好坏对未成年人成长至关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在当今社会转型变迁的环境条件,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出了机遇和挑战,针对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就如何进一步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建立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合奏曲,谈点本人初浅的看法。
一、当前我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
目前全区有留守儿童约占未成年人的4%。通过走访、调查了解我校学生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缺乏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看眼前,图实惠;(2)劳动观念十分淡薄,不懂得勤俭朴素,不珍惜劳动果实;(3)沉溺于玩电子游戏机和网吧;(4)过早学会抽烟、喝酒、早恋;(5)还有大多数孩子存在任性、自私,缺乏同情心,不懂得感恩。做起事来,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很少顾及他人利益,不谦让,少宽容;外出活动,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少,吃过东西的包装袋、易拉罐随手乱扔;在学校,学习和做事上帮助他人也不多。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风气不正、教育功能弱化
在社会转型变迁的环境条件下,市场经济在冲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同时,也冲击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信仰;在激活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激活了人们灵魂深处的贪念和邪念;贫富差距的拉大和金钱物质的诱惑使人们的心态更加浮燥和势利。人们看到了这样的现实:许多品行端正、勤劳敬业的人下岗了,生活陷于贫困焦虑之中;许多不务正业的“能人”和腐败的贪官一夜致富,不仅衣食无忧,而且还“令人羡慕”的购车买房,嫖娼纳妾包二奶。某某有权,就能以权谋私,某某有钱,就能干预司法。为了钱,有的弄虚作假、坑蒙拐骗、出卖肉体和灵魂;为了钱,有的贪污受贿、贩毒走私、挺而走险;为了钱,有的杀人越货、打家劫舍、以身试法。于是,人们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信仰受到质疑,社会风气受到以权谋私、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等不良道德的严重污染。
现实是最有力的教育,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是社会现实影响的产物。丑恶的社会现象,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严峻的社会现实,割裂着青少年正在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的教育功能明显弱化,各行各业都在不同程度上丢弃了对社会道德文明的辐射传播功能。人们热衷于关注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自然科学,而冷落了指导社会文明进步的哲学和社会科学,青少年只看到社会现实是怎样的,而不知道社会应该是怎样的;一些社会传媒,特别是一些泛滥的商业性书刊、录像、网络,不但没有担负起净化心灵的社会责任,没有旗帜鲜明地去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推崇社会道德,反而是受利益驱动去传播了一些“垃圾文化”,其中,物质美色诱惑的成分太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分太弱;在场所建设方面,能吸引青少年光顾的博物馆、图书馆、少年宫、健康娱乐中心等少之又少,而一些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网吧、歌舞厅却比比皆是。
(二)部分学生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未成年人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父母的人生态度、道德观念、言行举止是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当前,家教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为:1.部分家长教育素质低,对孩子进行错误教育。孩子在幼儿园被小朋友抓破了脸,作为父母的不是教育孩子宽容、守纪,而是愤愤不平的对孩子说:你怎么那么熊,他抓你,你就使劲抓他,他打你,你就要使劲打他,下次他就不敢打你了;孩子检了钱要交老师,父母反对:现在哪有交公的,自己留着吧;孩子要当劳动委员,父母不支持:劳动好顶个屁用,你想一辈子劳动呵,没出息;孩子坐公交车看到老人或孕妇上车,想起来让座,父母制止说:你自己坐好,如你没座位,又有谁会给你让座;在教育孩子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方面,父母也把来自生活的焦虑和对现实的不满传递给了孩子:学习不好,一辈子都不会有出息。你看看张三,每天出大力,吃的啥?穿的啥?住的啥?你再看看人家李四,当个官多自在,要啥有啥。不好好学习,那就去养猪、种田、干苦力,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出人头地,才能当官赚大钱。这种出于爱心的错误教育,使孩子失去了许多优秀的品质和善良的本性,造就了孩子的平庸自私,唯利是图。2.一些家长对孩子太过溺爱,照顾的太多,满足的太多,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把孩子培养教育成了一个“小皇帝”,以自我为中心、骄傲自大,盛气凌人、无法无天,只知道索取,不懂得奉献,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许多缺陷;3.一些家长,自身缺乏成就感,把愿望寄托到孩子身上,对孩子批评指责多,赏识鼓励少。特别是孩子学习困难,行为不良被老师找家长后,经常不问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相加。孩子因为老师“看不起”,家长“看不上”,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或唯唯喏喏,自甘堕落,或对父母、老师怀有抵触、仇视心理;4.一些家长,为了挣钱东奔西走,只知道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使孩子由于孤独无聊、缺乏监护而误入歧途。5.一些家长外出务工留下孩子,一年难得回家一次,甚至几年不回家,通过书信、电话与父母联系次数极少,缺乏沟通、监管,使孩子与父母的感情越来越淡薄,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使青少年普遍存在心态早熟、心理脆弱等问题,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问题日益凸显。6.一些家长为孩子拉车、捡破烂、干力气活供孩子上学,而孩子却不知感恩,反而认为父母干的活给自己丢面子,不敢在同学面前认父母,而父母也不懂得如何引导孩子,反而默默躲在孩子背后为孩子付出一切。7.还有一些家长,要求孩子刻苦学习,自己却吃喝玩乐嫖娼,不注意给孩子创造文明的家庭环境,不注意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薄弱环节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担负着对未成年人进行系统教育的神圣使命。我们应该承认,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在不断总结和反思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思想政治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加强,德育工作正向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实效化的方向迈进。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对新时期急剧变革的现实及特点缺乏足够的估计和深入的研究,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1.“德育首位”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在市场经济状态下,质量是学校的生命。而在许多人看来,“学校质量”就是“考学成绩”。社会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都是以升学率、教学成绩和学习成绩为标尺,而德育工作成了难以量化的、无关紧要的软性指标。由于德育工作缺乏评价体系的支撑而丧失驱动力,学校和教师并没有真正的从思想上、从实际行动上重视德育工作,德育工作依然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无奈境地。2.德育工作未能做到学生心里。德育活动流于形式,不仅收效甚微,而且加重了学生对德育不以为然的敷衍心理;科任教师只管教学,很少主动地通过课堂主渠道对学生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有的班主任只抓制度管理,不重视思想教育。如对学生,特别是对学习不好、经常违纪的“后进生”,不仅缺乏深入的了解,爱的关怀,真诚的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而且存在歧视心理,经常小题大作的乱发脾气,对学生恶语中伤,造成学生心灵受到压抑,对他人和社会易产生抵触不满情绪。3.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滑坡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产生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使教师的价值观、道德观发生改变。有的教师随意发表对社会主义不满的言论,对共产党妄加菲薄,动摇了青少年对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有的教师奉献精神萎缩,名利之心膨胀,丢失了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胸怀和品格。工作中,他们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当官的、有钱的家长一副面孔,对平民百姓家长又是一副面孔;对学习好的学生一种态度,对学生差的学生又是一种态度;还有的教师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在家长和学生身上千方百计的谋取私利,使教师的社会形象受到损坏。教师的趋势趋利、言行不一不仅动摇了学生的道德信念,而且使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抵触和逆反心理。4.教育部门在抓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中投入不足、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政治思想工作深入有效的开展。
(四)部门认识不到位、配合不够密切、投入不足
全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重视还不够,部门间的配合还不够密切,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目前,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社会专门向青少年开放的娱乐文体活动场所不足,青少年的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偏少,使青少年在很少的业余时间里却无处可去,更缺乏有专人指导的活动场所,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加强和改进未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建议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努力。
(一)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要加大宣传力度,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战略高度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二)要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形成工作合力,并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持之以恒、常抓不懈。1.关工委、宣传、教育、综治、司法、工青妇、公安、科技、文体、工商、财政等有关部门之间密切配合,进一步加大对文化环境的整治力度,进一步净化荧屏,坚决杜绝色情、暴力及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视作品进入未成年人的视线。2.要加大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投入。一是要盘活原有的活动资源,如单位的文化、体育场所和设施,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二是要新建一批符合未成年人需求的活动场所,配备专人管理和指导,形成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阵地依托。三是要多创作、播放一批积极健康、内容新颖,符合当代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审美标准的影视作品。四是要多开展未成年人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让未成年人在愉快的课外活动中亲身体验健康成长。3.建立志愿服务未成年人的队伍。如成立关工委老干部报告团,经常给中小学生作民族精神、历史人文、时事政治、诚实守信、文明礼仪伴我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专题报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社会中募集一批高素质的志愿服务人员,专门对未成年人开展法律、卫生、心理、维权等方面的服务。4.要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
(三)要强化学校“主阵地”教育作用。未成年人的主体是广大中小学生,因此学校应主动担负起思想道德教育“主阵地”的责任。1.要加快推进素质教育,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教育主管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奖励教师,教师评价学生不能单以升学率和学习成绩为单一标尺,而要同时考察评估一所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加大德育考核比重,调动校长、德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的德育工作积极性,使德育首位思想深入人心。2.教育部门要加大力度,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老师是学生的楷模,学生对老师通常都有一种天然的崇敬,教师的思想品德,教师的道德情操,教师的胸怀气节,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品行端正的典范,是正义正气的化身,如果他们发现自己的老师处事不公,行事不正,唯利是图,见利忘义,言行不一,他们的道德信念就会因此失望而动摇,甚至坍塌,因此,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强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广大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正面效应。3.要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校要引导教师以宽容之心,仁爱之心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待后进生,要改变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要有耐心,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育计划和目标要求,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并在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对学生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要和学生坐下来,听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现在的问题是,师道尊严的影响,职业责任的淡化,拉大了师生距离,隔膜了师生情感,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学生有心里话不愿和老师讲,对老师的批评教导听不进去,甚至厌烦,以至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紧张的师生关系导致部分教师意气用事,言语态度失当,不仅没有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反而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只有在尊重学生,爱学生的前提下,思想教育才能受到效果。4.多开展一些舆教娱乐有收益性的德育活动。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它的确是当代青少年急需补充的营养,但是,仅靠空洞的说教是灌不进去的,即便是灌进去了,也不能很好的吸收。“热爱劳动”,只有在劳动快乐的过程中、劳动光荣的感受中加以培养;“明礼诚信”、“团结友爱”也只有在接人待物的实践中体验到荣誉、尊敬和爱,才能形成一种品质。因此,学校要多组织一些“没有形式主义色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或艰苦、或快乐、或感动的活动中培养品质,养成道德,体验真理。5.开设家长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在多数时间里孩子与家长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家长的言行,长此以往便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在缺少必要指导的情况下,家长的各种言行就会内化为孩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家长学校是近年来形成的一种对家长进行沟通的有效载体,是家长补充育儿知识的“加油站”、是了解家庭教育动态的“情报站”、是家长了解社会动态、家庭教育知识、家长教育方法和子女心理状况的“交换站”,有助于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学校有必要担负起指导和培训家长正确施教的责任,要联系社会、家庭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采取专题讲座、材料宣传、给家长致信、家访、校访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主动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和监护,提高家长“重视孩子思想道德教育、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良好家庭环境”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