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国教育的基本看法
我以为,中国教育的问题,说到底在于方向不明,或者说是方向错误。所有技术层面的困境,诸如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升学竞争过于激烈、教师素质整体低下……根子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其方向就是错的。
错在哪里?错在我们一直没有把教育目标搞清楚。
很多人会说,我们的教育目标怎么会不清楚呢?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是早年的说法。类似的提法还有很多,比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人,等等。现在是培养???
这样的说法真的清楚?不见得!
先从理论上简要分析一下。改革之初,邓小平有过一段话,大意是:“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长期以来我们是不清楚的。”如果看懂了这句话,并且认可邓小平的这个判断,那么,我们还能够说我们的教育目标是清楚的吗?不能!连“什么是社会主义”都不清楚,“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个目标又怎么可能能清楚?!
换个角度说,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什么样的行为是道德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争议颇大。培养“有道德”的人,是不是难免会陷于空洞?
再从实践来看,“片追”长久不衰,“减负”口号从毛泽东时代喊到了今天,“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我们的教育真的是按照白纸黑字写的那样,在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吗?到今天我们还在“学雷锋”,扪心自问,有几个组织者内心里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雷锋?自己做不到,不愿意做到的事,却装模作样、慷慨激昂、严肃认真地号召别人做、组织别人做,这是一种什么行为?这种行为背后是什么样的心理?
那么,中国教育究竟在做什么?它以什么为其目标?
这个问题并不复杂,简言之,中国教育就是要培养顺民。此处的中国教育,可以由1949年往前推,一直上溯到百年前、千年前;也可以由1949年往后看,一直看到今天,看到当下。此处的中国教育,也可以由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包括政策宣传。
中国的教育,不管口号怎么喊,标语怎么写,事实上就是培养顺民。这是中国传统,至今未得到根本变革。不用长篇大论,我也不擅长这个,就举生活中简单的例子。中国家长,有几个愿意自己的孩子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还不都希望孩子听话,懂事!中国教师,有几个愿意自己的学生总有问不完的问题,总有与众不同的思考?还不是希望学生尽快记住标准答案以求考个好分数?“亲其师,信其道”,这话至今还作为教育原则被中国教师接受,却不知西方有这样一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两相比较,高下自分。
有人说,现在不是已经提倡“以人为本”了吗?不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了吗?不是鼓励“创新”了吗?没错,是这么提了。问题是:他真的信?如果是,那只能说明他太天真了。这人大概不知道,或者已经忘了这些事实了:
毛泽东在建国初期回答黄炎培老先生关于“兴衰周期”问题时说,我们找到办法了,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再来看现实,现在人民监督政府这事做得如何?
刘少奇作为国家主席,当年手拿宪法,却无力保护自己,这个“叛徒”、“工贼”含冤去世时都只能写个化名草草火化,都应该猜得到那宪法上会写些什么吧?
平等、共和,这是我们一贯的原则,可是农民工能够像现在这样进城打工并不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而“同工同酬”至今无法实现。包括本人,虽然楼下的牌子上写着“中央国家机关”字样,但依然只是一个编外人员,五年来只加过一回工资,勉强抵消房租的涨价。
所以,不要被口号喊昏了头,不要听着报告美美地睡过去了。睁开眼看看,用脑子想想:领导关心你,是为了你的幸福,还是希望你更好地更多地工作?你觉得领导好,是因为你们有思想的共鸣,是同类人,还是他比前任多给你发了一点补贴?一定要记住,宠物再受宠,也只是宠物,尽管有时它也被喊做“宝宝”什么的。
前几年吴非写了一本书,书名叫《不跪着教书》,据说卖得挺好。希望那些读了此书的人,都能反省一下自己是跪着还是站着。我个人的感受是,绝大多数的人还是跪着教书。有的根本没意识到自己是跪着的,觉得现在这样子挺好的。“他居然说大清是咱们的大清,真是个疯子”,这些人就如同鲁迅笔下的红眼睛阿义。再往下说,清朝晚期民国早年,很多做奴才的因为找不着主人而惶惶不可终日。跪,有时候代表着受保护,出卖独立人格大概类似于向黑社会交“保护费”。这个“保护费”往往并不白交,有事人家“真上”。所以有的人意识到了自己跪着,但思前想后,安全起见,还是没敢站起来。这个是可以理解的,弗洛姆写过一本《逃避自由》,很好地解释了这个现象。有的人意识到了自己跪着,只是跪久了,站起来很不容易。
总之,现在我们普遍是跪着的。这是上面的要求。这是基本事实。
这就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不是要把每一个人培养成“独立自主有思想能行动”的个体,而是要把人培养成“懂事明理顺从忍耐”的群体。明白了这一点,其实也就可以明白我们的教育目标为什么造成了各种教育困境。
比如教育投入不足问题。因为我们的教育本不是为了每一个适龄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只要能够保证政权存续所需要的人才,政府是不可能为教育多增加一分钱的。
比如升学竞争过于激烈。政权存续是不需要大家都成为人才的,所以,这种激烈的激烈对政府并没有什么坏处。没有什么坏处,政府自然也不会费心去处理这个事。
比如教师素质普遍低下。这就更容易解释了,你能指望一帮驯服听话的人能有多高的素质呢?看看国外的科幻片,那些勇猛善战的士兵都是经过特殊“改造”类似生物机器的怪物,而非刻苦“训练”出来的真人。
说白了,教育只是人家手中的一颗棋子,你想能得到多高的地位?多大的投入?
因为这样的教育目标,因为这样的教育现实,所以,“师德报告会”是少不了的。
在中国教育界,长期以来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很少有教师纯粹因为教学技能突出而受到表彰,相反,被表彰的教师总是“爱生如子”、“无私奉献”、“带病工作”。在学校与家庭之间,他们选择学校;在学生与孩子之间,他们选择学生。这些显然缺少人性的师德标兵为什么总是受到政府的推崇并不惜人力物力组织一场又一场的报告会,规模从校级、到区县级,省部级,一直可以开到人民大会堂,并进而在全国巡回展出?
因为靠着他们,有人可以掩盖自己的错误。我用了“错误”一词,这是轻的。更确切地说,他们掩盖的是罪恶。
你想涨工资?看看人家为学生付出了多少?你不觉得羞愧吗?于是,工资就不用涨了!
你想改善办学条件?看看人家学校多艰难,却没有学生流失?你好意思诉苦?于是,危房自己修去,只是万一哪天倒了压着学生,你别想脱得了干系!
你说课程、教材有问题?看看人家的课上得多棒,你就不能自己想想办法?
靠着师德报告会,靠着严密的管理,有人可以尽最大可能地推卸自己的责任,直到中国教育到了崩溃的边缘。
客观地讲,这几年中国教育在发生着变化,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变革是怎么发生的?被逼出来的!
不是哪一个人突然良心发现,也不是哪一个人突然睡醒过来发现路走错了,一切都是被逼的。当年小岗村18户农民为了生存冒死分了地,最后得到了中央认可,因为整个国家也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问题——“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或者说,原来的路走不下去了。
教育改革也是被逼的。
因为经济改革,因为市场经济建立,因为《物权法》的通过,“无私奉献”的宣教越来越受到挑战,小学思品课等被迫大幅度修订,意识形态的内容基本退出;
因为加入WTO,因为越来越多地开放,人权、自由、个性、权利、民主、公民教育……这些曾经是相当敏感甚至反动的词汇,进入了教材,写进了法律;
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再当顺民,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由呼吸,民办教育出现了;选修课出现在中小学校;师德报告部分被学术报告取代了;自主合作探究成了为时髦的教学方法……
这一切,最大的推动力量是:中国教育再不改革,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将会越来越多地将孩子送往国外;中国教育再不改革,跳楼学生将会越来越多,被杀的教师将会越来越多。
中国教育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因为关涉利益
其实不仅是中国教育,整个中国社会就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中国的教育改革在被人为延误后,终于与中国社会政治改革的进程同步了。或许,这也是因为中国教育承担着太多政治任务,比如,以所谓的喜闻乐见的方式鼓励学生当顺民。
现在,不是修修补补的问题,而是重新选择方向的问题,我们究竟应该往何处去?
继续延续“君本位”、“官本位”的体制,继续或强迫或诱骗众多民众当顺民,最后“官逼民反”,走向革命,这是一条路,一条中国人都很熟悉的路。
废除“君本位”“官本们”思想,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现代 理念,接受“政府契约论”的思想,变领导民众为服务民众,这也是一条路,我们虽不熟悉,但早有了参照物,只是以前我们一直批判之,就像批判市场经济那样。
理论上,谁都明白应该何去何从。事实上,选择是艰难的。
对政府来说,变领导者为服务者,这首先不是一个观念问题,而是一个利益问题。自己给自己动刀,难下手啊!既得利益者从来都是改革的阻力,虽然他们可能总是一本正经地奉劝别人要“献出一点爱”,甚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对众多“红眼睛阿义”们来说,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听起来并不是多美妙的声音。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总是不希望妈妈离开自己身边,哪怕上个厕所孩子都可能会哭。
人,总要慢慢学会长大,只是我们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等待?
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然内心里,是不是依然存有皇恩浩荡的自得?高处不胜寒,是该走入神坛的时候了。
或许,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已经病入膏肓的老人。没有谁知道,一刀下去,会不会要了老人的命?但是,谁都知道,不做点什么,老人只会在我们关切的目光中死去。
这个老人,其实就是我们自己!
站起来,走下去
或许,有许多资金与技术方面的困难需要解决,中国毕竟太大了,问题存积的太久了,但是,相对于现实而言,在这场不知能否开始的变革中,我们普通人并不会失去什么,甚至可以套用一句名言:“我们失去的只是锁链,我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所以,我们其实并不用担心这场变革会对自己有什么不利的影响。
但这就像很多孩子小时候学骑自行车。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父亲在后面悄悄地放了手,孩子骑得不错。突然间孩子发现父亲已经放手了,惊慌之下,摔了下来。这种事,常有。
很多人一直存在着这样的依赖心理,不敢自己独立面对,哪怕已经有了独立面对的能力。这是当年救亡压倒启蒙的历史遗留问题。因为救亡的需要,个人的独立、个人的价值一直被忽视甚至是被有意回避和掩盖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可以理解的。不幸在于,我们一直在不断地被教导“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因此,也就一直不断地被教导需要一个“红太阳”,需要一个“领路人”,需要一个“核心”,如果没有这样的“主心骨”,我们就是散沙一盘,我们就会被欺凌,我们就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换言之,个人的独立与个人的价值在我们这个社会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地、合理地尊重,哪怕战争已经早早地离我们而去。
其实很多父母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真正独立,不愿意孩子离自己而去。温馨一点的语言是:“不论孩子多大了,孩子永远是爹妈的孩子!”残酷一点的例子是,有的母亲——特别是一个人将孩子拉扯大的母亲,到了孩子谈婚论嫁的时候心里会特别矛盾,有时甚至不惜破坏孩子的爱情。这种事例在生活中是存在的,或许有这种心理的父母很普遍,但真正发生极端事例的较少,所以这个现象没有被深究。
由于父母长期这样的教导,孩子的心理成熟会严重滞后。如果“我把党来比母亲”,这个母亲就是不愿意孩子长大成人,独立面对生活的一位。她想永远是孩子的领路人,孩子必须永远对她惟命是从。
但,这是不应该的。
这种心理即使披上了温馨的纱巾,依然掩盖不了自私的本质,而且这有违自然天性。幸运的是,总是有人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能够成功地摆脱这种控制,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一个“我”,这样的人多了,才有真正的“我”们。
小时候,“我”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的,“我”们应该感谢父母。现在,“我”们长大了,不但身体发育成熟,而且心理上也断了奶。“我”们可以离开父母了,但“我”们或许应该帮助一下父母,帮助他们适应“我”们离开的生活,帮助他们与“我”们成为朋友,成为伙伴,帮助他们不再迷恋于“我”们的父母角色无力自拔、自怨自艾。
这是我现在能够想到的最理想化的描述。事实也可能是,“青春期”遇到“更年期”,打得不可开交。
我们都需要时间,我们都需要勇气,面对自我,面对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