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锻华:用生存教育把“人”写大
彭锻华,研究生学历,中学特级教师,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广东教育学院研究员、广东省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客座教授,深圳市优秀校长、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劳动模范。1980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先后在广东省丰顺一中任教师、教导主任、副校长。1994年调入宝安区工作,2001年12月起任宝安中学校长。
我们常常说教育要真正关注到人,在教育中要把“人”写大,从基本生存到高质量生存,再到和谐生存,深圳市宝安中学校长彭锻华的一系列教育追求正是试图在把那个“人”字写大
“在周身的疼痛中我睁开了眼睛,四周一片黑暗,尘土弥漫,手臂很痛,但还能动,使劲动动腿,一条腿好像还行。大脑中反反复复地在想:究竟发生了什么?……是地震!”
深圳市宝安中学的生存教育校本课程地震避险一节的模拟场景,让人仿佛又来到了汶川大地震撕心裂肺的痛苦现场。
但深圳市宝安中学的地震避险课其实与汶川大地震无关,因为早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前的2002年,他们这样的课程和这样的“现场”就已经开始了。从那时起,几乎宝安中学的每一名学生入校后都会受到这样的地震应急避险教育。
“这不是先见之明,因为谁也不会预料到灾难的发生,但我们必须尽可能早地教孩子们学会爱护生命,‘以人为本’中的‘人’又以什么为本?生命!”宝安中学生存教育校本课程的主要创立者和推动者校长彭锻华说。
“进门”第一课
有人笑称生存教育课是深圳市宝安中学的“进门”第一课。说“进门第一课”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这门生存教育课是校长彭锻华抓的“第一要课”、“第一品牌课”,第二层意思是这门课主要开在初一和高一,宝安中学的学生从入校“进门”时就要马上学习这一课程。
为了抓好这“第一课”,彭锻华付出了相当多的精力,从2002年9月的校本课程编写设计起,他就“深陷其中”,基本上全程领导、全程参与。有老师开玩笑说,彭锻华在宝安中学其实有两个身份,一个是校长,另一个就是生存教育课科研老师。
彭锻华的努力结果是,生存教育校本课程成了宝安中学的品牌,这块“牌子”即便在全国范围内都享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他们由这门校本课程所延伸出来的《课程〈学会生存〉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被登记为国家科技成果,《城市中学生生存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被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央电视台数次以他们为蓝本做了几十分钟的专题节目。
而更重要的是生存教育课本身也确实给学生们带来了“实惠”。
生存教育课老师张敏说:“有一个学生和奶奶两个人在家的时候,奶奶突然犯了心脏病,学生从容不迫地报警,给奶奶做心肺复苏呼吸。医生赶到的时候,奶奶已经基本问题不大了。那个学生的整个应对过程,连医生都惊叹不已。”
类似的例子,宝安中学的每个老师都能给你讲出一大堆来。
“生存”需要教吗?
生存技能需要在学校里专门教吗?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基本的生存技能在我们的生活里很多时候其实是“熟悉的陌生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安全的重要,也在很多时候似乎对自己掌握基本生存技能的程度“比较放心”,但这种似是而非的自信并不可靠。
彭锻华曾经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人马编制了《中学生生存知识问卷》,对宝安中学高一和初一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多半学生对半数以上的问题不能正确回答,但约有75%的学生却自认为对生存含义有“很深刻”或“较深刻”的理解。
这种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池犹不自知的情况非常普遍,也导致了我们在许多时候缺乏对基本生存教育的重视。
彭锻华刚到宝安中学当校长不久,一个朋友从国外回来,告诉了他一件稀奇事儿:朋友所去的那个国家考汽车驾照,竟然必须回答车祸发生时如何自救、如何救人。
朋友是把这当成趣闻讲给彭锻华听的,但彭锻华却没有把这当趣闻:“同样考驾照,人家更关注的是驾驶者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我们许多时候对生命的态度太不认真了。”
彭锻华想起了前几年汕头市某酒店发生火灾,浓烟滚滚之际,开门逃生、窗口跳楼者或死或伤,而顶楼一个房间的两个年轻人用湿毛巾塞住门缝,从后窗挥舞床单求援最终获救。原来这是两个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学生,在英国曾经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
“事实证明,当灾难来临时,是否受过基本生存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会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彭锻华说。
据报道,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有40名学生死于溺水、食物中毒、交通等事故,这其中约有80%的非正常死亡本可以通过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避免……
彭锻华说:“在高扬人本精神的今天,这样的事实,让我们不能不反思作为承担着提高国民素质重任的教育在‘关爱生命’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上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生存教育课教什么?
“即使生存教育课开设起来了,教什么其实也是一个问题。”彭锻华说,“如果简单地把社会上的那些生存技能教一教,没有校园特点,对学生们不实用,家长和学生们也不会买账。”
“课程”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对学生最有价值的知识的集合体。筛选出这些精华,需要大浪淘沙般的精神和过程。《学生生存》就经历了一个这样大浪淘沙的“精密过程”。
彭锻华几乎动员了所有的老师、学生和家长参与课程内容的完善,还主动向社会相关职能部门“求助”,让这些部门帮助把关审定。
他们这门课程最关键的是“动态开发”。彭锻华说:“这门课程始终保持未完成状态,一旦有新的情况新的课程资源,我们会随时调整增加。”
这些举措让宝安中学的生存教育校本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介入生活、贴近生活,几乎包括了学生校内和校外生活的方方面面。
除了地震逃生、防避雷电伤害、洪水灾害中的避险这些自然灾害应对之策,他们的生存教育课程还包括了卫生安全事件中的应急、事故灾难中的应急、社会安全事件中的应急等系列内容。
在事故灾难中的应急部分,第一课就是拥挤踩踏中的自护。课程设计得很细,它给学生们详细分析了群体性踩踏事故最容易发生的场所、时间和地点,如果发现自己已经被裹入拥挤的人群之中应该怎么办,还有模拟演练。联想到近些年来中小学校园层出不穷的踩踏事件,这一课对学生们来说不啻是“安全大礼”。
此外,交通安全、游泳安全、乘船安全、火场脱险、用电安全、防范非致命意外伤害、煤气中毒施救、心肺复苏施救种种无一不是学生们随时可以应用的知识。
生存教育课中最有意思的是社会安全事件中的应急。
你知道怎么独自应对陌生人敲门吗?你知道怎么提防小偷吗?怎么智对绑架?遇到校园暴力怎么办?怎么应对性骚扰?如何识破生活骗局?怎样才能不在网络中迷失自我?
每一个问题都以极强的现实性在拨动孩子和家长们的心弦。
更强大的“生存”
虽然基本生存技能这个层面的内容一直是彭锻华规划的生存教育校本课程中的重中之重,也正是这些课程为宝安中学赢得了无数的荣誉,但在彭锻华的心中其实一直有一个更为完备和强大的生存教育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基本生存技能只是基础,培养出具有高质量生存能力的人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
“‘学会生存’的内涵不仅指最基本的生存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追求高质量的生存。这就要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全的人格,学会交际,懂得礼仪,成为‘绅士’、成为‘淑女’。”彭锻华说。
与他的这种理想相对应的是,彭锻华在生存教育校本课程设计之初,除了应急求生类的基本生存课程之外,还专门设立了心理课和礼仪课。
记者在宝安中学亲历了一节名为“认识自我”的心理课,漆老师通过一个又一个的专业心理游戏让几十个同学仿佛重新认识了自己。
学生们的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和上课的心理课教室所在区域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它们合在一起被叫做“心灵乐园”。这个名字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彭锻华“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全的人格”的教育理想。
在礼仪教育上,彭锻华也毫不含糊。他认为,一个人在现代社会具有良好的礼仪状态必不可少。因为这种认识,彭锻华在这方面的投入甚至有些“不惜血本”,他曾经请过专门培训空姐的礼仪老师来学校培训礼仪,最近还从香港请了著名的形象设计公司希曼公司的培训师来学校讲衣服怎么搭配。
彭锻华还通过基础课、选修课、艺术节、课外活动、学生讲座、校外观摩等多种形式锻炼学生们的各种能力,而学生们在这方面的表现也让彭锻华很自豪:宝安中学的学校管乐团多次作为深圳市的唯一代表出访亚太各国及地区,学校舞蹈团和健美操队参加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荣获表演金奖……
和谐管理为“生存”助力
让学生们学会高质量生存,学校教师就得“高质量生存”。因为有很多生存能力其实是靠教师潜移默化传递给学生的,教师其实是让学生们学会高质量生存的“软环境”。
怎么创造好这个“软环境”,彭锻华找到了两个字----“和谐”。
“和谐”两个字并不是彭锻华用来装点门面的,他真正把这两个字当成了管理上的最高追求,并且为此煞费苦心。
比如对情感管理的重视。彭锻华说:“对于像宝安中学这样办学制度比较健全完善的学校而言,作为校长,在学校日常工作中就应该更注重情感管理,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教师。基于这一点,作为校长,我对自己的定位是,绝不能做队伍的驱赶者,而应做队伍的引领者。”
彭锻华还特别重视团队精神。他在这方面最大的“招儿”是“捆绑评价”,考核团队而不是个人。
“考核的时候,我们主要是考核整个团体、备课组、班级的情况,是捆绑式的评价,这样避免了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整个团体就会有一种内在的需求,形成一种自然合作的文化。”彭锻华说,“这种合作文化慢慢凝聚在一起就形成了学校和谐发展的大文化,这种大文化其实是高质量生存的最佳熏陶环境。相对来说,教师是铁打的营盘,学生是流水的兵,学校有很多文化环境其实主要是靠教师去营造的。”
我们常常说教育要真正关注到人,在教育中要把“人”写大,从基本生存到高质量生存,再到和谐生存,彭锻华的一系列教育追求不正是试图在把那个“人”字写大吗?
彭锻华,研究生学历,中学特级教师,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广东教育学院研究员、广东省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客座教授,深圳市优秀校长、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劳动模范。1980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先后在广东省丰顺一中任教师、教导主任、副校长。1994年调入宝安区工作,2001年12月起任宝安中学校长。
彭锻华管理思维
“管”,就是制度上的约束,建章立制,依法行政;“理”就是情感上的疏导,以情动人,晓之以理。只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方可实现学校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心理管理。
学校精神是一种隐性文化,比显性文化显得更为重要。要不断积淀文化,才能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形成品牌效应。
只有在学校管理中寻找情感管理与制度管理的最佳结合,追求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学校管理人文关怀与科学规范的和谐统一,才能出效益,上品位,创品牌。
生存教育的成果是一种隐性的知识与技能,是面对挫折与灾难时的一种自我防护的意识和强烈的生存欲望,它很难物化为可展示的教育“成果”,但一定是关怀、呵护生命的教育,是指向人生的高质量的实践课,它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实现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