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除了粽子,端午还剩下什么

作者:阳光, 来源:XSK 点击:2474

对于端午节,许多人都有着一种模棱两可的认识:它似乎从来就与“粽子”密不可分,却很少有人知道为什么端午节必须吃粽子;很多人知道“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却不知早在屈原投江之前端午节就已经出现。近年来关于“端午”又有了新的争议:除了吃粽子,某些地区组织赛龙舟,已经成为法定节假日的端午节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端午节要干什么?

  龙舟不是人人能赛,而仅仅是吃粽子似乎也无法满足人们对于端午节传统文化内涵的认同,那么,端午节究竟还能做些什么呢?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丙中告诉记者,从历史上来看,端午节习俗其实很多,概括来说一是广泛采用菖蒲、艾嵩;二是缠挂各种端午索;三是用符图驱邪;四是饮用药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黄酒;五是吃粽子;六是划龙舟或赛龙舟;七是姻亲交往。这些节日习俗的中心是祛毒禳灾,保健康,求吉祥。到了近代,端午节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变得更加突出。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萧放教授认为,端午节有两大主题,一是消灾避疫,一是悼念屈原。这两大主题自六朝之后就一直存在于端午节的习俗之中。从端午节的起源来看,消灾避疫是端午时节的原始主题,是本真意义的节俗,因此它也是流传最广泛、最持久的节俗。这种节俗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生存环境受大气气候的变化影响,湿热的夏季非常难熬,也是传染性疾病高发季节,人们还无法完全避免高温的不适与瘟疫的威胁。人们需要从物质上和心理上得到一种安全的保障,因此在处于阴阳二气转换的端午时节,必然会选择传统的文化手段来卫护生命。端午传统节俗中的戴五色线,门口挂艾蒿、菖蒲或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包等等,这些避瘟保健的节俗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所以一度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

  端午节该吃什么?

  “别把端午节过成‘粽子节’”——很多学者在端午成为法定节假日后发出这样的呼声。殊不知,即便是小小的粽子,很多人在吃进肚子之后,却从未想到其背后的文化渊源。

  饮食文化专家许先告诉记者,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讲,端午节和其他节令一样,是人类抒发萌动情绪的节点。端午节与立夏节气非常接近,因此可以看作是夏天的开始。作为端午节的代表食物,粽子实际上就是一种节令食品。“粽子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是一种祭祀用食品,古代粽子也叫‘角黍’,所谓‘角’,是指古代祭祀时最高级的供品为牛,粽子的形状代表牛角;‘黍’就是一种黄黏米。用谷物制成的‘角黍’代表‘阳’;包角黍用的‘菰叶’(粽叶)为‘阴’,阴阳结合,有驱邪纳福、祈求平安的意思。”

  “节日的祭祀活动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而这种仪式的载体就是粽子这种食物。”除了吃粽子外,各地风俗不尽相同,有的地方在端午节也有吃粉团和枣糕的习俗。有的地方还会蒸制“五毒饽饽”,将面食蒸制成“五毒”的形状,其目的就是祛病强身。许先告诉记者,在天津地区除了吃粽子外,人们在端午节也会蒸枣糕,制作五毒饽饽,有的地方还会在端午节吃馄饨。此外,初夏季节,根据传统医学养生理论,还适合吃一些养心的食物,如安神的百合芙蓉,清热解毒的薄荷茯苓,或以金银花为汤引等等。

  “端午”到底纪念谁?

  虽然端午节出现要远远早于屈原投江的时代,但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人们还是习惯于将端午节看作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

  萧放教授表示,六朝时期,楚地民众将追悼屈原纳入端午节俗之中,对端午食粽与飞舟竞渡的节俗进行新的诠释。人们已不满足于此前对生活习俗的一般性解释,将节日习俗与历史人物的纪念并联起来,有关屈原的历史传说比较于原始避瘟信仰来说,显然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端午节正是因为有追悼屈原的历史传说的加入,使这一平常的夏季节日在唐宋之后逐渐升华为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

  在屈原之外,有的地区还有纪念伍子胥和孝女曹娥的说法。传说伍子胥本为忠良,以死谏吴王夫差,却被夫差将尸体装在皮革中于五月初五投入大江,因此五月初五也成为纪念伍子胥的日子。东汉孝女曹娥的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17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

  端午节应写进教科书

  已经有很多学者建议将中国传统节日写进教科书,文化学者冯骥才认为,应该把节日文化写进教科书,和小孩子讲一讲屈原是怎么回事,以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传统节日被淡化甚至被遗忘已是不争的事实,分析其中原因,冯骥才归结了以下几点:一是传统节日与农耕文化有关,在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疏远;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在各种文化信息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冲击下,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意识和情感慢慢疏离;传统节日皆为农历,现在的年轻人不大会进行农历和公历的换算;同时,我们自己也缺乏相应的历史情怀和文化情怀。

  如何重塑传统节日文化的氛围和影响,首先需要媒体坚持并加大力度营造节日氛围。此外,节日文化也要从娃娃抓起,社会和家庭都要培养孩子的节日情怀。对于任何一个节日而言,与市场结合都是推广节日文化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冯骥才表示,营造传统节日氛围,重建节日文化,政府、学术界、文化界和商家必须齐心努力,联合打造,变成一个全民的自发性的文化节日,未来才可能发挥作用。

  在清明、端午、中秋三个民俗节日中,端午节或许是被现代人遗忘最多的。屈原距离现实生活太过遥远,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读过他的《离骚》《九歌》。然而中国的民间节日一般都有双重意义,一是文化历史内涵,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端午节也不例外。除了纪念屈原,端午还有很多活动是跟节气等自然习俗有关的,比如竞龙舟、戴香囊、插艾草等。

  端午节的天津渊源

  九河下梢的天津卫地理位置优越,水网密集,很早就成为北方地区经济文化交汇的中心。由于水运十分发达,特别是在大运河开通后,天津成为南粮北调的枢纽,往来天津的各地人口逐渐增多,因此天津的一些民俗也有别于其他北方城市。

  陈久生先生热衷研究天津的民俗文化,据考证,天津的很多民俗和社会习惯实际上都融入了不少南方元素,过端午即是一例。每逢五月初五,天津百姓都有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当年在天津卫老城里的百姓家中,五月初五这一天都要在门口上方悬挂艾叶、菖蒲和蒜头以防病驱邪。许多天津的手艺人会将采好的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一些艾叶在上面。在古文化街旅游区,现在还有一些手工艺者现编现卖用草或碎布制的小老虎和粽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的沿革也有了时代性的演变,端午节闹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编老虎、饮黄酒等民俗活动有取舍地继承了下来,同时也为传统的民俗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

  从申遗之争说起

  每到端午节,如何弘扬节日文化成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还记得在2005年,我们的近邻韩国在端午节的问题上着实让我们紧张了一把,而这场“端午申遗”的风波也让我们真正开始关注起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当时,就在中国准备将所有传统节日打包集体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时候,韩国也准备将“江陵端午祭”申报为本国遗产。在韩国,端午祭的时间与我国的端午节时间一致,都是农历五月初五。最终,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审查委员团审查后决定,将江陵端午祭选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这也就意味着在这场中韩“端午申遗”之争中,中国落败。

  面对这种结果,国内专家表示,韩国申遗成功其实并不是件坏事。首先,这不会对我们自己端午节文化产生多少冲击,无形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我们的文化传统被别国认同,这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不能称之为坏事。中国民俗学会会长高丙中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江陵端午祭与中国的端午节其实并不相同,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这与中国人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是两回事,时间上的吻合可以说是二者间仅有的相同之处。

  高教授认为,韩国申遗成功实际上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在传统文化中注入现代元素,使得传统节日成功实现了现代转型,并得到国际认同,这对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更新:2009-05-29 10:38:01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