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追求的分层审视
过分“务实”地追求教育的工具价值,造成的结果必将是把教育的目标价值放到了空中楼阁上。从事实际工作的同仁,不妨先担起自己的改革责任,将教育改革的天下大事,落在细处;将教育改革的天大难事,做在易处。
学校教书育人的思想正确与否,可以从教育价值的追求方面进行审视。价值追求可分为目标价值与工具价值两方面。目标价值指向的是理想远景的描述,工具价值指向的是眼下即求的效益。据此,我们可从两者的统一性上分析学校办学价值追求是否正确。
在宏观层面,即学校办学目标价值的追求上,我们往往见到十分正确且鼓舞人心的教育口号:“培养四有新人”、“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全面发展,学有所长”、“德育为先,育人为本”。这些反映办学思想的教育口号,语言动人、语句工整,几乎完美得无可挑剔。这些口号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既吻合,又贴切。在教育价值追求的宏观层面审视中小学教育,语言表述可谓形势一片大好。
问题发生在中观、微观层面,出现在实际影响教师行为的工具价值追求的操作上。看看一个学校的办学日常安排,有关教学的具体工作的落实,一路畅通;有关开展德育的教育活动,往往要适当让路。这与教书育人并举、与德育为先相悖。再深入课堂听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赫然教案纸上,但教学以讲为主,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与技术互动仍旧十分欠缺;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的冀望情景,在常态课上还是鲜见。如果再参加有关教学质量评价的各种实质性会议,你还会感受到,人们最看重的,还是你的排名、你的“率”,总之,是你的考试成绩。像这样过分“务实”地追求教育的工具价值,造成的结果必将是把教育的目标价值放到了空中楼阁上。
怎样将教育的目标价值与工具价值的追求真正地统一起来,是教育的一道难解的题目。美好的教育追求喊了许多年,但效果总不明显。我认为,临渊羡鱼式的知行脱节是不可取的。从事实际工作的同仁,不妨退而结网,先担起自己的改革责任,将教育改革的天下大事,落在细处;将教育改革的天大难事,做在易处。你不妨试试,将学校办学定位在“大气育人”,将课堂生态强化为“情趣课堂”,将教师的专业发展锁定到“科学践行”,将教书育人整合为德智体共促,将学生的发展灵动为“差异要求,优长育人”,将学校的文化生态营造成尊重师生生命的殿堂。如果这些先进的教育做法能普遍成势,能在所有的学校进行完美的实践整合;如果像这样展示教育“真味道”的美好情景,还能得到全社会的推波助澜,那么,我们的教育发展,该是一片坦途。
(作者为北京市第十四中学校长。兼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学术主任、北京市名校长研究室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