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教师眼中的三次工资改革
改革开放的30年里,教师工资改革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大的工资改革主要有三次:即1978年前后每月工资37元、1988年通过评职称涨工资、目前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公务员。通过对我所在北京市海淀区二里沟学区的研究比较,每次教师工资改革都极大地优化了教师结构:师资力量扩大、综合素质提高。
教师月工资37元,尽管教师短缺却没人应聘 每月37元的工资,许多老师整整拿了10年。1978年前后,小学教师中学历较高的中专毕业生,转正后只能拿到42.5元。这样的收入当时远远不如普通工人的工资。
由于教师收入低,加上文革导致的“臭老九”的社会地位,尽管改革开放百废待兴,急需教育人才,但当时的学校根本招不到教师。那个年代报考师范学校的学生,一部分是为了把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另一部分则是为了挣饭吃。
改革开放让人们一下子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二里沟学区作为海淀区重要的小学学区,各个小学都紧缺教师。当时,学校教师中初中毕业的占一半,中师毕业的占一半,大专以上文凭的一个都没有。由于老师极度紧缺,一些新招募的初中毕业生经过三个月短训就上岗任教了。
教师学历普遍低导致了正常教学都难以进行,更谈不上进行教学改革。
开始评职称涨工资,校园里掀起了教学改革风 1988年前后,北京市教师开始第一次评职称,鼓励教师通过教学评优等获得高职称,职称级别跟工资直接挂钩,级别越高工资越高。尽管职称高一级每月仅多5~9元钱不等,每个学校还有名额限制,但由于普遍工资微涨,评优与工资挂钩,所以校园陆续掀起了一股教学改革的春风。
工资与竞争挂上了钩,迅速激发了教师的教学和改革热情,教学改革开始呈现繁荣景象。如我所在的二里沟学区内的教师开始上起了观摩课,外单位也有人来取经;教师教学也开始理论联系实践,涌现了一些典范。
但是,由于进行了教师职称评定,每月的工资在当时仍然属于中等偏下。应聘当教师的中师学历的人仍很少,学校也只能等待上级分配新老师。比十年前工资虽涨但却仍属于不高收入人群的教师行业,仍是中师毕业生最后的选择。
工资普遍大幅上涨,研究生应聘小学教师不稀奇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师工资开始普遍上涨。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远远超过普通工人。目前,全国正在进行的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公务员的改革,进一步为提高教师稳定收入和社会地位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这些改变,为优化教师结构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良机。
首先,教师学历构成的优化。以二里沟学区为例:2000年,大专文凭就可进校;2005年必须是本科毕业或者经过深造获得大本文凭才能上岗,同时还必须具有普通话达标证书、教师资格证书等;现在研究生应聘小学教师都不稀奇。目前,二里沟学区专任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教师总数96%以上。
其次,教师人才选拔的优化。仍以二里沟中心小学为例:1978年,上级分配教师,只能是经过短训的初中毕业生;1988年,学校招中师毕业生费劲;2009年,招10人左右,收到50多人的简历,全都是本科以上毕业的,其中包含5名研究生。教师数量配备不断改善,1978年前师生比为1∶26,现在为1∶16,师生比逐步趋于合理。
再次,教学改革落实的优化。30年前,教师能照本宣科把知识讲清楚就算不错了;30年后,教师普遍能把教学改革要求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这种现象不仅在二里沟学区呈现,在全国的城市中小学都较为普遍。这些方面的优化,使得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有了坚实有力的机制保障。
对教师工资改革的几点建议 随着教师工资改革的深入进行,如何更好地通过工资改革继续影响教师结构优化,作为一个有多年教龄的老教师,我有四点建议:
一是建议取消教师评高级职称名额限制。我认为,教师只要符合高级职称评定条件,应该不受名额限制。二是根据教师年龄的增长,工资应当不断地提升和调整。三是给优秀教师特殊奖励,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年轻教师充分挖掘自身智慧和发挥专业特长。四是校际之间工资平衡,可以在学区内进行试点,目前可以先试行“一校两制”,这样有利于教师校际流动,均衡校际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