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国妈妈”成为贬义词后的教育反思

作者:流水飞涛 来源:JXJY 点击:2945


【德育时评】

日前,一篇《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在美国学生、家长眼中,“中国妈妈”爱攀比,永远以别人为标杆,要求孩子学这做那,“中国妈妈”(ChineseMom)成了美国高中生口中的讽刺语,这让不少华裔学生感到烦恼。这并不是国外媒体和主流社会有意妖魔化“中国妈妈”,我们应该把它看成是对“中国妈妈”的一个提醒、一次警醒。(2009年4月22日《地方卫报》)

曾于1919年10月,文学巨匠鲁迅撰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反对父权的无上权威,反对父母对子女有天大恩情的思想,针对父母凌驾于子女之上的传统旧观念,呼吁中国的父母们觉醒起来。

可是今天时隔当年鲁迅呼吁的时代已经有九十载了,中国妈妈们热衷“爱攀比”、“爱包办”等,归根到底都是源自一种急功近利的教育功利目的,由于不懂得甚至无法做到成为一个称职的成功家长,尊重孩子的个性与愿望,对孩子赋予过高的未来期待,为此又不惜付出过度的物质溺爱。因而今天的孩子们大多缺少人文精神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就像小鸡一样,总要靠老母鸡的翅膀来保护。

这还是美国教育环境下的“中国妈妈”,而在中国本土的“中国妈妈”,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总是盲目攀比,要求考分第一。你孩子学奥数,我孩子也要去学;你孩子学钢琴,那我孩子总不能只学口琴;你孩子进了重点高中,那我孩子挤破头也得进重点高中,更加以别人为奋斗标杆,做大做强之后求得出人头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在有关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上,我们是得反省一下,西方国家妈妈们看重的是孩子是否快乐,是否心智健全、是否个性独立;而中国妈妈看重的则是孩子的分数,担心今天的成绩影响美好的未来人生,这成了不少年轻父母为孩子制造的新囚笼,成了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堪承当之重。

总的来讲,中国的孩子们生活得比较辛苦,正如时下央视一套热播的《我的青春谁做主》就是揭示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层次的母亲总想掌控和指挥孩子的命运,这样只会让孩子们困惑、茫然甚至痛苦,可是孩子们以特有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愤怒,这与先进的家庭教育方式相比较,其反差更为明显。《我的青春谁做主》是一部我的青春由我做主的青春励志剧,应该成为一部具有着现实教育意义的家庭伦理影视剧。

在现在的就业严峻形势下,中国特色的国情现状呈现僧多粥少的激烈竞争局面,就更令中国妈妈们万分恐慌,就越发强化了中国妈妈的“攀比”心理,更加以别人为标杆,求得孩子出人头地。在这种实利主义目的趋使下,原本通过多元教育方式,促进孩子具备创新能力、社会适应和良好心态,却被立等可取的实质内容所取代了。这也许是中国妈妈“攀比魔咒“的客观来路,对此,不能光是中国妈妈们反思,整个中国教育体系都该为此进行深刻的反思。

“中国妈妈”在美国高中成为贬义词,或许会让中国妈妈们委屈,甚至有点难堪,可实际提供一面发现问题的镜子,中国妈妈是世界上最勤劳,最善良的妈妈。抛开肤色和种族的偏见,我们客观来看待美国人对“中国妈妈”的指责,其实人家说的又句句在理。需要我们持有平和心态,理性看待其中的复杂内涵,更多希望中国家长调整家庭教育风格,就从不盲目攀比开始,合理设计自己的人生标杆。

 

更新:2009-04-28 05:07:52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