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你够“精英”吗?

作者:阳光正东 来源:新思考 点击:2362

中国的城市化和高校的精英教育文化渐渐的把学在城市、活在城市、发展在城市的年轻一代给改造了,“精英”似乎已经成了每一个年轻人终极目标。

 

这些渴望成为精英,崇尚精英文化的人向来喜欢把人分成两种,一种是精英,一种是庸人。我个人也比较认同这种武断确能说明问题的说法;这种简单的略带点麻烦的分法在于,被社会公认的精英大概只有几万分之一,甚至几十万分之一;但全中国的大城市至少1/3或者更多的职场中人自认为是精英。根据我接触到的众多被推崇的精英和媒体报道关注的精英行为来看,精英们无一不是相当地主动、自律,当然,这主要是在职业习性方面,换个角度来看也许就不是了,如果用好的父母或好的爱人的标准来衡量,精英们不仅谈不上主动、自律,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的自我,精英们称为做精英的代价。

 

我接触的管理咨询或者投行及行业顶尖公司的大多数精英在职业习惯上的自律已经到了比军营更严格的程度。一本有关“通向成功的几个习惯”的书上写到,要想成功,你必须放弃一些生活中的重大享受,我尤其的认同,比如:睡满八小时,因为每天少睡一小时可以多做很多事,而且,书上提醒,“美国专门睡眠的专家指出:对很多人来说,每天六个小时甚至五个小时的睡眠就已经足够了”。不少精英是典型例证: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曾经建议:“别人睡觉时,你要刻苦奋进。”已故希腊航业巨子奥纳西斯认为这个建议帮助他取得了成功,他的做法是,每天限制自己只睡四五个小时,清晨五点就起床健身、工作。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做法是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如果白天觉得疲倦了,就偶而小睡五到十分钟。而我觉得,这大概是暗示你,对于提高效率所造成的生活的不舒适,要保持“就是不愿清醒”的自律精神。再比如,要改变饿了就吃饭的习惯,因为绝大多数的吃饭都不是因为肚子饿了去吃饭,而是到了该吃饭的时间了,还可以这样理解“比正常就餐时间晚一小时可以提高进餐效率”。还有,你必须彻底克服懒散的毛病,把自己打造成井井有条的“总结狂”——每两个月整理一次名片,每天扔掉不必要的资料,每个月给名片盒里的人打个电话,每一个季度扔掉一些长达三个礼拜不穿的衣服等等。

 

之所以特别的“嘲弄”这些习惯,其中一个原因是我自己有时候做得到、有时候做不到。但我真的很想做到,让我非常沮丧的是,我接触到的许多精英的的确确做得到。他们真的能够随时记下自己的想法或别人的只言片语,在掏出小本子的时候不怕被笑话,并且真的可以凌晨两点睡觉,凌晨三点从睡梦中起身,只为记下刚梦到的一个点子,并在第二天早上八点比下属更早到公司,只为多读半个小时的财经日报。

 

千万不要问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因为他们对事业成功的欲望比你强,做事的行动方案比你全面。至于欲望是如何被评定的,我想只有行为可以证明。能成为精英的人,就真的能够为了刚想到的一个创意,激动得睡不着觉;能成为精英的人,就真的能够把事情做得更加的深入;能成为精英的人,就真的能够把事情做得超越领导的期望。管理学把这归为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意思是这是天生的。如果一个人不相信命运,你可以逆着自己的性子训练自己,如果你能够坚持二十年,那就证明你天生就是成功欲望的强人。如果不能,这辈子也许成功与你无缘。这也许就是注定为什么大多数人都属于“大多数人”,而非仅有的那群少数人。

 

如果想和成功欲望强的人结婚生子,对于成功欲望不那么强的人来说,是个苦差事。因为精英往往对工作之外的事情十分失职。我在电视上看到台湾一个大富商的五十多岁的儿子对着主持人抱怨:我小时候几乎没有父亲的记忆。其实他很少和我们呆在一起。很明显,这个没有子承父业的已经当爷爷的人不像他爸爸那样,有着强烈的成功欲望。但他的妻子相比他妈妈,一定能得到更多丈夫的陪伴。遗憾的是,这个社会给了这些精英太多的宽容,并且默许甚至赞许他们对家人的玩忽职守。所以和精英在一起工作是一回事,一起生活又是截然相反的另一回事。换个角度说,成为精英需要工作上的极端主动、自律,和精英一起生活,需要生活上的极端主动、自律,总之,和精英沾上边,就别想着太舒服了。看你想要什么了!

 

我呢,还是俗人一个,喜欢精英的主动、自律带给自我的强烈认知。活着,很多人是仅仅是为了活着,但每一种活法都无法用好坏来定义活着的意义。

 

更新:2009-04-27 04:14:49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