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丢掉“差生”、“后进生”标签吧

作者:王言吉 来源:XSK 点击:3669

 



 

 

 

 

曾经听一位校长介绍加强德育工作的经验,说学校把加强差生思想工作作为加强德育工作的重点和特色。但当我耳边听着一声声“差生”的称谓时,禁不住心想,不知道那些被称为“差生”的孩子,在他们童年和少年的心底,是不是也同样也镌刻上了“差生”的印记。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们渐渐意识到在学校里称一小部分学生为“差生”或“双差生”,不甚合适。于是把差生改为“后进生”,或者学习方面的“学困生”、品行方面的“问题生”、智力方面的“缺陷生”等。但上至治国者,下至草民,乃至天才和大师,有谁没有“困”过,有谁没有“问题”过,又有谁不曾“缺陷”过,却为何不曾冠以相关称号,唯独对那些尚不成熟的孩子,却非冠之以相关称号而待之呢?这究竟是反映了我们对那些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孩子们一种特殊关爱,还是反映了我们教育理念的偏差呢?

 

孩子,无不懂得自尊和尊重,随意一个不光彩的标签,是对孩子的羞辱

 

平等和尊重人的社会价值观被广泛认可,并指导着人们的行为,这正是真正意义上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那么,构建这个伟大工程从哪里开始呢?我认为,就应该从成年人尊重孩子开始,从父母和老师让孩子坐下与自己平等对话开始。有人认为,我们面对的是小孩子,对他们的尊重,会使他们分不清是非,分不清长幼,不利于教育。事实并非如此。20世纪初,著名的法国蒙台梭利学校就有一个最基本的规范:教师与学生谈话,必须蹲下来,绝对不能对孩子训斥和教训,绝对不能告诉孩子这是错的——必须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改正错误。蒙台梭利学校这样教育的结果,并没有使那些“无知”的孩子“骑”到老师头上为所欲为,反而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自尊同尊重他人一样,永远是一种美德,它能使人不断完善自我,尽可能向他人展现美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伤害一个人的自尊,就会深深影响一个人道德的成长,何况孩子的生命和心理还很脆弱。因此,尊重孩子,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是天下父母和每个教师的神圣责任,绝不要去做以关爱的名义去羞辱他们、伤害他们的事情。

 

事实上孩子没有差的,每个孩子都如同一枚银币,有着正反两面

 

是生命,就具有天才潜质。哲学家孟德斯鸠说:“天分是上帝悄悄赐于我们的礼物,等待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将它开启。”

 

孩子间的区别只是潜能的不同,在每个孩子包括那些有生理缺陷的孩子的潜能中都蕴藏着富有个性的才能。庸才和天才都与教育有关。庸才,无不是因为他们“天才”的萌发,遭遇了或者家庭或者学校的压抑、扼杀;天才,无不是因为他们“天才”的萌发,幸运地遇到了或者家庭或者学校创造的良好环境。这就是尽管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天才潜质,但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成长为天才成年人的原因。一般说来,庸人是不会创造新东西的,所以也就很少出错。孩子比成年人创新的时候多,也便常常出错。但成年人往往不以为然,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孩子,甚至痛恨孩子不循规蹈矩。

 

其实,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如同一枚银币,有着正反两面,与真正银币不同的是,我们每个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都可以能动地改变自己。教育的功能就是帮助孩子的生命增加尽可能多的亮丽,把灰暗减少到最少。预设每个孩子都“行”或“很行”,正是所有优秀教师教育成功的秘诀。

 

孩子的生命有看不透的一面,教育应从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

 

孩子的内心世界总有封闭的一块区域,并且孩子始终是发展着的,变化着的。父母和教师评价一个孩子,常常是按照某一个不变的程式,这就难免有误。人类直到目前还没有一个科学的方法去准确预测一个小孩子未来事业上成就的差异,这也很难在学校由考试分数鉴定出来。

 

正因如此,世界上一些心理学家和著名公司的招聘者曾经希望找到一种系统方法,不但能识别出一个终将成为公司总裁的学校“庸才”,还能识别出一个最终因碌碌无为而沦为中级管理人员的课堂“奇才”。美国密歇根大学商学院院长约瑟夫·怀特认为:“在人们成功的背后,有某个未知的因素至关重要,我认为我们或者任何最好的商学院目前都没有衡量出来。”其实,这个未知数,就是人们潜在的能力,只是学校的评价往往忽视了它。

 

“人之初,性本善”不无道理。“没有坏孩子”应该成为教师的教育信条。读一读卢梭的《忏悔录》,查一查诸多的名人传记,哪一个名人(尤其是男孩)童年和少年时期没有调皮过?创作恶作剧几乎成为他们的最大快乐。国学大师钱钟书上小学时,课堂上用弹弓打人,并没有影响他成为一代大师。我们应记住泰戈尔的那句话:“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的。”

 

丢掉坏标签,尊重、赏识并用智慧帮助每个孩子,是教育的本分

 

斯坦福大学的罗森汉恩实验揭示了标签效应的弊端:一旦医护人员认定某一个人患有精神分裂症,就会把他的一切行为和举动视为反常。其实,病人没有问题,有问题的倒是医生的眼力和判断力。相反,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实验则从另一方面证明,即使一些普通的学生,一旦老师相信了权威所宣称的“这些孩子有远大前途”的断言,从而对这些孩子另眼相看,并对这些学生的潜能产生某种期望,这些学生最终也会变得更加出色。这是好标签效应。

 

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不能因此而获得尊重或遭遇歧视,而不伤害孩子则是教育的一个不应改变的底线。

 

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无论是对哪一个学生都应充满爱心,对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要认真地分析原因,帮助他们找阅读的图书,为他们编写适合他们的习题;对于那些品德出了问题的孩子,不给予过多的指责,相反,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环境让这些孩子取得成功并给予鼓励。同时,要把孩子的问题与孩子剥离开来。学生学习不好,就在他的学习上找问题,帮助分析原因——可能是他的问题,也可能是教师的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去为他的学习进步创造适合的环境。至于学生犯错,则要就事论事。以事论人,对成年人尚且慎用,对教师教育学生而言,则是大忌。

 

尽可能地给每个孩子冠以亮丽、荣耀的标签吧!假如你发现有一个孩子某一方面暂时不够理想,那你就一方面用你的智慧去帮助他,一方面努力去发现他独特的可爱之处,让他们在阳光心理中成长,是比什么都重要的一种大爱。

 

(作者为山东省青岛市教育发展研究会会长)

更新:2009-04-17 06:55:17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