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素质教育的考试观

作者:张志勇 来源:xsk 点击:3614

 

 

请看一位网友的留言:

122. 评:把反对者的声音当作自己工作的一面镜子, 2009-04-06 16:40:52, 该好好干

文革耽误了几代人啊,现在的改革,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我们支持规范放假,支持双休,支持减负。但是,根本不让考试。难道考试不是世界范围的通用形式吗?现在,有的学校只有一次考试,单元检测都不敢,这成什么了?学生学习质量在下滑。我们学校参加高校自主招生,都败了。人家其他省的却得利了。

前段时间,还有朋友不断地在我的“博客”上粘贴有关素质教育与考试的文章,意在提醒我或者批评我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反对考试,不让考试。

也有人说,允许考试而不让排名是掩耳盗铃,说如果孩子连考试排名的压力都承认不了,将来怎么能成才?怎么能参与社会竞争?

总之,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反对考试,素质教育不让考试;也有人认为,考试不让排名不对。

其实,素质教育从来不反对考试,认为素质教育反对考试,不要考试,这是对素质教育的误解,甚至是曲解!

那么,既然素质教育不反对考试,也需要考试,也离不开考试,那么与应试教育又有什么区别呢?今天,我们要探讨的不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内涵,而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考试观有什么区别?反过来说,素质教育的考试观是什么?

一、为考试而学习,还是为学习而考试

在我国基础教育界向来有“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之说。其实,在这里,考试不仅是教师的法宝,也成为学校管理的法宝,提高升学率的法宝。但是,这种频繁的考试,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来说,带来的危害和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正如一位高中校长在今年全省基础教育年度工作会议的发言中所指出的:“对学生来说,周考、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模拟考试,一次次的考试,班名次、级名次、市名次,一次次的排名以及高考百日冲刺誓师大会,高考倒计时等,都使学生每天在极度紧张和恐慌中度过,心灵受到严重伤害。”

我在想,在这种频繁的考试中,学生的学习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大家想想,现在学校并行开设的文化课科目至少有五门以上,如果按照上面讲的考试频率来计算,学生每个正常的学习日,平均要有1至2次考试。学生日常学习中,面临如此频繁的考试,他的学习生活岂不真的陷入了以考试为中心的泥潭!由此,学生不再是为学习而考试,而是为考试而学习。这样,学生的日常学习,几乎一切围绕考试转,学习的性质必然遭到扭曲。

正因为如此,素质教育不反对考试,但反对过多过滥的考试。一句话,从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当前学校考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过多过滥。说到底,过多过滥的考试是为应试教育服务的,而不是真正的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我们呼唤学生为学习而考试,反对学生为考试而学习。

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反对过多过滥的考试。反对让考试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成为危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魔鬼”。其目的,就是要恢复正常的考试秩序,让考试为学习服务,而不是让学生天天围绕着考试转,让学生的学生陷入为考试而学习的不正常状态。

二、考试以学生为本,还是以成绩为本

人们之所以说,考试是教师的法宝,也是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法宝,是因为今天的考试,已成为教师和学校管理学生,控制学生的法宝,也成为学校督促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进而提高学校升学率的法宝。

有不少老师、学生举报老师、学校每次考试之后都给学生排名、排队。似乎考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排名、排队。因此,每次考试之后,阅卷、打分,给学生排名次成为老师、学校的主要工作。

而且,每次所谓重要的考试之后,班主任、任课教师都要召开家长会,向学生家长通报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排名表。学校则要依据教师任教班级的考试成绩,给老师排名次。

在这种情况下,考试到底为了什么?考试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还是为了给学生和老师排名?我们不能不说,在一些地方,在一些学校,考试的功能已发生了异化,不再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是为了排名,为了管理,为了所谓的激励。

我们不能不说,这种考试不再是以学生为本,而是以成绩为本。由此,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必然退居次要地位。

正因为如此,素质教育反对每次考试之后给学生公开进行排名。其目的,既是维护学生的尊严,也是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

我们曾经调查过不少高中生,包括学生好些的,也包括学习差些的,这些学生无一例外地反对将自己每次考试成绩公布于众。

我们有不少老师反对用学生的考试成绩评价教师的教学成绩,反对用学生的考试成绩给老师的教学成绩排名,将心比心,用孔子的话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有什么理由将学生的考试成绩每次都公布于众呢!

素质教育不主张给学生公开排名,其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考试焦虑和心理压力,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三、考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进

考试有不同的功能。一般来讲,按照考试的不同功能,可以把考试分为三种:一是诊断性考试。二是水平性考试,如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这些考试是为鉴别学生是否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般这类考试不直接赋分,而是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分等。三是选拔性考试。这种考试是区分性的,如中考、高考等等。这种考试当然要排名次,要分出高下。

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学生面对的考试,除了水平性考试和选拔性考试之后,都是诊断性考试,如单元检测、模块考试、期中考试等等。

这类考试的目的,不是为检测是滞达标,更不是为了选拔,而是为了判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否达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还存在什么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改进。因此,我们可以说,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考试,我们认为不必给学生打分,老师在对试卷的批阅中,只把学生学习好的地方和学习存在问题的地方指出来,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优点和缺点,从而明确自己应该发扬什么,改进什么。

在应该教育的考试观驱使下,每次考试之后,老师都会给学生打分,结果我们的家长们每次见到自己的孩子,总会问:又考试了吗?考了多少分?在班里排第几名?结果,学生每次考试之后,自己孩子存在的问题是什么?那些地方出错了,应该如何改进?家长却不予问津,自己的孩子这次考试错了,下次遇到这样的问题照样出错。

正因为如此,在日常考试中,我们不主张给学生打分,这就是所谓的无分数评价。显然,无分数评价不是评价,而是给学生一种有助于自我矫正的更具有教育意义的针对性评价。这种评价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素质教育不反对单元考试、不反对期中考试、不反对期末考试,但这里的考试,不要着眼于排名排队,而是要着眼于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四、考试有不同的形式

其实,考试不仅有传统的纸笔考试,也有作品创作、实验设计、发明与创造等考试方式;既有终结性考试评价,也有过程性考试评价。

正因为如此,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注意考试的多样性、过程性、综合性、全面性,等等。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素质教育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关注学生品德、思维、情感、人格的培养。温总理在2008年8月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关于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会议上指出:“我最近常思考,从自己的经历感受到,有些东西单从老师那里是学不来的,就是人的思维、人的理想、人的创造精神、人的道德准则。这些,学校给予的是启蒙教育,但更重要的要靠自己学习。学和思的结合,行和知的结合,对于学生来讲非常重要,人的理想和思维,老师是不能手把手教出来的,而恰恰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这不是分数能代表的。”

素质教育不反对考试,但反对单一的纸笔考试,主张进行多样性、综合性、过程性、全面性相结合的考试。

五、素质教育与高考

去年高考前夕,曾有一些朋友指责我们,反对高考,不让我省高中学校组织高考备考,等等。前几天,又有个别朋友提出这个问题。我想,这同样是对我省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误解。

普通高中的学生参加高考是天经地义的,普通高中组织高三学生的高考备考工作也是天经地义的。

在这里,我们只是要求各高中学校要科学备考:一是要保证开齐开足音乐、美术、体育课程,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调节学生的心态和学习方式,减缓学生的备考压力,保障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要遵守作息时间和节假日安排。目的是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有扬长补短和查漏补缺的时间。三是在备考科目和内容安排上,要尊重和照顾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差异性,等等。

在这里,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身心健康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到适合自己的高校和专业继续就读和深造。

素质教育不反对组织高考备考,而是主张科学地组织高考备考。
 

更新:2009-04-14 06:36:42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