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何捷:梁启超作文教学思想借鉴与思辨

作者:何捷 来源:XSK 点击:8948

关键词:规矩、运用、求真、重质、整体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梁启超作文教学中的“重规矩,轻技巧”、“ 强调应用,批判空虚”、“ 讲质量,不讲数量”、“ 提倡写实,反对凭空瞎想”、“ 关注整体,忽略枝节”五个主要思想。并结合阐述其思想对课程改革后小学作文教学实践的辩证的借鉴意义。
大家熟悉的梁启超是“公车上书”的发起人,也是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但不可忽略的是,他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特别是他高瞻远瞩的作文教学思想,至今对我们实践新课程都有重要而深刻的启示。
梁启超的作文教学思想集中表现在《梁著作文入门》一书中。此书是梁启超于上世纪20年代在清华大学等院校的授课讲义。书中详述了写作方法和技巧,阐明了他写作教学基本思想。诚如本书导读的作者龚鹏程所言 “此书不只是一本谈作文技巧的书,而是上升为一本文化书。梁先生不仅要教作文,还希望藉此教学生做人呢!” 本文就是在笔者学习之后,截取该书中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的作文教学思想和大家分享、探讨:
其一,重规矩,轻技巧。梁氏名言“大匠能予人规矩,不能使人巧”阐明的就是这个观点。意思是:教作文实际上是教作文的种种规矩而已。因为文章做得好不好,属于巧拙问题,巧拙关乎天才,不是可以教得来的。而如何做文章的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他强调:作文教学要取得好的效果,师生双方都得明白规矩。
我不禁为此欢呼!课改推行至今,阅读教学公开示范已如火如荼地开展,各个教学流派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而敢于上作文教学公开课的老师可谓凤毛麟角。为什么?作文课评价体系尚未健全,好课尺度尚未确定,上砸的危险系数很高。其中争议特别大的就是在课堂上是否应讲授写作知识,“规矩”当讲不当讲?可能是过去我们对“规矩”看得太重,讲得太多的缘故,现在的新理念是强调“拒讲”,提倡随心所欲,随性表达,让孩子“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完全放手后,孩子就像脱缰的野马,跑是跑得欢快,但未必都跑在“正道”之上。很多不伦不类的“处方体”、“梨花体”、“新诗”等经常出现在作文中,取巧、应景之作开始大行其道,并且还容易因形式的新颖而获得高分。我们承认曾经有一批孩子受“规矩”的荼毒很深,但不能因此而矫枉过正。“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学习写作,在还不知道“规矩”的前提下就开始“创新”,就像没学会走就让他们跑,这是不是有些荒唐,有些危险呢?再说教师,倘若因害怕受人质疑而放弃写作基础知识的讲授,这是业务素养缺失还是懦弱的表现呢?这些问题真值得一线教师思考,更应引起掌控话语权的专家们斟酌。
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梁氏言论还有些时代局限性。其观点主要针对当时的学堂,当时的学子,过于强调“规矩”而忽略了孩子的天性。笔者也主张当讲则讲,但应控制讲的“度”。第一,时间有度,一节作文课40分钟,写作知识的讲授时间不能超过十分钟。有了量化,这个度好把握。第二,内容有度,一节课讲授的写作知识不能贪多求全,应该有侧重点,经过几节课的训练后能形成体系即可,不要期待孩子“一口吃成胖子”。这个度在于读者自悟,全凭造化。很明显的是,知识少而精,孩子才能做到学以致用,才能在实战演练中消化吸收。
其二,强调应用,批判空虚。梁氏在批评民国元年以后学校教育的弊病时曾经指出“学问不求实用”是当时的一大积弊。这一点,差不多是当时一般革新派人物的共识,蔡元培、
刘半农都这样主张。在作文教学上,梁启超更是振臂高呼:“学而不能应用于世,无论如何勤学,终是纸的学问,其结果纸仍纸,我仍我,社会仍社会,无一毫益处也。”梁启超这种视作文为应世之需,教学内容要重在“应用”的观点,正是对封建传统教育的一种强有力的否定,这也正是他的作文教学思想闪光之处。
倘若梁氏等先贤活在当下,不知会气成什么样。首先,文章的空虚浮华之风有过之而无不及。且不说高考中“哲理深刻”,文句晦涩的文章有多少,就连初学写作的孩子也过早地写出一些“矫情”的作文。教师似乎也见怪不怪了,反而还认为这是文笔优美,文学底子深厚。假、大、空三类“美文”大行其道,这不能不说和教师评价的推波助澜密切关联。其次,姑且容笔者偷换概念,望文生义地将“应用”二字理解为“应用文”。当前的应用文教学不但极为欠缺,而且是一种主观的忽视与逃避。过去,大家的眼睛总是并且只是盯着“记叙文”。随着课改的推进,对语文综合素养的空前认识和重视,这使得“说明文”、“剧本”、“相声段子”、“调查报告”等文体的写作都被排上教学进程,可唯独“应用文”,还是被深锁冷宫,不见天日。
如果说作文课难见,那么,展示应用文教学的作文课更是“物以稀为贵”了。在我们精批细改着一篇篇美文,为孩子写出诗样的语言所陶醉,为精巧新颖的文章所惊叹的同时,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孩子成年后可以不写散文、小说,更可以不写剧本,相声段子、调查报告,但是他很可能需要写一份自我介绍,一份通知书。晚上不回家吃饭,给母亲一张留言条也是在所难免的。可是这些学校里都没有教,他举笔维艰,他会恨自己怎么光学会对着夕阳余晖感慨,对着昼夜交替兴叹。作为教师们,我们会感到愧疚吗?有时候,我们好像在逐日,但是却离太阳越来越远。牢记梁公的主张——“以会作应用之文为最要”,别把遗憾留给自己和孩子。
其三,讲质量,不讲数量。熟能生巧是妇孺皆知的道理,所以作文教学普遍提倡多写。而梁启超则提出“篇数要少,功夫要细”的观点。并且对“少”作了具体阐释:主张每学期少则两篇,多则三篇,每一篇要让学生充分预备。看题目难易,限一星期或两星期交卷。不难看出,此主张充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试想他的学生每作一篇都能扎扎实实地做好作前的“预备”工作,决不能轻率从事,篇篇都讲求收到训练实效,多么令人羡慕。此外,梁启超喜欢让学生一次“做通一种文,下次再做另一种文”不贪多,不激进。
笔者认为,新时代的作文教学需批判地借鉴此观点。重量轻质无疑是错误的。但以量保质也是必要的。叶老说:既然写作是个技巧性的活儿,那就一定要讲训练。教学的实际情况也证明,训练的强度和方式决定了孩子掌握此项技能程度的高低。当前的课时安排明显对作文教学不利。一学期八篇,这和三十余篇的阅读教学篇目比起来可谓“渺小”,但就这区区八篇的训练还未能得到保证,往往以教师布置命题代替教学行为。应该说,像这样写一百篇也是空的。孩子看似在写作,其实只是在完成某一种形式的语文作业而已,他们不知道怎么谋篇布局,加上教师批改的苛严,每逢写作必遭“打击”,所以写作行为的结果只剩下害怕写作,永远也进不了写作的门。
假如,我们能如实做到精讲八篇,在每次训练时,按梁氏观点“做通一种文” 。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孩子能借助训练渐入写作佳境。这是方式上的改进。在强度上,笔者认为应该辅以日常短篇练笔,一来可以弥补训练强度的不足,更重要的是让写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任务、负担。我国已故语文教育家黎锦熙先生就提倡每日写日札。日札,就是修养日记或读书札记。内容上,可无所不写;形式上,叙述描写抒情议论随意选用;心理上,轻松自然。这种没有精神压力和文法顾忌的写作,一旦养成习惯,在量的不断积累下,定会有质的飞跃。作文本就是一种习惯,即习惯于用笔表情达意,就像画家喜欢用画笔表达对事物的理解;音乐家常用音符抒发对世界的感受一样,“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是必要的。
 其四,提倡写实,反对凭空瞎想。梁启超认为,出个题目让学生凭空去瞎想,是作文教学的大忌,瞎想的结果必然是胡编乱造,而胡编乱造成了习惯,于学生害处极大。他主张学生作文一要“求真”:真情、真事、真感受;二要“求达”:照事物之原样说出,所说令人完全了解。应该认识到,梁启超“求真、求达”的思想,影响的决不单纯是作文教学范畴,实际上已涉及文风、文德、为人处事的培养,意义十分深刻。
令人担忧的是,“写实”,这一孩童初学写作必须树立的观念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自从《新课标》颁布后,对想象作文写作极为重视。多条写作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提出:提倡写想象文。这是符合孩子思维发展年龄特点的,也是对之前一味重视记叙文的“思想根子正不正”,“事件意义是否深刻”的不良写作局面的有力扭转。但是矫枉过正的情况也不容回避。笔者采访过许多孩子,他们都坦言自己喜欢写想象文,因为可以天马行空地在作文中自由驰骋。但是一旦要求他们现场摄取素材后如实去写,许多孩子就感到困难,应付之作,病残之文比比皆是。“写实”意识和能力的缺乏充分暴露出当前作文教学的隐性弊端——“教师指导熊市”。孩子看过、听过、体验过还是不能下笔,原因不在他们,而在教师没有正确指导。梁启超对教师的指导行为作了明确界定:教师责在指点取材的方法,主要是观察和取舍的方法;凡是学生不能直接接触到的人事景物,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切实掌握。总之,学生在提笔作文之前,不在“苦思冥索”上花时间,而要在“搜集材料”上下功夫。不妨问问自己,你曾经带着孩子蹲在一群小蚂蚁旁,指点他们看看蚂蚁的身体外形,告诉他们蚂蚁世界的社会分工吗;你曾经以裁缝剪裁衣服布料为例,告诉过孩子如何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了吗;你曾经和他们一起翻阅几本厚厚的书籍,就是为了弄明白小猫的生活习性吗……如果没有,请别再把自己带着孩子去玩的行为当成“作前指导”啦。
与时俱进地借鉴梁启超的观点,笔者认为写作是智力活动,既要鼓励提倡孩子大胆构想,勇于创新,写出自己心中的狂想,也应帮助他们树立“如实写”的正确观念,养成正确,严谨的写作态度,为今后认识生活,描绘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其五,关注整体,忽略枝节。在梁启超看来,一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组织结构特别重要,关涉文章品质的好坏。因此他特别强调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应该着力把握大局,关注整体,忽略枝节。首先,他要求指导学生学会恰当、条贯地“整理思想”;其次,他在给学生提供材料的时候,喜欢罗列各种材料,以便培养锻炼学生的选择力;第三,他主张“一题可做数次”,同一个题目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观点写成几篇文章,使学生对于一个题目的方方面面都能了解,拓展思路。此外,他在评改学生作文时特别注意“思想清不清,组织对不对”;至于“字句不妥当”,固然要注意,但梁启超认为这毕竟属于“末节”,不要太过关注。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争论:作文要不要精批细改。梁启超的作文教学思想很值得我们思考,也给出了比较科学的答案。教师评价孩子作文,应该站得高,看得远,着力在文章整体上多给予指导,帮助孩子调整文章结构,理清条理脉络。还可以多提供孩子自我修改的建议,让文章的品质经过修改后能得到提升,体现修改的价值、意义。至于字词等细节,完全应该提示孩子自我检查后修正,不应由教师包办代改。至于自我修改能力的培养,笔者已在2007年3月《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发表《自觉修改行为缺失探因》一文详细论述,这里就不再赘述。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成年人的语言体系和孩童不一样,有时候教师修改的地方正是童趣、童真闪烁之处,这样的修改和打击孩子写作信心,摧毁写作兴趣没有区别。
梁公去时已久,但其精辟的作文教学思想至今还熠熠生辉,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此文全当抛砖引玉,把这些宝贝思想拉出来“晒晒太阳”,希望诸君能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际情况,冷静思辨后借鉴。


 

更新:2009-03-10 06:46:21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