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笑脸盛开在冬至
尽管今天的天气十分寒冷,可孩子们依然拿着白面、擀面杖、饺子馅、勺子、切面刀喜笑颜开地来到了文学社。看着大家被寒风吹红的小脸蛋上仍旧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我的心简直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想起“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我感觉
今天选择这样一堂作文活动课正是孩子们在季节时令里最热爱最关注的话题。
于是,我在故事中开始了今天的课堂。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有句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因此,冬至吃饺子至今仍然流传着。
当孩子们全神贯注地听完我的讲述后,便迫不及待地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原料开始了包饺子。为了让孩子们有秩序地进行,我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呵呵,一些男孩子竟然大言不惭地说:“老师,我在家里经常和面包饺子呢。”我听后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老师今天要看看大家的水平是不是很高?”然后我宣布:“第一项:和面开始。”孩子们紧张地忙碌起来。小组长安排有的端水,有的搅面,有的成团。一个个唯恐自己落后了。这下,我开始巡视起来,刚才说大话的那个大男孩竟然把手弄在盆里出不来了。大声吆喝:“老师,救命啊!我刚才在欺骗你呢!”我笑了笑,走在他面前,告诉他如何让面手干净地走出面盆。在我的指点下,孩子竟然把面和成团了。我拍手鼓掌!
“第二项,开始切面团。”胖胖的小子拿刀的样子好可爱,很长时间切了一块,然后是大小不一的面疙瘩呈现在我面前。我只好手把手地教他如何切面团。其他人围观学习,这些家伙学做家务比学习上心多了。一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动作,生怕自己落后了。
一些伶俐的小天使,没等我教完,就已经包了好几个。大家你教我,我帮你。有的孩子把自己包的饺子拿到我面前,看着孩子们奇形怪状的饺子,我表扬道:“你包得比老师包得还好。”大家的劲头更足了。
那些选手竟然给自己的饺子美其名曰:“小手雷、炸弹、枕头、混沌、海星、乌龟、元宝、花篮……各式各样的饺子让我赞叹不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孩子太富有创造力了!
教室里没有一个不专注的孩子,他们都在认真地包着饺子。那细微的动作让我好感动。没想到孩子们竟然这样喜欢动手。
半个小时后统计,最多的孩子包了40多个饺子。最少的也包了十几个。最后评出今天包饺子的冠军:苏国鑫、秦炎旭、李清华、王慕清。呵呵,这些孩子的脸好灿烂啊!
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孩子们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我赶紧追问:“孩子们,笑什么啊?”孩子们回答:“我太想吃今天自己包的饺子了。”趁此机会,我告诉孩子们:“人生最开心的事莫过于自己亲眼看着自己完成一项工作!所以今后一定要多替家长做家务。不仅自己高兴,而且也给家长带来了快乐。”
大家吵着要在这里下饺子。可是,我们的教室没有火。孩子们个个站在我跟前真诚地说:“老师,去我家尝尝我包的饺子吧!”
“老师,吃了我包的饺子您的耳朵就不冻了!”有个孩子竟然站到我跟前不走,非让我去他家品尝饺子。
看着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劳动果实,我默默地注视着:今天不仅有了作文的素材,还教会了孩子做家务。
我虽然很累,可我很满足。
孩子们的笑脸盛开在2008年的冬至。这将是一个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