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课堂中不要“接话”,要真正和学生“对话”
在听课、评课与日常的课堂观察中,我发现不少教师喜欢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接话”,以此代替与学生的“对话”。
接话即教师说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一句话,教师与学生各说一半,或是教师把话说得差不多了,仅差一两个字词留给学生顺溜地说完。
接话的特点有三个:一是短促,短到一个词、一个字;二是快速,快到有话就接,无缝对接,不需思考;三是单一,接的话是简单且唯一的,因为内容早就确定了,所以能做到众口一词。
为什么接话如此流行呢?
原因之一,接话让课堂具有明快的节奏,呼应之间亲切且热烈。
原因之二,接话让课堂有了良好的氛围,学生看起来在主动回应,学习看起来正在发生。
原因之三,接话让教师的设计得以顺利推进,教学按照设定的方向前进,不至于产生意外而造成失控。
接话,充其量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组织方式。而课堂学习,需要发生在真实有效的对话中,要让学生和教师、同伴、教科书、学习内容之间展开多元对话。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技巧与方法,让话题得到扩展,让交流真正发生。
日本教师三好真史所著的《教师的沟通力》一书提供教师扩展话题,讲对话进行下去的几个方法。梳理归并后,本文为一线教师总结了三种常用方法:
方法1:用“感叹”拓展对话
所谓感叹,即教师根据学生所讲的内容,真诚地抒发自己的感受,表达赞美之情,触发学生展开更具体、详尽的阐述。
例如执教统编五年级上册的《落花生》一课,当学生关注到文中父亲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认为话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时,教师可以表示认可,并予以赞美、鼓励,让学生具体表述。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在你看来,父亲提倡要像花生一样“很有用”,究竟蕴含着什么意思?阐述着什么样的道理?在认可学生的基本观点后,推动思考,抛出话题。
教师在学生叙述过程中还可以不断根据发言情况,进行点拨、启发及追问,让学生的表述不断得以丰富、扩展。
方法2:用“共鸣”拓展对话 所谓共鸣,即教师表达和学生相同的观点,或者使用和学生表达方式接近的语言,输出相似的理解、相近的观点。
例如,“我理解你说的”“我也有相同的经历”等。共鸣,能让教师和学生彼此心意相通,学生能对教师,对当下的学习环境产生安全感,并由此有继续发表自己观点意见的意愿。
如执教统编五年级上册的《父爱之舟》一课时,当学生关注到文中所写“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找个偏僻的地方,父子俩坐下吃凉粽子。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时,直接表述自己感受到父亲对子女无私的爱。
此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共鸣,同样表示对这份爱的认可。之后,教师可以与学生共情,说出自己对这份父爱的理解,谈论生活中父爱的事件,邀请学生继续回忆与父爱相关的事例……
共鸣,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同一个情感基础上不断酝酿、扩张、生发。
方法3:用“提问”拓展对话
提问是常用的扩展方法,能激发学生继续思考,教师可以借助问题为话题激活思维,展开与学生的对话。
在提问时,教师可以真诚地向学生发问,如“然后呢?请继续说下去”“嗯,你说有意思,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呢”等。在学生表达的关键处追问,抓住恰当的时机引发学生继续展开思考。
例如执,教统编五年级下册的《田忌赛马》一课时,教师提出的问题是:谁是这场比赛中真正的大赢家?有学生表达是“当时赵国的百姓”。教师可以追问:明明是齐国人在赛马,为什么你会认为赵国人是大赢家呢?
这样的追问给了学生展示的机会,学生可以进行关联思考:之后孙膑与田忌联合,率部下演绎了围魏救赵之壮举。赵国的百姓做梦都没有想到,这一场赛马奠定了那一场战斗的胜利,造就了一段历史传奇。追问,让学生在表述中,有高品质的发言。
倘若教师不追问,或是习惯于让学生接话,或是直接予以否定,那怎么会生成这样精彩的思考呢?
《教师的沟通力》一书提示,教师可以使用“5W”提问法提出问题,同时建议教师可以叠加“方法”(How)的维度,实现更为全面的提问。问题发出之后,要跟踪、梳理、辨析,让学生沿着着思考的方向继续表达。相信在课堂对话中,师生能够共享思维的精彩。
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方法,都需要具备一个前提,即耐心、真诚地倾听。
可以肯定的是,课堂对话环节最根本、最基础、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认真倾听。教师需要真听、真思考,才能和学生真正展开对话。
倾听,才能理解学生,倾听更有助于教师在对话中向学生传递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如此才能建立双方平等、信赖的关系,让对话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展开。
本文作者 | 何捷,作者单位系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