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为什么古今编写的《百家姓》没有建姓记载?
灵宝市西水头村是以建姓为主的多家族村庄,西水头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是:为什么古今编写的《百家姓》没有建姓记载?
建姓在西水头村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灵宝内外的建姓人口均认为其根源在西水头。然而,古今编写的《百家姓》、《千家姓》、《辞海》、《辞源》等均没有建姓记载,甚至信息发达的网络上都搜索不出建姓的来历。可见其历史非久。若要追根溯源,就只能用明朝建文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的下落谜团说起。
朱元璋建立明朝,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其他诸子分封各地为王。朱标太子不幸病故,朱元璋又依照嫡长子继承制立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1398年,洪武皇帝朱元璋薨,朱允炆登基,年号建文。他采取谋臣建议,进行削藩,先剥夺了几个弱势叔父王权,引起镇守北京的四叔父燕王朱棣不满,1401年即建文3年,燕王以“清君侧”为名,率军向明朝国都南京发动进攻,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即建文4年攻入,皇宫起火,朱允炆便“不知所终”,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至今仍是历史疑案。
传说,因皇宫失守,建文皇帝引若干亲随从地道逃出,流落民间,屡遭追杀。永乐皇帝朱棣又派郑和率庞大船队下西洋寻找。建文帝遂决定以在位时年号中的“建”字为姓,终于躲过盘查,落脚豫西,在灵宝东塬南端干旱缺水、人迹罕至的塬头沟壑间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后代得以延续。
此传说得到一些事实印证。一是《明史》载建文帝“不知所终”,永乐帝朱棣不断派人稽查,使朱允炆改名换姓、以年号为姓的行为有了一定的合理性、可能性,为民间传说提供了空间。二是建姓到现在只传到28世人。18世人建万一先生于2006年才去世,其妻尚健。现仍有19世人男性21位。大多为23—25世人。按20年一世人计算,建姓诞生只有600年左右,应在1402年以后。三是现存祠堂石碑碑文中有“吾建氏家世系族兵焚以后家谱失遗”的话,似在含蓄地记录兵临城下、皇宫起火、建文倖逃一事。四是南北院在清朝嘉庆年间给其十世祖立的墓志碑,开宗明义,“我建氏据此数百年矣。”正是建文、永乐后约300年。五是据老人们回忆,建姓祠堂原有木制对联一幅,其中上联早遗,其意无考。下联是“祖居不知何名,五世而姓显”,说明前四世隐姓埋名,不敢公开身份,属于逃亡阶段;六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皇帝全传》上说建文帝逃出宫时在老家凤阳留有一子,永乐帝命其名曰“建庶子”,将其软禁,不准出门,直到1426年继位的宣德皇帝才下令恢复“建庶子”自由。这亦将建姓和朱允炆后代联系起来。
至于建姓是在明朝中叶从山西洪洞县迁徙到灵宝的说法,《重修祠堂碑记》已对其持怀疑态度,说这是“考稽穿凿,”“ 其信然耶,抑传之失其真耶?”据调查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的姓氏牌位中先前并没有建姓,上世纪末一建姓人到祭祖处发现无建姓牌位为之遗憾,建议补立了新牌位。
建姓立村后,发展壮大,并与后到诸姓和谐相处。
作者(右)走访村民考证建姓。
作者(左)组织人员考证建家祠堂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