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震感”
汶川大地震,我们这里有震感,虽然是震感,但还是许多同事、许多朋友、亲人有生之年感到最强烈的一次“地震感觉”,当然也包括我们学校近三千名学生。大家的惊恐可想而知。当时我在一楼办公室里和一个家长说话,感觉到椅子在摇动,头有点晕,感觉非常明显,想想在五楼的老师和学生一定有较强的感觉,心里一定很害怕。
我跑出门,站在两个楼房之间看,两座楼上的学生纷纷向楼下跑,我心里想,地震是肯定了,不知道一个楼房近千名学生如何下得来!好在震感好像没有了,学生们也在不断的涌出楼房,在一些老师的组织下往操场上集中,每出一些人自己心里就轻松一些。
这时,十班的班主任户老师焦急的转来转去,她的班级在五楼,她对我说:“我们班的学生还不知道地震,不知道下来怎么办?”学生正在从楼梯向下跑,她想上去通知她的学生,却根本没办法上去,站在下面又看不见五楼的情况。我把她拦住了,现在上楼,只能是帮倒忙,只有寄希望孩子们有感觉自己向下走了。不一会儿,下楼的人群中出现了在五楼的十班和十一班的同学,户老师才放下心来。
近千名学生在两三分钟的时间都出了楼房,我虽然嘴上没有说,心里在害怕----地震好像不是很严重,但如果在楼梯上出现踩踏事故却是不敢想象的。好在同学们都及时安全下来了,没有太大的拥挤现象,整个过程还算井然有序。过了几天,我断断续续的听同学们和老师讲了几个细节,才知道学生安全下楼的原因。
在五楼上课的是教美术的段老师,一个痩弱的女老师,个头就是一米五多一些的样子,作为美术老师,你可以想见她的样子。她感觉到了摇晃,但没有意识到是地震,出去一看,许多人已经出了楼房,她赶紧喊学生向下跑。当确认没有人在教室后,她才向下走。“她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她的学生以一种敬佩的神情和口气对我这样说。另一个学生说,“她还站在楼梯上还和二班的班主任组织同学们下楼,让大家不要拥挤。”二班的班主任也是一位柔弱的女老师,可能体重还不到50公斤,面对危险,有如此勇气和胆气,或者说是责任感,不禁令人肃然起敬,让人敬佩。
当时组织同学们下楼的还有很多老师,严老师带着自己8岁的儿子,催促自己在班级同学们往下跑后,等同学们都走完了,自己又检查一边教室才领着儿子向下跑。
我不知道她以及她们当时的想法,如果她们第一个冲出教室,肯定能及时到安全的地方,地震对于生命的攻击是须臾之间的事情,早一会儿,也许就是阴阳两重天……
还有一件事,我不得不说。九班正在上地理课,地理老师正在黑板上写字,突然觉得黑板在动。作为地理老师,大概比较敏感,知道是地震,让同学们钻在桌子下面。同学在下撤的时候,老师因为腿上有病走不快,一个男同学拉着老师和老师一起走。不经事的少年,或许不知道晚一步意味着什么,但让我们看到了新一代的希望,和电视里看到那些80后、90后的军人奋不顾身的挺进灾区有同样的欣慰。
今天我在电视里看到一个关于灾区老师的专题片,有的老师走了,和他们的学生阴阳两隔,不知道在那个世界里他们是否牵挂他们的学生?当老师毫不迟疑的冲进教室里的时候,柔弱的他们可否想到自己的生命也是、也仅仅是一次?看到老师的亲人悲痛欲绝,不知九泉下的他们后悔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