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母校五十年庆典遐想

作者:建胜民 来源:bzyc 点击:4069

2006年9月21日,秋高气爽。我们20余名高中同学,相约来到母校五十校庆大会上。翻阅着崭新的校志和影集,握着年逾古稀老师的手掌,看着一个个年过五十的同窗学友,游览着栉次鳞比楼房,再远眺那老君原青松,闻着那岘山的果香,又坐到礼炮鸣响校友如云的会场,激动的心情引来了阵阵遐想。

母校,就是灵宝五高。1956年在陇海线和老君原、岘山中间建成。我们这届学生有幸赶上了“智育回潮”,1971年春通过考试进入母校。文化课设立是正规的,学过的英语至今还能说出几套。也响应着主席号召,四个排(班)轮流到工厂学技术,到农村学剪树,到医院、诊所学治疗。

春季,我们在朱家窝后面的深山沟里背过刷墙的红泥土,夏季里在四周的田野割青草来喂猪,深秋时在岘山上割过干草往身下铺。平日里,操场上打罢篮球打排球,舞台上经常看宣传队的好节目,马达厂里翻砂缠线到深夜,一次次考试不耽误。

我们的老师一个个知识那么丰富,用辛勤的汗水把动乱时造成的窟窿弥补。教语文的蔺老师王老师讲古文讲作文一丝不苟,教数学的陈老师张老师深入浅出,教英语的何老师王老师耐心细致,教理化的邵老师王老师和蔼风趣,教政治的李校长杨校长刘老师周老师灵活辩证,教音乐的梁老师浑身学者风度。难忘那学习《矛盾论》、《实践论》、《鸿门宴》,《排列组合立体几何》《在天安门前站岗》《长征组歌》的一幕幕;难忘那位从清华大学来的机电老师王福来,用流利的英语把毛主席语录通读,现在想起来还十分羡慕。可惜,毕业时,没有高考的机会,因为“文革”还在继续。几十个同学真幸运,穿上军装如入了伍。

我们那时生活的艰苦,社会活动的频繁,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大多建立的友谊非常深厚。不但有学习中取长补短,也有着劳动中的配合帮助。记得学校为了搞勤工俭学,带我们到梁村与坡头之间修823部队用的大路,住在那里成十天,部队的排长讲话叫我们不要怕吃苦。同学们拉土垫地基,为了避开中午的烈日,采取起早贪黑的办法完任务。三人一组,自己借来架子车,争着抢着干重活,不少人手上有水泡磨出。拉车驾辕的活最重,力气大的就全包了,女生和力气小的男生就只能拥车或拉空车,心里很不服。学医的同学还给特别累的同学扎针,以减轻疲劳,似乎觉得很幸福。

我们的语文课文《陈涉世家》中有一名言是:“苟富贵,无相忘。”分别时就用它鼓励和祝福。其实,几十年来,同学们之间帮助真大,无论是工作、旅游、子女上学、还是生活中遇到困难,只要知道,就闻风而聚,慷慨解囊帮忙。逢年过节,秉性相投的还小饮几杯,把亲近的老师看望。张智生老师病逝时,我们几十个同学还一同去吊唁,表达学生们对老师的哀思和敬仰。

同学们积极奋斗,有的成为高级干部,有的成为科学家,有的在地方当公仆,有的也成为人民老教师,有的成为企业家,有的在农村劳动致富,担任支书;大家都已年过半百,超过了多数老师当时的年龄,不少的现在已为人祖父祖母;叫人常惋惜的是,有几位已作古。我们七三级同学的情意没有因事业大小成败不同而隔断,没有因时间的久远而褪色,就象这巍巍的岘山极顶,就象那青青的老君塬松树。

是母校记载了我们的风华正茂,是母校把我们引入了人生建功立业的轨道,是母校培养了我们的深厚友谊和美好情操。坐在会场,看着母校为祖国培养了数以百计的优秀人才,看着母校崭新的面貌,心中有道不尽的自豪,忆不完的骄傲。

谢谢您,灵宝五高,我们的母校!

祝福您,我们的母校,灵宝五高!

                                                                  (作者系灵宝市人民检察院)


更新:2008-04-27 05:52:44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