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接福纳祥,高阳山上赏秋光

作者:刘建民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61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香坠。”一层乳白色的雾气笼罩在天际之间,朦朦胧胧,隐隐约约,重阳节伴着雾气升腾姗姗而来,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油然而生。



天朦胧,地朦胧,远处的高阳山此时隐藏在这雾气的朦胧之中,更让人感到有一种神秘的气氛晕染在心中。望着面前雾气笼罩的高阳山,一种仙风飘飘的感觉顿时生出。高阳山景区位于陕州城区南部,东距三门峡市区15公里,高铁南站5公里;西距三门峡西火车站3公里,占地面积10.38平方公里,景区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众多,历史上的王莽、刘秀、曹操、武则天曾慕神泉之名流连于此,唐时更有“酒幔高楼一百家”的繁华,在这里至今仍存有王莽寨、马蹄印、刘秀峰、仙姑洞、摩崖造像等众多名胜古迹和优美传说,景区内还有可与华山天险相媲美的拥有789个台阶的天梯,有依托矿泉水建造的极具异国风格的日式、泰式、韩式浴池,有依山而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窑洞宾馆,登临山顶思乡阁,凭栏眺望,城区星罗棋布,九曲黄河滚滚东流,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望着陡峭的天梯,石阶,我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抖擞了一下精神,向着台阶的尽头艰难地登去。深秋时节,石阶两边已是黄叶飘飘,冰凉的石阶上还留有落叶。在最陡峭的那一段石阶上,但见寒冷的铁锁链从高处伸下来,看着就令人发毛。我小心翼翼地爬上一段石阶,偶尔回头一看,顿时令人心惊肉跳起来,一阵眩晕袭来,惊得我不敢再往下看了。越往上爬,腿就越软,冷汗也下来了。我只顾低头弯腰攀登,一侧的莲花寺和另一侧的佛教塑像一一闪现眼前,但不敢久留,只能攒足力气,奋力朝上登去。

不知登了多长时间,突然,我的眼前豁然开朗,只见一道天门横亘眼前。这时,我才如释重负地深呼一口气,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油然而生,像温暖的电流传遍了全身,每个毛孔都透露着惬意。此刻,那种“一览众山小”的豪迈,那种“山高我为峰”的自豪全部向我涌来,心里美滋滋的。我忽然想到了李白的《蜀道难》,里面形容险境的诗句比比皆是,此时直接从脑海里跳了出来,诸如“天梯石栈相钩连”、“畏途巉岩不可攀”等等。一边继续攀登,一边品味着李白的诗句,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倏地涌了上来,让人一下忘却了刚才的疲倦和心惊。

登上了思乡阁,极目远眺,但见山下已是秋色一片,秋意盎然,深秋已经把这个世界打扮的异常绚丽多彩。望着思乡阁,我忽然想起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来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望着,品着,想着不禁浮想联翩起来,有关重阳节的几句古诗闪现出来,才吟罢“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又想到“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了。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重阳之日,登上高阳山,别有一番情趣在心中。重阳节,又称重九节、茱萸节、登高节、敬老节,是中国庆祝丰收、祈福长寿,表达对老人尊敬与爱护的节日,时间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易经》中将“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称“重阳”。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重阳节”名称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晒秋、赏菊、饮宴祈寿等习俗,后来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站在思乡阁后面的平台上,举目远望,但见远处山峦起伏,秋意醉人,秋日的绚丽多彩隐约在雾蒙蒙的天地之间,若有若无,朦朦胧胧,就像是一首含蓄隽永的朦胧诗一般,令人回味无穷。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高阳山上纳吉祥;年年秋光,今又秋光,思乡阁下品诗章。在下山的路上,我望着雾气缭绕下的城区秋色,望着那一派秋色醉人的秋景,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涌上心间。一步步朝山下走去,好像正走进一个绚丽多彩的幻梦世界之中。

【作者简介】刘建民,三门峡市三中教师,市作协会员、市直作协会员、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学,在省、市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发表上百篇散文、杂文

更新:2025-10-30 22:02:45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