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丹心馨乡野 热泪送贤良——追思杨洁祥书记

作者:李金霞 来源:育贤文学社 点击:148

丹心馨乡野  热泪送贤良

——追思杨洁祥书记

此刻,坐在办公桌前,指尖仍残留着追悼会现场的寒凉,眼眶却依旧滚烫。今日在川口村那条熟悉的310国道上,送杨洁祥书记最后一程的画面,像一帧帧浸了泪的电影片段,在脑海里反复回放……

灵车旁强撑着的少桓老兄及无数孝子们、路边自发聚拢的乡邻、台上哽咽的村书记、老友、村民代表,还有那些同我一起赶来的文友,每个人脸上的悲痛,都在诉说着这位老书记在大家心里沉甸甸的分量。

从新疆归来,满心都是与老友分享旅途见闻的期待。一波波朋友来文学社听我讲戈壁的落日、草原的星空、独库的壮美,文友们还笑着说“等知行哥(少桓哥网名)来了,咱们再凑一桌,听他聊聊最近的文化”。可少桓哥始终没来,我给他发去信息:“我回来了,带了新疆的馕、葡萄干、大枣,一起来分享吧。”一天过去了,才在昨日凌晨收到他带着滞涩的回复:“李老师,抱歉,家里有事,改日聚!”追问之下,那句“老父亲走了”像惊雷般砸在我心上……出发前我还和先生念叨“这次回来一定要去看看老杨书记”,那些与老书记相处的温暖片段,瞬间如潮水般涌来。

初识老书记,是在川口村新建的文化广场。彼时舞台刚竣工,水泥还带着潮气,他穿着那件常穿的中山装,袖口卷到小臂,正蹲在地上和工人商量台阶的防滑处理。见我和刘育贤老师来了,立刻站起身,双手在裤子上蹭了蹭,笑着迎上来:“欢迎刘老师,欢迎李社长!这舞台就是给咱老百姓、给咱文化人建的,以后搞活动、办讲座,都有地儿了!”说话时,他的目光落在舞台上,像在看自己的孩子,满是珍视。后来我们被邀在舞台上讲话,台下坐满了村民,老书记就坐在第一排,时不时点头,眼里闪着光。散场后,他拉着我们聊起川口的文化规划,说要“把咱本地的故事挖出来,让更多人知道川口”,那份对文化的重视,让在场的文友们都格外动容。

《川口村志》在他主持运作下终于出版!发行那天,我和文化馆馆长受邀到场。老书记站在台前,手里捧着刚印好的村志,声音不大却格外有力:“这里面记着咱川口的根,记着老辈人的故事,也记着咱往后要走的路……”他翻着村志,讲起村里的老槐树、新建的灌溉渠,说起老一辈的手艺与年轻人的创业,说得细致又动情……我当场表态“以后要多来川口,帮咱把文化故事写得更精彩”,老书记听了,笑得像个孩子,连连说“好,好,咱一起把川口的文化做起来……”。

最难忘的是那年重阳节,老书记组织村里的老人游函谷关,特意邀请我和几位文友同行,说“你们懂文化,帮老人们多讲讲”。出发前,他早早备好了热水、常用药,还租了几辆宽敞的大巴车。路上,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拉着我的手感慨:“姑娘,我活了七十多,还没去过函谷关呢,多亏了杨书记!”到了函谷关,老书记陪着老人们慢慢走,文友们在一旁讲解老子文化。有位老人问“紫气东来”啥意思,老书记就凑过去,和文友一起用方言解释,直到老人点头明白。那天的阳光很暖,老书记穿梭在老人中间,帮着扶帽子、递水,文友们抓拍的照片里,总有人说“这才是百姓书记该有的样子!”

与少桓哥的相识,并不知晓他是老书记的儿子。我们因文化结缘,常和他泡在文学社查资料、读书、去乡村搜集民间故事、组织文化交流活动……他身上的踏实与热忱,和老书记如出一辙,他组建了“川口文化群”,每年一次聚会活动,都会提前布置,遇到问题拉着大家一起探讨,聊起灵宝文化传承时眼里的光,像极了老书记聊乡村规划的模样。后来知道他们是父子,文友们都笑说“难怪,这认真劲儿随了老书记”。老书记是川口的“好书记”,少桓哥则在文化界深耕,成了大家口中“靠谱的伙伴”。

今日追悼会,我和先生、杨老师及几位文友早早往川口赶。越靠近村子,路边的人越多:骑三轮车的老人、穿制服的官员、攥着纸巾的村民……文友们一路少言,有人望着窗外悄悄抹泪。

追悼会设在村子主干道,黑色挽联随风飘动,“杨洁祥同志追悼大会”几个字看得人鼻子发酸。灵车前方的遗像里,老书记依旧温和笑着,仿佛下一秒就要问“村里的文化活动办得咋样了”。花妮主任站在遗像旁,眼眶红肿,攥着主持稿的指尖泛白。这位与老书记共事几十年的妇女主任,心里比谁都难受。灵车到的时候,人群里响起压抑的哭声。少桓哥的孝衣沾着尘土,脚步有些晃,看着大家嘴唇动了好几次,却只深深鞠了一躬,腰弯了很久才直起来。文友们悄悄递上纸巾,没人说话,却都懂这份悲痛的沉重。

追悼会开始,村委书记走上台,声音沙哑地说起老书记的点滴:谁家要修房、谁家孩子上学难,还有惦记着请文友来搞文化活动的事,桩桩小事,却让台下哭声一次次加重……一位老党员讲述着一桩桩杨书记生前的事迹,就在前两个月还规划着……他手里拿着去年游函谷关的合影,哽咽着回忆老书记想办文化站、让大家长见识的心愿……

最后发言的是少桓哥。他先对着父亲的遗像磕了三个头,起身时满脸泪水。“父亲这辈子,没为自己活过一天……”他吸了吸鼻子,声音带着哭腔,“他总跟我们几个孩子说,做人要踏实,做事要尽心,要对得起老百姓,对得起信任你的人,对得起一起做事的朋友们……”说到这里,他再也忍不住,失声痛哭:“爹,您放心,您没做完的事、没帮完的村民,我都会接着做,绝不会让您失望……”

台下的人再也忍不住,哭声一片。文友们红着眼眶,有人悄悄拿出手机拍下这一幕,不为宣传,只为记下这份真诚与坚守。我站在人群中,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忽然明白:老书记走了,但他的精神,会留在村民心里、我们的文化坚守里,留在少桓哥的传承里。

灵车缓缓开动,村民们、文友们跟在后面,有人喊“杨书记慢走”,有人念叨“常回来看看”。风里带着菜园的清香,阳光升起,却再也照不到那个为村民、为文化奔波的身影……可我知道,老书记从未离开,他在新建的舞台上,在文化广场的笑声里,在老人游函谷关的回忆中,在重阳节的每个老人脸上,在川口乡每一寸他奋斗过的土地上……

这份哀思会化作力量,这份传承会照亮前路。我们会永远记得,在灵宝、在川口有位叫“杨洁祥”的书记,用一生丹心,温暖了整个乡关,也温暖了每一个与他相识的人。

燕子山下,格外凝重。灞底河轻轻流淌,只因杨书记的离去染上了一层淡淡的灰色。街道边的红砖建筑默默伫立,电线在空中交错,像是杂乱的思绪在风中微微颤动。写着“杨洁祥同志追悼大会”的黑色横幅,在黄色镶边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肃穆。鲜艳的红玫瑰在绿叶的衬托下绽放着,本是充满生机的色彩,此时却在这凝重的氛围中显得有些凄艳,像是在为老书记的离去而泣血。远处的青山连绵起伏,在云层的掩映下若隐若现,像是沉默的巨人在为老书记默哀……

前来悼念的亲属,穿着白色素服,整齐地跪拜在道路两旁,他们的身姿在这略显狭窄的街道上,构成了一幅充满悲戚的画面。每一个低头默哀的动作,每一滴滑落的眼泪,都饱含着对老书记的不舍与敬重。车辆静静地停在路边,白色的车身在阳光下反射着冷冷的光。车辆旁的人们,有的在低声啜泣,有的在默默流泪,花圈上的白花在风中微微颤抖,似在诉说着无尽的哀思……

雨丝飘了起来,是在为杨书记送行!别了,杨书记,在这个九月的早晨!您和燕山同在,与玫瑰同行!您永远都是老百姓爱戴的老书记,永远不朽!

更新:2025-09-17 22:37:24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