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访芷江,受降之城威名扬
暮夏时节,伴着高一声低一声的蝉鸣声,顶着一波接一波的伏天热浪,踩着迎接抗战胜利80周年的欢快节奏,我慕名来到了湘西的一座古城,这就是抗日战争时期扬我国威的受降名城——芷江。在这里,我用心去寻觅80年前那振奋人心的“芷江受降”的轨迹;在这里,我的脑海里一遍一遍地闪现着曾经凶残骄横、不可一世的日寇最终在这里向中国人民低下了罪恶的头颅。
芷江侗族自治县,古称沅州,隶属于湖南省怀化市,地处湖南省西部。芷江境内北受武陵山系控制,西受天雷山影响,东南盘亘雪峰山脉。总体地势由北西向东南方向倾斜。四周高,中部低,形成盆地。芷江城建在一个盆地里,河流至此,突然开阔,将城分为东西两部分。芷江的县治历史开始于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当时县名为无阳。随后,该地经历了多个历史朝代的变迁,经历了潕阳县、龙檦县、潭阳县、卢阳县等多个阶段的建制,直至清乾隆元年(1736年),芷江县的名称才正式出现。1986年,芷江侗族自治县得以设立。“一个十七墩的长桥,由城外河边接连西岸……”今天我们去芷江,还能见到沈从文描述的这座十七墩长桥。其名龙津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后几经圯毁,又多次修复。整个桥身为全木质架构,无一钉一铆,气势宏大,如一条长龙横惯东西两岸。在抗战时期,许多重要的抗战物资就从此桥通过。龙津风雨桥,获得世界吉尼斯之最——世界最长的风雨桥,也是三楚西南第一桥。
此地因屈原在诗中写下了“沅有芷兮澧有兰”而得名。芷就是一种香草。㵲水泱泱,香草芬芳,其地颇有浓浓的诗情画意。昔日一代文学大家沈从文先生曾经在芷江留下工作和生活的身影。㵲水在芷江穿城而过,将县城划成两半,一半见证了厚重的历史,一半见证了庄严的时刻。作为一个侗族自治县,芷江向人们展示着富有侗族民族特色的建筑和传统习俗,散发着极为迷人的魅力,其独有的风情雅韵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游客纷至沓来,饱览美好景色。龙津风雨桥、万和鼓楼、天后宫、吊脚楼、梭子街等等,不一而足,众多名胜,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然而,芷江最为著名的却不止是这些,而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受降之城而名闻遐迩的。在中国汉唐时期曾筑城以接受敌人的投降,故名受降城。但是,芷江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受降之城,因为,它一雪中华民族被日寇肆意凌辱的耻辱,一雪中华民族被列强欺辱的耻辱,它见证了中国人民真正扬眉吐气的庄严时刻。1945年4月至6月,日军为夺取芷江机场发动进攻,芷江保卫战(又称湘西会战)拉开序幕,芷江保卫战历时42天,双方参战兵力达28万余人。中国军队依托雪峰山地形歼灭日军2.8万余人,这次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最后一场大规模会战,以日军完败告终,此役加速了日本投降进程。
在日本战败投降80周年的前夕,我走进了闻名遐迩的受降之城。芷江受降纪念馆位于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芷江镇七里桥村,它的全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这里有受降坊、受降纪念馆、中国战区受降典礼会场旧址、陆军总司令部旧址及湖南抗日战争博物馆等。步入受降纪念馆的大门,扑入眼帘的是一尊高大的胜利雕塑,只见一个持枪的战士抱着一个幼儿,神情庄重而威严,凝视前方,令人肃然起敬。背后是反映抗战时期爱国将士英勇杀敌的一组浮雕,栩栩如生,撼人心灵。在不远处,只见一座白色的石坊巍然耸立,这就是著名的受降纪念坊。该石坊建成于1947年,它是我国唯一的纪念抗战胜利的建筑物。抗日胜利芷江洽降旧址,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是中华民族伟大不朽的历史丰碑,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历史见证。“漫步芳洲,㵲水蜿蜒。明山郁葱。看丰碑耸立,狮蹲大地;机场辽阔,鹰击碧空……”,正像黄彰任在诗中所言那样。
受降纪念坊是一座四柱三拱门的牌坊式建筑,青砖砌就,水泥粉刷,通体呈灰白色。建筑主体线条刚毅平直,四根柱子顶端装饰有倒“山”状条纹,三个拱门顶部装饰有菱形条纹。建筑主体周围建有民国风格的护栏,波纹状起伏,呈圆形环绕主体周围。其四柱三拱门的造型看上去就像是中国汉字“流血牺牲”的“血”字,寓意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是3500万同胞用生命、用鲜血换来的。同时,它也是一座警示碑,还是一座凯旋门。坊上嵌刻有蒋介石、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于右任、孙科、王东原、居正、王云五等军政要人的题词额和《芷江受降坊记》206字铭文。正面领额“震古烁今”是由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所题,正面中联也是由蒋介石所题“克敌受降威加万里,名城揽胜地重千秋”。正面侧联是由孙科所题“得道胜强权百万敌军齐解甲,受降行大典千秋战史纪名城。拱额“武德长昭”是由李宗仁所提。坊后领额“蔚为国光”是由原湖南省主席王东原所题。领额下方是受降纪念坊记碑,讲述了日本投降的历史背景。侧联是由被称作“小诸葛”的原国防部部长白崇禧所题:“我武自维扬沧海依然归禹贡,受降昭盛典神州从此靖烟尘”。
明山巍巍,㵲水欢歌,80年前,芷江见证了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一雪前耻的伟大胜利时刻。走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就仿佛走进了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馆前旁边,一块巨石上刻写着毛主席题写的“人民胜利”几个大字,熠熠闪光。门口那大大的V字形胜利标志震撼着心灵,激起人们心中的阵阵涟漪。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分上下两层,主题展览《胜利的见证——芷江受降史实陈列》分五个部分,首次公开日军投降原始视频及彩色照片,展出二战文物214件,照片、图表、电文及一批武器。在中国战区受降典礼会场旧址,望着那黑色的依旧散发着时代气息的木结构板板屋房。我仿佛看到了80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振奋人心的一幕。受降旧址,由受降典礼会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何应钦办公室三栋鱼鳞板双层木结构平房组成。受降旧址室内陈列桌、椅、沙发等原物,均依照当年会场样式布置。
夜晚,和平大桥上灯光璀璨,那屏幕上打出的反映抗战时期“飞虎队”鹰击长空,英勇抗击日寇的一幅幅画面,好像把我们的思绪一下带到了数十年前的芷江,那翱翔蓝天的“飞虎”战鹰令日寇胆战心惊。飞虎队纪念馆由中美空军指挥塔旧址、中美空军联队俱乐部旧址、飞虎队纪念展馆、飞虎将军雕像广场、飞虎群雕以及抗战时期遗留下来的军事辅助建筑物组成。馆内陈列展出大量飞虎队员使用过的文物、文献资料1320多件以及100幅珍贵的历史图片资料,是为了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空军英雄陈纳德率领的空军飞虎队,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以芷江机场、云南昆明机场等为空军基地,对日本空军和地面部队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建立。正像陈香梅女士在诗里写的那样,“春暖三湘杜鹃红,铁鸟飞来展雄风。芷江本是英烈地,中美情谊五十冬。”
龙津风雨桥下,碧波粼粼,美轮美奂的灯火映照着㵲水两岸,美丽的吊脚楼、鼓楼、天后宫,在灯火璀璨之下折射出神秘而美丽的剪影,听说这是当地在为不久之后举行的芷江国际和平文化节做准备,那一刻,和平、吉祥、幸福的氛围弥漫在龙津风雨桥下,弥漫在美丽的㵲水两岸。望着这美丽而神奇的湘西古城,我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一股回肠荡气的感觉油然而生。观之望之,心中沉吟片刻,不禁随口吟道:欣访芷江,受降之城威名扬。
【作者简介】刘建民,三门峡市三中教师,市作协会员、市直作协会员、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学,在省、市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发表上百篇散文、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