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我与董超校长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作者:社旗县李店镇栗盘小学 惠先钦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61

我与董超校长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昨天:风雪长夜,一盏心灯燃初心

       那场雪,在我记忆深处从未消融。

       三十多年前的青台镇老街,寒风卷着鹅毛大雪,天地间最后一丝暖意仿佛都要被封冻。班车停运,我带着妹妹饥寒交迫地站在风雪中,几乎冻僵。
      就在这时,一个裹着厚棉衣的身影踏着没踝的积雪坚定地走来——是超哥,董超。他满面笑容如寒日初升的暖阳,不容置疑地握住我冻僵的手:“先钦老弟,快家里吃口热乎饭去!”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扑面而来的是柴火灶的烟火气息。伯母在蒸汽氤氲中忙碌,伯父蹲在灶膛前,跳动的火苗映红慈祥的脸。粗瓷碗盘里盛满的,是倾尽所有捧出的滚烫心意。
      那顿饭的滋味早已模糊,但那份炉火跳跃的暖、亲人般的笑语、心尖上久久不散的烫,如同雪夜长明的灯盏,穿透三十年岁月,始终照亮我的归途。
      这盏灯的灯油,是世代相传的师者仁心。董超的父亲曾在严苛年代,以智慧和担当保护了一位因收养孤女而面临困境的乡村教师,保全了一个家庭的希望。这份血脉中的“仁厚担当”,成为董超校长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今天:守夜传灯,三尺讲台见肝胆

       从青台初中教师,到中心校业务专干,再到大冯营镇、桥头镇中心校校长,岗位在变,初心如磐。
        2003年后,我们这两条溪流再次在教育事业的广袤平原上交汇。他抓教学业务如同老农侍弄心尖上的田地,九年深耕让青台教育成为全县翘楚。他尤其善为青年教师点灯,经他培养的许多教师都成长为乡村教育的脊梁。
       面对乡村生源萎缩的挑战,他选择更坚定的“自我进化”。在人工智能培训会间隙,他凝神静气练习书法;他打太极、游泳、学葫芦丝,以饱满的生命力重新定义乡村校长的形象——不仅是管理者,更是学识渊博、热爱生活的师者典范。
       今年八月末,在桥头二小的暑期培训现场,我看到了更生动的印证。他精心策划的“研修盛宴”请来名家大师,让乡村教师的思想碰撞最前沿的火花。他那句“不换思路,就换人”的雷厉风行,背后是对乡村教育恨铁不成钢的大爱。
       他让我深信:只要心中有灯,脚下有路,肩上有责,纵然身处寂静偏远的田野,亦能用心血与智慧耕耘出桃李不言的烂漫春天!

        明天:灯火相传,万千星辉照山河

       三十余载光阴倏忽而过,当年的青丝早已染上风霜。然而,我与超哥之间的情谊,却如同赊店古镇深窖珍藏的陈年佳酿,在岁月沉淀中愈发醇厚。
       这份情谊,早已超越简单的同窗之谊。它是在风雪交加时刻种下的恩义之根;是在教育长路上互相砥砺的同行之谊;是无数个关于课堂、学生、管理的长谈;是理想受挫时的相互慰藉;是成绩取得时的由衷欢喜。
       更令人欣慰的是,这种守望正在星火相传。他的儿子勤勉奋进,入北大深造,学成后创业卓然。这何尝不是一种更深邃的“育人”硕果?教育之光的传递,不仅在师生授受的课堂,更在代代相续的品格与门风之中。
        如今,我们这些深受董家恩泽的后来者,也愿将自己化作一盏盏微光。以数十年风雨不改的教育行迹为灯芯,以对乡土家园与神圣讲台永不磨灭的眷恋为灯油。
       灯火虽微,愿能聚拢成河,汇成温暖的光明之海,照亮后来者脚下的路。让这盏从青台街风雪夜点燃的长明心灯,在代代坚守者的传递下,生生不息,永耀人间!

                   社旗县李店镇栗盘小学 惠先钦
                                    2025年8月23日(再修改)

更新:2025-08-23 17:12:31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