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风雪灯暖三十年

作者:社旗县李店镇栗盘小学校长 惠先钦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62

风雪灯暖三十年
——记我的良师益友董超哥

一、青台风雪夜:一盏长明心灯的点燃

那场雪,在记忆深处从未消融。

三十多年前的青台街上,寒风卷着鹅毛大雪,仿佛要将天地间最后一丝暖意都封冻。班车停运的冰冷告示,击碎了我送妹妹南下打工的行程。归途风雪交加,腹中空空,寒气砭骨入髓。就在那荒寒的街西头,一个熟悉的身影裹着厚棉衣,踏着没踝的积雪,坚定地向我走来——是超哥,董超。他比我年长三岁,满面笑容却如寒日初升的暖阳,不容置疑地握住我冻僵的手:“先钦老弟,天冷成这样,还带着妹妹!快,家里吃口热乎饭去!”再三推辞,终抵不过那双手传递的滚烫力道与话语里的炽热情谊。那风雪中伸来的手,是刺骨严寒里骤然亮起的灯,无声,却足以灼热一生。

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扑面而来的暖流裹挟着柴火灶特有的烟火气息。伯母在厨间忙碌的身影氤氲在蒸汽里,伯父蹲在灶膛前,跳动的火苗映红了他慈祥的脸。堂屋里,我与超哥谈兴正浓,浩哥——我初中的老同学,英姐——我南阳一师隔壁班的同窗,笑语喧然,驱散了屋外的凛冽。简陋的屋子因团聚而显得无比宽敞,粗瓷碗盘里盛满的,岂止是简单的菜肴?那是伯父母倾尽所有捧出的滚热心意,是漂泊风雪中骤然泊入的宁静港湾。多年后回想,那顿饭的具体滋味早已模糊,唯有那炉火跳跃的暖、亲人般喧嚷的笑语、心尖上久久不散的烫,如同雪夜长明的灯盏,穿透三十年岁月厚重的烟尘,始终清晰地照亮我记忆的归途。那是寒天冻地中,一座名为“董家”的驿站,以无言的宽容,接纳了我年少懵懂时的仓皇与窘迫。风雪路上初遇的这盏心灯,在悠悠岁月里,燃成了永不熄灭的暖源。

二、仁厚世泽:董氏父子的杏坛荫庇

这盏心灯的光辉,不仅温暖了我,也以其仁厚担当的基因,照亮了许多同行者的路途。在青台教育这片沃土上,超哥与他父亲董伯的恩义,早已如老树深根,盘结于岁月深处,滋养着一方杏坛。

董伯的担当:无声庇护下的生机

更深厚的庇护,悄然根植于那段特殊岁月。计划生育政策如铁幕笼罩,其严苛令人生畏。当年我们栗盘村嫁到梁岗村的张永范老大姐,生育了两个孩子,又因至亲早逝,义无反顾地收养了娘家孤苦的侄女,视如己出,含辛茹苦抚养至其出嫁成家。命运的绳索紧绷欲断,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的深渊。董超哥的父亲,董伯,当时正负责包片梁岗学校。他深谙乡村教师谋生之艰,更体恤范姐独自抚养三个孩子如山般的重负。当有好事者向上告发范姐“超生”时,是董伯挺身而出,以他在当地的威望和对政策的精准把握,巧妙周旋,据理澄清,最终将那份足以摧毁范姐前途命运的举报材料悄然压下。他用无声的担当与过人的智慧,在冰冷政策与人情温暖的缝隙间,为范姐艰难支撑的家庭撑起了一方珍贵的晴空,使她免除了处分与巨额罚款的灭顶之灾。每念及此,范姐心底便涌起对董伯那份如山恩情的无尽感念——他默默守护的,不仅是一位乡村教师的身份与微薄生计,更是一个女子用柔弱肩膀扛起的家庭全部希望和孩子们本可期的未来。流淌在董超哥血脉里的那份正直、热忱与担当,无疑是对其父崇高风骨最生动、最有力的传承。

三、燃灯引路者:照亮同行的教育航程

时光的河流奔涌向前,我们在各自的教育航道上扬帆,而超哥,始终是那座不灭的灯塔,不仅以知识之光引领学生,更以人格之暖,照亮、温暖、坚定着身边每一位同行者的航向。

2003年8月,超哥从社旗县李店镇青台初级中学调任李店镇青台中心学校业务专干,我则于次年竞聘成为社旗县李店镇栗盘小学校长。两条曾因毕业而短暂分离的溪流,再次在教育事业的广袤平原上深情交汇。

他血液里奔涌着教育世家的执着(董伯一生耕耘青台教坛,超哥的大哥亦是杏坛中坚)。甫一上任,他便以扎实过硬的业务素养和灼灼燃烧的教育热忱,为略显沉寂的青台教育注入了澎湃的活水。九年深耕,他抓教学业务如同老农侍弄心尖上的田地,细致入微,精益求精。青台的教育教学在他的引领下焕发勃勃生机,质量节节攀升,终成全县瞩目的翘楚。犹记得他在教师培训会上剖析教学,声如洪钟,字字铿锵,情似三月春阳,感染着台下每一位聆听者的心扉。他尤以慧眼识才、倾心育才为乐,对青年教师那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耐心引导与无私提携,如同无声的细雨,默默滋养着无数渴望破土成长的幼苗。那些年经他慧眼发掘、精心培养的青年教师,后来许多都成长为支撑起乡村教育脊梁的中坚力量。

他不仅致力于点亮整个集体的光芒,更不遗余力地将温暖投射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个体身上。张永范老师曾动情地回忆起她申报中小学高级职称的关键时刻:深知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是晋级路上不可或缺的“通行证”。彼时已调任社旗县大冯营镇中心校校长的超哥,得知她的迫切需求后,没有丝毫犹豫,立刻伸出了援手。他不仅亲自为她进行全方位辅导,从教学设计的精巧构思、课堂节奏的精准驾驭到师生互动的有效生成,倾囊相授,春风化雨;更凭借其在大冯营镇深耕多年积累的宝贵资源和崇高威望,特意安排该镇中心校经验最丰富、教学功底最扎实的顶尖教师组成精锐指导团队,对张老师进行“一对一”的精细化打磨。从教学内容的精炼升华、课堂环节的优化重组,到教姿教态的优雅调整、教学语言的锤炼提纯,他们不厌其烦,精益求精。正是在超哥这份跨越校际界限的真诚关怀与毫无保留的专业引领下,张老师最终成功斩获市级优质课一等奖,为她的职称晋升之路铺平了最关键的一块基石。这份雪中送炭的深厚情谊,正是他“燃灯者”本色的最佳注脚。

2012年,因工作业绩斐然,超哥调任社旗县大冯营镇中心校校长。平台转换,初心如磐石般坚定。他将在外学习汲取的先进教育理念视若珍宝,精心消化提炼,因地制宜地化为本土教育实践的种子。那些被精心设计、制作成醒目版面高悬于各校显要位置的办学理念与治校方略,不仅点亮了校园的墙壁,更如星火般点亮了乡村教师们探索求新的思想之窗。他胸怀坦荡,毫无保留,常热情地邀请我们这些“老伙计”前去观摩交流,共话发展。2022年,因应社旗县教育体育局校长轮岗的工作部署,在为大冯营中心校倾注十年心血后,超哥于同年8月调任桥头镇中心校校长。无论是在青台、大冯营还是桥头,他治校风格鲜明——“不换思路,就换人!” 对于观念陈旧、能力不足或年龄偏大难以适应新形势的校长,他敢于动真碰硬,与中心校班子成员商议后坚决调整,雷厉风行,说到做到。他积极筹措资金改善中心校会议室条件,只为暑期能为教师们提供一个更舒适、更现代化的研修环境。他对教师队伍专业能力提升的执着与投入,尤为令人感佩。

每年暑期,一场场由他精心策划组织的“教师研修盛宴”总会如期而至。他广邀四方贤达:

杨丰烈老师(《养育》作者,河南省灵宝市退休中学高级教师,教育部信息技术培训讲师,省教育信息化专家,省十大语文年度人物)带来《养成教育》专题报告,启迪育人智慧。

谭浩老师(南阳市十一中教师,南阳市社区志愿者协会会长,“中国好人榜”入选者)深情开讲《国学经典》,浸润师德师风。

李成涛、张伟、张云振 等县内书法名家现场挥毫泼墨,翰墨飘香中提升教师人文素养(超哥每学期都特别邀请李成涛老师定期到校授课)。

王桂全(方城县赵河三小校长)、杨晓勇书记、张晓全副校长、杨彬主席、李连胜主任、余德清主任(社旗县教师发展中心专家)、张浩(社旗县第一高级中学副校长)等带来前沿的师德清风与教学智慧。

社旗县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则送来信息技术的“及时雨”,为乡村课堂注入现代活力。
    同时,他大力倡导并推动各校积极开展特色社团活动,着力打造“一校一品”,成效显著,赢得了广大师生和干群的一致好评。这些培训绝非流于形式,而是超哥扎根乡土、矢志提升乡村教育品质的匠心独运。无论身处何方,他总将自身化作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坚定地照亮着一方教育水域。

四、终身躬行者:灯油常新的生命典范

超哥其人,本身就是“终身学习”理念最生动、最鲜活的注脚。他仿佛体内自带一台永不停歇的引擎,驱动着他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孜孜以求,永不满足。无论置身于何等严肃庄重的会场——即便是今年(2025)春期教育部组织的校长书记局长人工智能专题培训会,当旁人课间稍作休憩之时,总能在间隙瞥见他凝神静气,笔走游龙,在笔记本上留下工整有力、颇具风骨的硬笔书法印记。那份超然的定力与极致的专注,是对“学不可以已”古训最虔诚的躬身践行。他的案头,教育理论前沿著作、人文社科经典常堆叠如山,广泛涉猎,视野从未因身处乡村而有半分狭窄。

学习之外,他亦深谙“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之道。晨曦微露,社旗体育广场、静谧校园或悠悠赵河河畔,常见他锻炼的身影——或舒展太极,行云流水,意守丹田;或击水畅游,精神抖擞,劈波斩浪。夜幕低垂,他也常独自漫步于星光之下,在静谧中沉淀一日所思。更令人由衷钦佩并为之击节赞叹的,是他对生活那份盎然的热情与拥抱新事物的勇气。他拜名师李成涛(社旗播韵艺术工作室)潜心学习葫芦丝,悠扬宛转的乐声常从其指尖流淌而出;每逢大型活动或外出培训间隙,他竟能从容登台献艺,一展所长。这份不惧展示自我、乐于拥抱新体验的生命活力,为“校长”这一传统角色增添了无比动人的温度与耀眼的个性光彩。他知行合一、昂扬进取的身影,本身就是乡村教育沃土上一首最铿锵的奋进诗篇。

五、守望长夜者:风霜中的坚定执灯人

近年来,乡村学校生源如退潮般悄然减少,空旷的教室仿佛在低语着时代变迁的无奈与落寞。然而,在董超哥身上,你看不到丝毫的消沉与颓唐。他如一棵根系深扎于社旗教育沃土的老树,风霜愈是凛冽,枝叶愈显苍翠精神,风骨铮铮。那份源于内心的强大定力与从容气度,让他依旧目光炯炯有神,步履坚定有力,奔走在乡间教育的田野上。

他从未停止对自我修养的锤炼提升,更不忘以自身的光热去点燃周围同行者心中的火焰。他四处奔走呼号,千方百计将名师大家请进略显寂寥的乡村中心校,让前沿的教育思想与精湛的教学技艺,如汩汩清泉般持续不断地滋养着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园丁们。他深知,唯有教师心中的灯盏长明不熄,乡村教育的星空才不会彻底黯淡无光。

他对乡村教育的“信”,绝非盲目的乐观,而是源于对脚下这片土地深沉无边的爱与刻入骨髓的责任感。他坚信每一所坚守在乡村的学校,都是守护一方文化血脉与未来希望的灯塔;他坚信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孩子,都值得被更明亮、更温暖的光照亮前行的道路,拥有改变命运的可能。这份坚如磐石的信念,支撑着他将“扎根”二字,化为数十年如一日的晨昏步履,化为无数次研修课堂上毫无保留的倾囊相授,化为每一次深入校园巡查时细致入微的关怀。他要求幼儿园的安全标识必须放低至孩子视线所及之处——这份对“微小”细节的极致关注,正是他对乡村教育神圣使命最庄重、最深刻的理解:守护好每一颗稚嫩的幼苗,无论其生长在沃野还是贫瘠的僻壤。乡村教育之路纵然道阻且长,他始终是那位在漫漫长夜中,执灯踏霜、坚定前行的守夜人

六、情谊如陈酿:灯火永续的代际传承

时光如同社旗县蜿蜒流淌的潘河、赵河之水,不舍昼夜。三十余载光阴倏忽而过,当年的青丝早已悄然染上岁月风霜。然而,我与超哥、贤淑的英姐(他琴瑟和鸣的伴侣)之间的情谊,却如同那赊店古镇深窖珍藏的陈年佳酿,在岁月的封存与沉淀中,非但未曾寡淡,反而愈发醇厚绵长,香沁心脾,历久弥新。

这份情谊,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同窗之谊、同袍之谊。它是在那风雪交加、饥寒交迫的困顿时刻,一餐滚烫家常饭所种下的恩义之根;是在教育这条布满荆棘却也时常绽放惊喜花香的漫漫长路上,彼此见证成长、互相砥砺扶持的同行之谊。是无数个关于课堂艺术、学生成长、学校管理的电话长谈,是教育理想暂时受挫时的相互慰藉与打气,是点滴工作成绩取得时发自肺腑的由衷欢喜。我们共同经历着乡村教育的潮起潮落、冷暖变迁,分享着为人师者的苦乐悲欣。这份情,经得起平淡流年日复一日的冲刷淘洗,更在共同教育信念的千锤百炼下,坚韧如金,熠熠生辉。

董超哥身上那份正直、热忱与担当,不仅源于董伯的言传身教与血脉相承,更在他自己悉心经营的小家庭中得到了美好的延续、升华与璀璨绽放。其子天资聪颖,勤勉奋进,承袭淳厚优良家风,学业精进,入北京大学深造。学成后于繁华都市自主创业,锐意进取,敢为人先,如今事业根基稳固,卓然自立于时代潮头,实为董门之荣光,乡梓之美谈。这何尝不是一种更深邃、更宏大的“育人”硕果?教育之光的传递,不仅在师生授受的咫尺课堂,更在代代相续的优秀品格、淳厚门风与身体力行的榜样力量之中,如同长明灯火的温情接力,生生不息。

前年,张永范老师年届六十,从她坚守了四十余载的梁岗小学讲台上光荣退休。站在那熟悉而今略显空旷的校园里,回望从斑驳土墙教室到如今平整操场的沧桑变迁,四十载杏坛耕耘的风烟历历在目。此刻充盈她心头的,是如秋日晒场上饱满稻谷般沉甸甸的充实、满足与岁月静好的安然。她深知,自己这粒微小的种子,能在乡村教育这片并不肥沃的土壤里深深扎根、顽强抽枝、努力开花、最终结出果实,离不开生命旅途中一盏盏如董超哥、如董伯这般始终明亮、温暖的长明灯。是他们:

在风雪交加的寒夜,递来那碗滚烫的面条和全家的温情;

在政策铁幕严苛笼罩的岁月,以智慧和担当悄然张开庇护之翼;

在档案蒙尘、清白受疑之时,挺身而出还人尊严;

在职称晋级的关键隘口,倾尽全力辅导助人成功跨越;

在专业发展遭遇瓶颈困顿时,引领人眺望山外的青山,拓展视野;
更在漫漫人生长路上,以自身不息的光热与高尚的行止,默默示范着何为师者的仁心、何为教育者的持守!

七、结语:长明灯暖,照见千秋

三十年前那个风雪肆虐的冬日,青台街头超哥向我伸来的温暖之手,递来的不仅是一顿救急的热饭,更在我教育生涯的起点处,无比清晰地点亮了一盏关于教育者温度、风骨与大爱的明灯。这盏灯,由董伯如山岳般无言而厚重的担当奠基,由董超哥以毕生的热忱、智慧与不懈行止不息地点燃着、传递着、守护着。

他出身教育世家,血脉中天然承继着对三尺讲台的无限忠诚;他自身如同一棵永不满足的树,以永不枯竭的学习热情奋力拓展着精神的年轮与思想的疆域;他更是一位坚定的燃灯者与传薪人,将知识的火种与信念的火焰,毫无保留地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位师者,照亮了如张永范老师这般众多同行者的前路。在乡村学校普遍面临生源萎缩、前路艰辛迷茫的当下,他始终如一的坚定、不灭的热忱与脚踏实地的耕耘,本身就是一个关于“坚守”最铿锵有力、最鼓舞人心的答案!

教育之路,道阻且长。何其有幸,在这条充满挑战也充满意义的道路上,我有董超哥这样一位良师、一位益友、一位精神同行的光辉标杆。他的存在,如故乡山巅那永不坠落的星辰,指引方向;如风雪长途中永远温暖的驿站,给予力量。他让我深信,只要心中有灯(信念),脚下有路(行动),肩上有责(担当),纵然身处寂静偏远的田野,亦能用心血与智慧,耕耘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烂漫春天!

如今,我们这些深受董家父子两代恩泽润泽的后来者,亦愿将自己化作一盏盏或许微弱却足够坚定的灯火,以数十年风雨不改的教育行迹为灯芯,以对乡土家园与神圣讲台永不磨灭的眷恋为灯油。灯火虽微,愿它能聚拢成河,汇成一片温暖的光明之海,照亮后来者脚下的方寸之地,让他们知道,这盏从青台街那个风雪夜开始点燃并传递的长明心灯,必将在代代坚守者的用心呵护与深情传递下,生生不息,永耀人间!

青台街的风,依旧在四季流转中穿行吟唱,而有些灯盏,早已在岁月的深沉河床上,沉淀为璀璨不灭的星辰——那盏从青台街风雪夜燃起的长明灯,穿透三十年厚重光阴,温暖了无数同行的路途,也必将以其不灭的光芒,照亮更多后来者追寻教育理想的壮丽远方。

                            社旗县李店镇栗盘小学校长 惠先钦
                            写于2025年8月11日
                            2025年8月17日修改定稿

更新:2025-08-18 06:03:07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