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青台长明灯

作者:社旗县李店镇青台中心学校退休教师 张永范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55

青台长明灯

——恩义长河里的父子双星

在青台教育这片沃土上,我与董超弟的缘分,早已如老树深根,盘结于岁月深处,开出一树恩义的繁花。

九十年代初,我将长子刘甲从县城中学转回社旗县李店镇青台初级中学。时任该校教师的董超弟,二话不说,跑前跑后,亲自为甲儿办妥了所有转学手续。更令我感铭五内的是,甲儿在他班上仅就读一年,学业竟突飞猛进,总分提升一百七十分,最终以超出县一高分数线四十多分的佳绩,昂首迈进理想学府。每每念及此,感激之情便如暖流淌过心田——他不仅是我教育路上的同行者,更是托举我儿叩开命运之门的贵人。

然而,命运的风霜有时猝不及防。那些年,我上交的职称材料如石沉大海。后来才知,它们竟被遗忘在青台中心校办公桌与墙壁的逼仄缝隙里,一躺数年。毕业证上的照片已被潮气洇得模糊,几本凝结心血的荣誉证书也字迹漫漶。面对前任领导“材料未交”的断言,我百口莫辩,晋级之路一片灰暗。直到董超弟调任中心校,在整理尘封角落时意外发现它们并立刻电话告知,我握着话筒,泪水无声滑落——仿佛蒙冤已久的孩子,终于等来了洗刷的清泉。那几页潮湿的纸张,因他的细心重见天日,也因他的正直,驱散了我心头多年的阴霾。

更深厚的庇护,悄然根植于那段特殊岁月。计划生育政策如铁幕笼罩。我生育了两个孩子,又因至亲早逝,收养了娘家孤苦的侄女,视如己出,抚养至其出嫁成家。命运悬于一线,稍有不慎便是万丈深渊。董超弟的父亲,董伯,当时正负责包片我们梁岗学校。他深知我们乡村教师谋生的艰辛,更体恤我抚养三个孩子的不易。当有好事者向上告发我“超生”时,是董伯挺身而出,以他的威望和对政策的精准把握,巧妙地为我周旋、澄清,将那份关乎我前途命运的举报材料悄然压下。他用无声的担当与智慧,在政策与人情的缝隙间为我撑起一方晴空,使我免于处分与罚款的厄运。相比之下,我娘家的社旗县李店镇栗盘小学一女老师的遭遇便如凄风苦雨,因类似情况被举报,最终黯然离开讲台,回归黄土垄中,一生务农。每念及此,心底便涌起对董伯那份如山恩情的无尽感念——他默默守护的,不仅是我教师的身份与生计,更是一个乡村女子艰难支撑的家庭和孩子们的未来。董超弟身上那份正直与热忱,无疑流淌着其父血脉里的仁厚与担当。

时光奔涌,我们在各自的教育航道上航行,董超弟始终是我前行路上那盏不灭的灯塔。

2003年8月,董超弟调任青台中心学校业务专干,我则坚守在李店镇梁岗小学。他一到任,便以扎实过硬的业务能力和灼灼热忱,为青台教育注入了澎湃活水。九年深耕,他抓业务如老农侍弄心田,细致入微,精益求精。青台的教育质量在他的引领下节节攀升,终成全县翘楚。犹记得他剖析教学,声如洪钟,字正腔圆,情似春阳,感染着台下每一位聆听者。他尤以慧眼识才、倾心育才为乐,对青年教师那份“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耐心与提携,如无声细雨,滋养着无数渴望成长的幼苗。

2012年,董超弟调任社旗县大冯营镇中心校校长。平台变换,初心如磐。他将在外汲取的先进理念视若珍宝,精心提炼,化为本土实践的种子,常热情邀我们这些“老伙计”前去观摩。十年间,大冯营镇在他的擘画下秩序井然,规范办学蔚然成风。

更令我感怀至深的,是他对我个人专业成长的又一次鼎力相助。当年我申报中小学高级职称,深知优质课评选是晋级的关键一环。彼时已在大冯营镇中心校任职的董超弟,得知我的需求后,立刻伸出援手。他不仅亲自为我辅导,从教学设计、课堂驾驭到师生互动,倾囊相授,春风化雨;更凭借其在大冯营镇深耕的资源和威望,特意安排该镇中心校经验最丰富、功底最扎实的优秀教师组成指导团队,对我进行“一对一”的细致打磨。从内容的精炼、环节的优化,到教态的调整、语言的锤炼,他们不厌其烦,精益求精。正是在超弟老弟这份跨越校际的真诚关怀与专业引领下,我最终顺利斩获县级优质课一等奖,为晋级之路铺平了关键一步。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至今想来,暖意盈怀。

他对教师能力提升的执着,尤为令人感佩。每年暑期,一场场精心烹制的“研修盛宴”如期而至:县内书法名家挥毫泼墨,提升素养;名师大家激荡师德清风与教学智慧;专业老师送来信息技术及时雨,为乡村课堂注入现代活力。这些培训绝非虚应故事,而是董超弟扎根乡土、提升教育品质的匠心独运。无论身处何方,他总将自身化作一座灯塔,照亮一方水域。

董超弟其人,便是“终身学习”最生动的注脚。体内似有不竭引擎,驱动他在求知路上永不停歇。严肃会场中,旁人休憩时,常见他凝神静气,笔走游龙,在纸页留下工整有力的硬笔印记。那份定力与专注,是对“学不可以已”最虔诚的践行。案头常新书如山,视野从未因身处乡村而狭窄。

学习之外,他亦深谙“文明精神,野蛮体魄”之道。晨曦微露,常见他身影——或舒展太极,行云流水;或击水畅游,精神抖擞。更令人击节的是他对生活那份盎然热忱。拜名师习葫芦丝,悠扬乐声指尖流淌;每逢大型活动或外出培训,他常从容登台献艺。这份不惧展示、拥抱新体验的活力,为“校长”角色增添了动人的温度与光彩。

近年来,乡村学校生源如退潮般减少,空旷的教室低语着时代变迁的无奈。然而,在董超弟身上,你看不到丝毫消沉。他如一棵根系深扎的老树,风霜愈厉,枝叶愈显苍翠精神。

他从未停止对自我修养的锤炼,更不忘点燃同行者的火焰。他四处奔走,将名师大家请进略显寂寥的乡村中心校,让前沿思想与精湛技艺,如清泉般持续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园丁。他深知,唯有教师心灯长明,乡村教育的星空才不会黯淡。

他对教育的“信”,并非盲目乐观,而是源于对脚下土地深沉的爱与责任。他要求幼儿园的安全标识必须放低至孩子视线所及——这份对“微小”的极致关注,正是他对乡村教育使命最庄重的理解:守护好每一颗幼苗,无论其生长在沃野还是僻壤。乡村教育之路纵然道阻且长,他始终是那执灯踏霜的守夜人。

时光如社旗蜿蜒的潘赵河水,不舍昼夜。三十余载光阴,青丝已染霜华。然而,我与董超弟的情谊,却如赊店古镇窖藏的老酒,在岁月封存与沉淀中,非但未曾寡淡,反而愈发醇厚绵长。这情谊,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同袍之谊,它是在教育这条布满荆棘与花香的漫漫长路上,彼此见证、互相砥砺的同行之谊。

董超弟身上那份正直与热忱,无疑流淌着其父血脉里的仁厚与担当。而这份精神,又由他传递给了下一代。其子承家风而奋进,入北京大学深造,学成后于都市自主创业,锐意进取,卓然自立。这何尝不是一种更深邃的“育人”硕果?教育之光的传递,不仅在师生授受的课堂,更在代代相续的品格与门风之中。

前年,我年届六十,从坚守了四十余载的梁岗小学讲台退下。站在熟悉而空旷的校园里,从老校区斑驳的土墙,到新校区平整的操场,岁月风烟历历在目。无数教过的面孔在眼前浮动,清亮的童声诵读,仿佛仍萦绕在梁岗村的晨曦与暮霭里。此刻心头涌起的,并非怅惘,而是如秋日晒场上稻谷般沉甸甸的充实与安然。

我深知,自己这粒微小的种子,能在乡村教育的土壤里扎根,在政策与时代的夹缝中抽枝散叶,开出虽不绚烂却结实的花朵,离不开生命里一盏盏如董超弟这般的长明灯。是他们,在风雪夜递来滚烫的面条,在政策严苛时张开庇护之翼,在档案蒙尘时还我清白与尊严,在晋级关头倾力辅导助我跨越关隘,在专业困顿时引我眺望山外的青山,更在人生长路上,以自身不息的光热,默默示范何为师者的仁心与持守。

如今,我亦愿化作一盏微弱的灯火,以这四十年的风雨行迹为捻,以对乡土与讲台的不灭眷恋为油。灯火虽微,愿它能照亮后来者脚下方寸之地,让他们知道,纵然身处寂静田野,只要心中有灯,脚下有路,肩上有责,亦能耕耘出桃李不言的春天。青台街的风依旧在四季流转中穿行,而有些灯盏,早已在岁月的河床上沉淀为不灭的星辰。

                社旗县李店镇青台中心学校退休教师 张永范

                                           2025年8月12日 于天津

更新:2025-08-18 05:56:02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