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深处的光——一场细雨中的教育盛宴

乡土深处的光
——一场细雨中的教育盛宴
细雨如丝,浸润着伏牛山下的社旗县兴隆镇塔前村。秦远晴老师的老宅院门敞开,读书廊檐下红幅高悬:“教育家进乡村,助力乡村教育”。墨色淋漓的字迹被雨洗得愈发精神,像一声温暖的召唤穿透薄雾。院中桂花树静立,微雨里浮动着草木与中药的幽香——这是秦主任的学生斥资三万元培育的百草园,每一株草木都悬挂着药性与故事的卡片,默默诉说着知识扎根于泥土的古老智慧。
小升初的马大双紧攥着母亲的手踏进院门,身后跟着原八年级的胡杰峰、初升高的张长江……三十九个孩子,三十多位家长,脚步踩在湿漉漉的青砖上。他们中有县政协常委贺运海俯身整理资料的身影;有冒雨从李店镇赶来的笔者,三十一年如一日守望乡村讲台;还有秦建臻医师温和地引导家长参观红色教育展板。
“真正的教育,不在云端,而在躬身泥土时滴落的汗水中。”秦远晴老师的声音在檐下响起。这位将祖宅化作教育殿堂的老人,目光扫过满院攒动的人头——有带几个孩子前来的家庭,更有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银林海老师静候一旁,他的目光沉静如墨,仿佛已在酝酿一场无声的文化洗礼。雨丝清凉,却浇不熄院内升腾的热望。
讲学开始了。秦老师立于众人之前,背后是黑板。他不用浮华辞藻,只将“五字学习法”如播种般撒向心田:“定”方向、“学”而思、“探”疑难、“测”成效、“结”真知。他教孩子们如何把试卷上刺目的红叉化作“失分现象表”上清晰的坐标——思路不清?审题模糊?计算出错?当问题被命名,恐惧便开始消散。
“向往优秀!”秦老师的声音陡然升高,“越努力越优秀,越自育越快乐!”孩子们低头疾书,笔尖划过“学生自主命题指导”的纸张,仿佛第一次触摸到知识自主权沉甸甸的质感。我凝神注视着这一切,三十年一风雨讲台的记忆在湿润空气中无声涌动。我深知,这一刻的觉醒,远胜于千百次填鸭式的灌输。
讲学暂歇,细雨亦停。秦老师一声“休息片刻”,院中便自然聚起另一番风景。书法家银林海老师早已在廊下备好长案,铺开一幅磅礴大气的《道德经》长卷,流淌着千年智慧。接着,他又展示《千字文》,字字珠玑,笔笔精到,苍劲中透着飘逸,力透纸背又气韵生动。那不仅是笔墨的舞蹈,更是文化与精神的倾泻。
学生与家长们屏息围拢,惊叹声如涟漪般散开。“功夫深啊!”“这字真精神!”“看这力道,看这结构……”孩子们踮起脚尖,眼神里满是惊奇与崇拜,仿佛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触摸到传统文化的筋骨与血脉。墨香混着百草园的草木清香,在湿润的空气中弥漫,为这教育盛宴添上了一抹厚重而灵动的文化底色。这一刻,银老师的笔尖,连接起了古老经典与乡村孩童好奇的目光,无声地诠释着何为“书为至宝”。
檐外细雨渐密,敲打院中草木如私语。百草园的薄荷、艾草与连翘挂着水珠,每一片叶子都是自然编撰的课本。孩子们围在“学子精神”墙前齐声诵读:“敬畏生命,懂得感恩;莫计出身,自我做起……”七十二个字的箴言,是秦远晴老师淬炼半生的教育精魂,在少年们清亮的嗓音中复活,如金石坠地,铿锵有声。
张金洲老师立于院中,声情并茂的主持本次活动。看着孩子们在秦主任指导下以“自育自学评价表”为镜剖析自身,他仿佛望见无数曾被薄土掩盖的种子正奋力顶出地壳。当陈曦老师按下快门,镜头里是少年们俯首试卷的专注侧影,是秦建臻医师讲解草药时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星火——这一刻,知识不再是悬在空中的楼阁,而是百草园里可触可嗅的根茎花果,是红色展板上先辈跋涉的足迹,是银老师笔下流淌的千年文脉, 是乡土血脉里汩汩流淌的温热传承。
十一点半左右,活动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落幕。人群却久久不散。家长围着秦主任追问细节,孩子们交换着写满心得的本子,目光还时不时飘向廊下墨迹未干的书法长卷。 张长江的父亲摩挲着儿子自主命题的草稿,粗糙的手指拂过工整字迹,轻声说:“娃,咱回家也试试这个‘五字法’。”马大双的母亲则凝视着百草园中摇曳的植株,对女儿低语:“你瞧,草木都有大用,何况人?”更有家长拉着孩子站在《千字文》前,指着字句低声教导,仿佛要将这纸上的精神力量也一并带回家中。
雨停了。人群散去后的院落复归宁静,只余青砖上深深浅浅的水痕,和廊下那两幅墨香氤氲的巨作,如同无声的守护者。 秦远晴夫妇拿起扫帚,缓缓清扫落叶。这座由祖宅涅槃而生的教育大院,如同深扎乡土的树,年复一年,以“公益”为名,为迷途的小苗撑起一片天。
当城市的孩子沉溺于虚拟世界的喧嚣,伏牛山下的这座院落却为三十九颗心点亮了真实的灯。百草园的草木在雨后愈显青翠,“学子精神”墙上的字迹被照得灼灼发亮——廊间那力透纸背的墨宝,亦如不灭的星火—— 它们共同见证:所谓教育,不过是守护每一颗种子对光的天生渴望,并坚信再贫瘠的土地,也能生长出向着太阳的奇迹。
雨润万物,教育亦如是。那些今日被智慧之雨浸润的心田,被千年墨香滋养的灵魂, 终有一日将蔓延成一片莽原,让这乡土深处的光芒,照亮更远的远方。
社旗县李店镇栗盘小学 惠先钦
2025年8月11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