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胶片里的星河——一个乡村校长的童年光影录

作者:社旗县李店镇栗盘小学 惠先钦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50

胶片里的星河
——一个乡村校长的童年光影录


序:心尖上的露珠
每当傍晚的霞光染红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李店镇青台西边的天际线,李店镇栗盘小学校园里孩子们的喧闹声渐渐平息,一种深沉的宁静便弥漫开来。这宁静里,常会悄然浮起一些旧时的声响——是胶片的“沙沙”转动,是露天幕布在晚风里轻微的鼓荡,是伙伴们赤脚奔跑在田埂上急促又欢快的喘息,是全村老少爷们挤在一起发出的、随着剧情起伏的惊叹与哄笑……这些声音,像露珠一样凝结在我心尖最柔软的地方,那是三十多年前,我的整个童年。
那是一个物质匮乏得近乎透明的年代,也是一个精神世界被一种朴素、坚韧又无比温暖的光芒所照亮的年代。没有琳琅满目的玩具,没有唾手可得的信息,没有五光十色的屏幕,但我们的心,却像夏夜的星空一样,被那些奔跑的夜晚、那块神奇的白幕、那些银幕上的英雄和身边一张张熟悉而真诚的面孔,映照得无比丰盈和透亮。
第一章:奔跑在星光下的田埂上
“放电影喽!今黑儿(今晚)在栗盘村东头打麦场放《地雷战》!”消息像长了翅膀的风,瞬间就能刮遍我们小小的栗盘村。傍晚的炊烟还未散尽,孩子们的心早已像揣了只活蹦乱跳的兔子,再也按捺不住。胡乱扒拉几口饭,碗筷一撂,便像离弦的箭,冲出家门。
夕阳的余晖把田埂染成一条条金红色的带子。我们光着脚丫,或者趿拉着不合脚的旧布鞋,在熟悉的阡陌间奔跑。晚风带着刚翻过的泥土气息、青草汁液的微腥和野花的甜香,呼呼地掠过耳畔。跑过自家的麦田,跑过邻家的菜畦,跑过潺潺的小溪,跑过寂静的坟岗……几里路,在脚下仿佛缩短成了咫尺。心里只有一个滚烫的念头:快!再快些!去晚了,占不到好位置!
跑在前头的长坡哥,会得意地回头吆喝:“快点!磨蹭啥哩!再慢‘李向阳’(《平原游击队》主角)都打完鬼子了!”落在后面的也不甘示弱,喘着粗气奋力追赶,笑声、喊声、催促声,惊起了归巢的鸟雀,也点亮了沉寂的田野。那奔跑的身影,是乡间黄昏最生动的剪影。汗水浸湿了后背,小脸跑得通红,心里却鼓胀着一种纯粹的、近乎神圣的快乐——那是奔赴一场精神盛宴的雀跃,是参与全村盛事的荣耀。
第二章:麦场上的光影盛宴
栗盘村头的打麦场,此刻已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两棵高大的杨树之间,那面巨大的、带着毛边的白色幕布已经挂好,像一面等待检阅的旗帜。放映员老张叔是孩子们眼中的“神”,他慢条斯理地支起那台神秘的、会发光的机器——放映机。当他小心翼翼地打开铁盒子,取出圆圆的、泛着金属光泽的胶片盘时,所有孩子都屏住了呼吸,好奇地围上去,却又不敢靠得太近,生怕惊扰了这神圣的仪式。
大人们也陆陆续续来了。男人们扛着长条板凳,女人们抱着小马扎,手里还拎着针线笸箩或者纳了一半的鞋底。婶子大娘们互相招呼着:
“他婶儿,吃了没?这边儿宽绰,挤挤坐!”
“二嫂子,给俺占个地儿,俺回家抱娃去!”
“中!中!快去吧,给你留着哩!”
场地中央最好的位置,自然是留给德高望重的老人和抱小孩的妇女。孩子们则像一群灵活的小猴子,或盘腿坐在最前排的泥地上,或爬上麦秸垛、矮墙头,甚至骑在父亲的脖子上。晚风带着凉意,不知谁家的母亲细心地给孩子披上件旧夹袄。空气中弥漫着旱烟味、汗味、尘土味,还有一种混合着期待、兴奋与温暖的独特气息,这就是“年节”之外最浓烈的乡村人情味儿。
“啪嗒!”一道雪亮的光柱猛地刺破黑暗,直射向银幕。全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那片白色的光亮里。熟悉的八一电影制片厂闪闪的红星片头出现,伴随着激昂的音乐,孩子们会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仿佛在迎接一位久别的老友。
第三章:胶片里的英雄与梦
幕布亮了,一个世界就在眼前徐徐展开。
《地道战》、《地雷战》里,那神出鬼没、让鬼子魂飞魄散的民兵英雄,是我们的偶像。看到“高!实在是高!”的汤司令出丑,全场爆发出酣畅淋漓的大笑;看到乡亲们在地道里巧妙周旋,最后把鬼子打得落花流水,我们会激动地攥紧小拳头,恨不得也钻进地道里帮忙。银幕上的硝烟仿佛弥漫到了麦场上,那份保家卫国的豪情,在幼小的心灵里悄悄埋下了种子。
《铁道游击队》里,刘洪大队长飞身上车、扒飞车的矫健身影,让我们惊叹不已。那首“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的旋律,成了我们无师自通、传唱最广的歌谣。火车汽笛的长鸣,仿佛就在耳边呼啸而过。
《上甘岭》的炮火连天,志愿军战士在缺水断粮、硝烟弥漫的坑道里坚守的悲壮,让小小的我第一次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伟大。当看到卫生员王兰在炮火中为战士唱歌鼓劲,看到战士们分吃一个苹果的场景,许多大人悄悄抹起了眼泪。那份超越生死的战友情,那份对祖国的忠诚,像无声的春雨,浸润着我们懵懂的心田。
样板戏更是那个年代独特的文化印记。《红灯记》里,李玉和“临行喝妈一碗酒”的慷慨激昂,李铁梅“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的坚定眼神;《沙家浜》里阿庆嫂的机智勇敢,郭建光的沉着指挥;《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深入匪巢的孤胆英雄气概……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和铿锵有力的唱腔,即使我们当时未必完全理解其中的政治含义,但那凛然正气、忠勇无畏的精神内核,却深深烙印在脑海里。那些唱段,成了田间地头、放牛路上,我们扯着嗓子模仿的“流行歌曲”。那种是非分明、忠奸立辨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们最初的世界观。
胶片在放映机里“沙沙”作响,光影在幕布上流转。我们忘记了蚊虫的叮咬,忘记了板凳的坚硬,忘记了白天割草的疲惫。小小的身体蜷缩在大人身边,眼睛瞪得溜圆,心跟着银幕上的人物一起跳动、一起悲欢。银幕上的世界,比我们小小的村庄广阔得多,那里有英雄的传奇,有壮丽的山河,有我们未曾想象过的悲欢离合。它像一扇神奇的窗户,为我们这些乡村的孩子,打开了通往外面世界的第一道缝隙,也点燃了我们心中最初关于英雄、正义和远方的梦想。电影散场,英雄的身影和激昂的旋律,会在我们的梦里反复上演。
第四章:匮乏中的富足与微光
露天电影固然是精神盛宴的顶峰,但平常的日子,快乐也并非无处可寻,只是显得更加简单、纯粹,甚至带着点“寒酸”的智慧。
娱乐?对于我们这些乡下的孩子来说,大自然就是最大的游乐场。春天折柳枝做哨子,吹出不成调的曲儿;夏天在池塘里扑腾,摸鱼捉虾,晒得像条泥鳅;秋天在收割后的田野里疯跑,点一把野火烤红薯、烧蚂蚱,香气能飘出二里地;冬天堆雪人、打雪仗,屋檐下长长的冰溜子,掰下来当“冰棍”舔,冻得龇牙咧嘴也乐此不疲。几颗磨得溜光的羊拐骨,一个沙包,一根自制的皮筋,几块碎瓦片玩“跳房子”,甚至只是几个伙伴追逐打闹,就能消磨掉一整个下午。快乐的门槛,低得如同脚下的泥土。
书籍,是极其珍贵的奢侈品。除了学校发的课本,能接触到的课外书凤毛麟角。谁要是有一本被翻得卷了边的《水浒传》或《三国演义》、小人书(连环画),那绝对是小伙伴中的“明星”,大家会排着队,用自己最心爱的玻璃球、烟盒叠的“三角”去交换阅读的机会。一本好书,在无数双小手中传递,书页被汗渍浸得发黄变软,边角磨损得厉害,却丝毫不减其魅力。字里行间的世界,是另一种形式的“露天电影”,同样引人入胜。
真正的“大事件”,是村里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的出现。我记得是村里的张云振表叔家,托城里的亲戚,花了大价钱才买回一台12寸的“凯歌”牌电视机。那小小的、闪着雪花的屏幕,简直是另一个宇宙的入口!
每当夜幕降临,特别是播放《射雕英雄传》的时候,表叔家的院子就成了全村的焦点。晚饭刚过,男女老少便自带板凳,如同朝圣般涌向那里。小小的堂屋里挤不下,窗户上趴满了人,院子里也坐得满满当当。电视机被小心翼翼地摆放在高高的柜子上,天线被反复调整,只为那模糊的画面能稍微清晰一点。
当《铁血丹心》那荡气回肠的旋律响起,看到憨厚的郭靖、精灵古怪的黄蓉、亦正亦邪的黄药师、憨态可掬的老顽童出现在那小小的屏幕上时,整个院子都沸腾了。郭靖降龙十八掌的威力,黄蓉的机灵百变,成了第二天小伙伴们模仿的绝对主题。大家热烈地争论着剧情,猜测着下一集的发展,那份投入和痴迷,是现在拥有海量视频资源的孩子们难以想象的。一台小小的黑白电视,一个武侠世界,凝聚了整个村庄的夜晚,也成了我们这代人集体记忆中无法磨灭的璀璨星光。雪花点再多,也挡不住我们眼中对那个神奇世界的好奇与向往。
第五章:醇厚如酒的乡情
回望童年,最令人心头发烫、眼眶湿润的,不是电影有多精彩,电视有多新奇,而是那时人与人之间那种醇厚、质朴、不设防的真情。
“远亲不如近邻”,在那时绝非一句空话。谁家男人出门做工,地里的活儿自有左邻右舍帮着料理;谁家媳妇坐月子,东家送一碗红糖,西家端一盆鸡蛋;孩子放学没人管,随便钻进哪个婶子大娘家里,都能混上一口热乎饭;家里缺盐少醋了,隔着墙头喊一声,立马就递了过来。那种互助,是发自内心的本能,不求回报,只觉得就该如此。一家有事,全村帮忙。盖房子、娶媳妇、办丧事,不用招呼,男人们放下自家的活计就去出力,女人们则自动围拢在灶台边,烧火、做饭、洗碗,有条不紊。那份齐心协力的温暖,是乡村社会最坚实的纽带。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简单得让人怀念。大门白天很少上锁,孩子们在村里串门像在自己家一样自在。谁家做了好吃的,比如炸了油条、包了饺子,总会给邻居端上一碗。推让是真诚的,接受也是坦然的。那份分享的快乐,比食物本身更香甜。孩子们在外面疯玩,天黑了不回家,父母也少有担心,知道肯定在哪个伙伴家睡着了,或者被哪家大人留了饭。那种基于熟悉和了解而产生的安全感,是如今钢筋水泥丛林里稀缺的珍宝。
婚姻和家庭,显得格外稳定和庄重。“离婚”这个词,在我们童年的乡村语境里,几乎等同于惊天动地的丑闻。夫妻拌嘴、婆媳矛盾自然也有,但“凑合着过”、“为孩子着想”、“家不能散”是普遍的观念。吵归吵,闹归闹,日子还得踏踏实实地过下去。那份对家庭的责任感和韧性,维系着社会的稳定。人们的情感表达或许笨拙含蓄,但那份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的情义,却沉甸甸的,经得起岁月的磨洗。很少听说谁家因为纯粹的“感情不和”而分道扬镳,更多的是在生活的重压下,互相扶持着、包容着,一路向前。那种简单而坚韧的家庭观念,是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
第六章:回望中的省思与微光永存
三十多年弹指一挥间。如今,栗盘村也早已不是旧时模样。泥泞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或柏油路,路边和城里一样安置了路灯,深水井也用上了,低矮的土坯房被砖瓦小楼取代。家家户户有了彩电、空调,甚至电脑、智能手机也早已普及。孩子们有看不完的动画片、玩不完的电子游戏,信息像潮水一样涌来。物质生活,无疑是翻天覆地的改善。
然而,站在我耕耘了三十多年的栗盘小学的校园里,回望那奔跑在星光下的童年,心头却常涌起一种复杂的情绪——那是甜蜜的怀念,也有一丝淡淡的怅惘。
我们拥有了便捷,却似乎丢失了那份为一场电影奔跑几里路的纯粹期待和巨大满足。唾手可得的娱乐,让快乐变得容易,却也稀释了它的浓度。
我们拥有了海量的信息,却似乎难以再像当年全村人挤在一起看一台黑白电视那样,共享一份简单而深刻的集体欢愉。屏幕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个人化,但那种围炉夜话般的集体情感共鸣,却渐渐稀薄。
我们拥有了更丰富的物质,更开放的观念,但邻里间那种推门而入、毫无芥蒂的信任,那种一家有难、八方支援的乡情,似乎也在高墙和防盗门后,变得有些疏离和谨慎。离婚、争吵、人情淡薄、坑蒙拐骗,这些曾经遥远的名词,也悄然走进了乡村的现实。
那时的我们,“体会不到啥是苦,啥是愁”。并非生活没有艰辛——缺衣少食是常态,繁重的农活早早压上肩头,读书的机会也远比现在珍贵。只是,孩童的心灵像未被污染的清泉,天然地过滤了生活的沉重,放大了每一丝微小的快乐。一粒糖果,一场电影,一次伙伴间的嬉戏,甚至冬日里一缕难得的阳光,都能带来纯粹的、发自心底的喜悦。那份在匮乏中发现和创造快乐的能力,那份对生活微小馈赠的感恩之心,是那个特殊年代赋予我们的特殊礼物。
尾声:胶片在心,星河长明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从一个在星光下奔跑着追逐光影的孩子,成为了在乡村小学的讲台上,为更多孩子点亮心灯的校长。时光带走了童年的无忧无虑,却将那份光影里的感动、那份乡土的温情、那份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深深地镌刻在我的骨髓里,成为我生命中最厚重的底色,也成为我坚守乡村教育最深沉的力量源泉。
我常常对我的学生们讲起那些露天电影的故事,讲起全村人挤在一起看《射雕英雄传》的盛况,讲起借一碗酱油、代看一天娃的邻里情。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他们或许无法完全想象那个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物质贫瘠却精神丰盈的时代,但我希望他们能感受到那份故事背后的温度——关于分享,关于互助,关于在简单中发现快乐,关于对英雄和美好的向往,关于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信任与善意。
那奔跑在田埂上的脚步声,那胶片转动的“沙沙”声,那银幕上英雄的呐喊,那全村人一起发出的惊叹与欢笑,那邻里间醇厚如酒的真情……它们从未真正消失。它们像一粒粒种子,深埋在我记忆的土壤里,也播种在我走过的每一寸乡土上,更融入到我作为教育者的每一天实践中。
我知道,时代终将滚滚向前,旧日的乡村图景不可复返。但那些在匮乏中淬炼出的真、闪耀在平凡中的善、流淌在乡邻间的美,是永恒的星辰。它们不因物质的丰俭而改变,它们是人性深处最温暖的光源。
那块挂在打麦场杨树间的白色幕布,早已褪色、消失。但那束从放映机里射出的光,却穿透了三十多年的岁月烟尘,一直亮在我的心上,也照亮着我脚下的路——一条连接着过去纯真、通向未来希望的教育之路。
胶片会老去,但故事永存。
星河流转,但照亮童真的那束光,永不熄灭。
谨以此文,献给我那远去的、星光璀璨的童年,献给那片生我养我的热土,也献给所有在时光长河中,守护着人性真善美的平凡灵魂。
     社旗县李店镇栗盘小学 惠先钦
                    2025年8月7日

更新:2025-08-07 21:46:20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