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星火照征途:我的文化引路人——兼读《青台镇》的生命长歌

作者:社旗县李店镇栗盘小学 惠先钦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37

星火照征途:我的文化引路人

——兼读《青台镇》的生命长歌

香樟树的浓荫筛下碎金,社旗县李店镇栗盘小学的晨读声穿透薄雾。我站在斑驳的树影里,望着孩子们挺直的腰杆和专注的眼神,恍然看见一条无形的光带——从泥土深处升起,穿过三十一年风雨,将无数双温暖的手与这方小小校园相连。郑长春老弟的《青台镇》如一盏不灭的灯,悬在这光带的源头,映照着我的来路与前程。这些文化引路人的馈赠,恰似星火落进心田,终成燎原之势,照彻我乡村教育的漫长征途。

一、文学星火:郑长春的乡土反哺与《青台镇》的生命回响。

青台镇阡陌交错的田埂上,曾奔跑着两个赤脚少年。2015年关公文化节人潮中重逢时,这位陕西省作协会员眼角已染风霜,可那双眼睛依然跳跃着少年般的光:“先钦老兄!”一声乡音,瞬间焊接受阻的光阴。

四年后的儿童节,他驱车千里自西安而来。当价值3万余元的四百册新书递到孩子们手中,那俯身的姿态让我想起儿时——他从自家瓜田摘下鲜果塞给我的模样。这沉甸甸的书册,是他以笔为犁深耕故土的证明。而其中那部46万字的《青台镇》,于我而言不啻一场灵魂的地震:

当张青屏在书中啐出血沫大喝:“俺的膝盖只跪天地爹娘!”——我仿佛看见自己骨子里的“傲”。
    秦远晴主任教诲的“学子精”尚在耳畔,长春弟笔下草莽英雄的脊梁已撞进心坎。这匹在乱世中撕咬出生路的孤狼,让我彻悟:真正的勇毅不是未曾跌倒,是骨头碎成渣仍要扎进泥土站成碑。我那些潜藏的固执与“自以为是”,在英雄的傲骨前无所遁形。

最难忘2025年5月5日,《养育》创享会上郑长春老弟振臂疾呼:“写我们的土地!写我们的故事!”那晚我在灯下铺开稿纸,墨迹第一次勇敢地漫过工作总结的边界。当《母亲的背影》在公众号发表,我忽然懂得:文学反哺的本质,是唤醒泥土深处沉睡的歌谣。 而《青台镇》里掉枪河的呜咽、金花公主的传说、炝锅面的香气,都化作我笔尖的养分——原来所有震撼人心的文字,都来自对苦难的凝视与对生活的赤诚。

二、墨韵薪传:书法引路人的接力与经典诵读的深耕。

当书法的星火在校园点燃,一条墨香飘溢的纽带悄然成形。

表叔张云振放下猪场扳手,在书法教室拈起羊毫的刹那,完成了一场生命仪典。他蘸墨挥毫:“笔锋要像熟透的麦穗,低头才有分量。”

贺宝东校长蹲在教室,握着留守儿童的手纠正执笔法,藏青色中山装被粉笔灰染成雪色。

朱玉林社长在书法赛场即兴挥毫,汗珠滚落在“墨润童心”的竖钩上——这位戎马出身的统战干部,将军营灯下苦练的坚韧,化作点燃乡村美育的火种。

当孩子们捧着书法奖状,我听见了文化接力的回声。而另一场更浩大的修行,正在凌晨四点半的书案前展开——

时钟指向4:50,万籁俱寂中,我郑重翻开《六五文集》。手机屏幕上,“束脩师资班”腾讯会议群书声琅琅。240天,9000页,500万字的智慧海洋。轮值带班时统计考勤的琐碎,颈椎刺痛时绑竹板坚持的倔强,皆因一句誓言:“誓以此身,奉诸圣贤。”

薛春黎教授的周末梳理如灯塔照航。我将经典比作沃土,滋养师生的“满腹经纶”;更在帮扶孤困儿童时,让《论语》的暖流注入他们龟裂的心田——当法治广场的晨读声里,孤童怯生生跟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知道那些古老的句子正在缝合命运的创口。

三、哲思灯塔:教育星空的引航者。

张保华老师踏进校园那日,正午阳光灼人。他递过《宛东潮》杂志的手指修长,像传递秘卷的智者。夹在《冯友兰选集》中的便笺写着:“可与三松堂主人神交。”

在南阳冯友兰研究会的雅集,午后的光将他笔记本上的“极高明而道中庸”镀成金色。那一刻我彻悟:乡村教育的最高使命,是在麦田里播种星空的坐标。

而教育大院的桂花树下,一场场思想盛宴正重塑我的教育观:

魏书生老师的“松静匀乐”如清泉涤心;

杨丰烈先生在《养育》创享会上展示南阳一乡村小学的直播画面:“真正的围墙不在砖瓦间,而在认知的边界”;

康方主任引我走进“学子精”的智慧丛林,秦远晴老前辈的七十二字真言在晨光中熠熠生辉。

当我校《麦浪里的数学》微课获奖,镜头里翻滚的金色麦浪,正是杨先生预言的“破茧时刻”——技术赋能让乡土故事长出翅膀,而经典的根脉深扎大地。

四、真善美的乡土实践:孤困帮扶与文化传承。

端午的周庄诗会,杨玉增堂兄轻轻拂去我肩头柳絮。这细微动作里藏着的默契,胜过万语千言。作为南阳市手牵手孤困儿童帮扶中心志愿者,每一次深夜摸排都是心与心的靠近:

手电光束刺破黑暗时,我忽然懂得——最亮的灯火,总为暗处孤寒者点燃。

在社旗县太和镇张风羽《高楼村四十年》作品交流会上,这位农民作家耗时八年写就的53万字巨著,让我目睹了文字如何从泥土里长出脊梁。水兵副主席的评价振聋发聩:“一位农民完成此作,本身就是文学的奇迹!”

当我们在法治广场共诵《论语》,亲子依偎的身影如大地长出的并蒂莲。帮扶儿童小军从躲闪到主动牵我衣角时,他手心渗出的细汗,比所有奖杯更滚烫——原来真善美不在云端,就在孤童信赖的凝视里,在乡亲手掌的老茧间。

结语:根扎泥土,心向光明

香樟树下,我抚过校训石温润的纹理:“一颗心明理守纪,两颗心读书写字”。墙上星图渐次亮起:郑长春老弟赠书时衣角的泥土,朱玉林社长挥毫时滚落的汗珠,张保华老师夹在书页的便笺,杨丰烈先生预言未来的银发,张云振表叔笔下的墨梅,张风羽先生磨出老茧的指节……

郑长春老弟在《青台镇》后记中写道:

“俺写青台,不为立碑,只求在忘川里撒把种子——纵使河改道,土成沙,总有一粒能活成故乡的模样。”

此刻我站在伏牛山舒展的掌纹里,栗盘小学的书声正漫过青青田垄。怀揣着从长春兄弟文字里汲取的傲骨,从教育大院获得的智慧,从《六五文集》悟得的仁心——
      我愿继续做一颗“老铆钉”:

铆在三尺讲台,让致良知的光照亮蒙童的心;

铆在帮扶之路,用手心的温度焐热孤困的童年;

铆在文化田野,把星火接力的故事写给滚滚麦浪听。

当最后一颗星子隐入晨曦,我听见泥土深处传来长春弟笔下石桥的流水声。原来所有引路人交付我的,从不是高悬的明月,而是取火的燧石——
    只要根还扎在社旗的黄土里,心灯便永不会熄灭。

香樟年轮间光影流转,恍见青台镇百年风云化作栗盘孩童诵读的身影。文化传承的伟力,终将每颗心都变成火种——燃烧自己,照亮大地的明天。

       社旗县李店镇栗盘小学 惠先钦

       2025年7月30日于南阳市社旗县李店镇栗盘小学多功能室

                         

更新:2025-07-31 05:24:52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