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长河中的点点星光——我的感恩与成长之路

乡土长河中的点点星光
——我的感恩与成长之路
序章:泥土的呼唤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豫西南平原薄薄的晨雾,洒在社旗县李店镇栗盘小学斑驳却洁净的校园围墙上时,我的一天开始了。三十一年,一万多个这样的清晨,我与脚下这片沉默而厚重的土地,与校园里孩子们清脆的童声,早已血脉相连。讲台是我的根,乡村是我的魂。然而,生命的长河,从不该只有单一的流向。在守护这方校园净土的同时,另一股温暖而强大的力量,如同汩汩清泉,悄然汇入我的生命——那便是公益路上遇见的一个个贵人,一场场滋养心田的活动。他们如点点星光,照亮了我平凡却不平淡的乡村教师生涯,让我在服务奉献中,见识更广阔的天地,体悟更深厚的人情,淬炼更坚韧的心性。
第一章:心灯点亮处——南阳无孤读书会与志愿团的大爱
如果说社旗县李店镇栗盘小学是我安身立命的田园,那么“南阳市手牵手孤困儿童帮扶中心”及其凝聚的“南阳无孤”力量,便是我精神成长的沃野。脱下校长的身份,穿上志愿者的红马甲,我走进了另一个同样需要光和热的世界。
感恩这个充满大爱的平台!特别是“南阳无孤读书会”,它不仅仅是一个阅读的场所,更是一所点亮心灯的学校。在这里,没有身份的界限,只有渴望成长、乐于奉献的灵魂。每一次腾讯会议共读,无论是探讨经典智慧,还是分享帮扶故事,都像一场精神的甘霖,浇灌着我有些干涸的知识田园。秦付涛团长,像一位沉稳的舵手,他的格局与担当,总能在大家迷茫时指明方向;姚丽老师、张淼老师,她们身上那种细腻的关怀与持久的耐心,让我看到了女性志愿者特有的坚韧与柔情;吕紧老师、袁云平老师、茹涵玉老师、朱叶子老师、刘迪老师、张晓红老师、张玉老师、曹英姿老师、曹兴冉老师、王平老师……每一位名字背后,都是一颗滚烫的心,一段动人的故事。他们是负责人、秘书长、发起人,更是冲锋在一线、用脚步丈量苦难、用双手传递温暖的普通志愿者。看着他们为孤困儿童奔波劳碌,不计得失,甚至自掏腰包,那份纯粹的大爱精神,如春风化雨,无声地涤荡着我的心灵。
记忆深刻的是去年那次寒冬的走访。我与曹兴冉老师、李梅芝老师、王平老师一组,去社旗县李店镇探望一个父母双亡、寄居在姨妈的一个名叫帆帆的女孩子。寒冬腊月里,寒气逼人,孩子的小手冻得通红,眼神里却有着超乎年龄的懂事。曹老师蹲下身,握着孩子冰凉的手,轻声细语地询问学习生活;王老师变魔术般拿出准备好的新棉衣和文具;李老师则细心地检查着屋里的电线,叮嘱孩子姨妈取暖安全。那一刻,屋外寒风呼啸,屋内却暖意融融。这份温暖,并非仅仅来自于物质,更来自于那份视如己出的关爱与尊重。它深深震撼了我:教育,不仅在课堂,更在这田间地头、陋室寒窑的点滴关怀中。志愿者的“手牵手”,牵起的不仅是孤困儿童的手,更是牵起了社会良知的链条,牵起了人间最朴素的真情。每一次参与帮扶中心的线下活动,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更深切地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深刻内涵,也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不断擦拭着自己的心镜,提升着为人的品格。
第二章:墨香润心田——兰亭书社的雅韵启迪
如果说无孤志愿团带给我的是人间大爱的震撼与践行,那么“兰亭书社”则为我开启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之美、静心养性的雅致之门。感恩兰亭书社社长朱玉林老师,他不仅是书法造诣深厚的艺术家,更是一位热忱的文化传播者。
朱老师组织的书法竞写和比赛活动,如同一股清泉,流淌进我略显粗糙的乡村生活。铺开宣纸,研墨提笔,在横竖撇捺的起承转合间,世界仿佛安静了下来。笔尖与纸面摩擦的沙沙声,墨汁氤氲开来的独特气息,都让人心沉气静。朱老师教导我们,书法不仅是技艺,更是心性的修炼。一横要平正,如同做人的正直;一竖要挺拔,象征立身的骨气;一点要饱满,蕴含生命的热情。在临摹古帖、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心正则笔正”的哲理,浮躁之气渐消,专注与耐心悄然增长。
这份墨香的熏陶,不仅滋养了我个人,更惠及了我的学校——栗盘小学。我将从书社学到的理念和热情带回了校园,积极推动师生的书写水平提升。简陋的教室里,我们开辟出“书法角”,展示师生的习作;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小小书法家”兴趣班。看到孩子们原本歪歪扭扭的字迹变得端正,看到他们握着毛笔时那专注而神圣的小表情,看到他们因作品被展示而露出的自豪笑容,我心中充满了欣慰。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正在这所乡村小学里悄然生根发芽,它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静心、专注、持之以恒的种子。这份来自兰亭书社的墨香雅韵,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仅提升了我个人的文化品位,更让乡村教育的园地里,增添了一抹清雅隽永的文化亮色。
第三章:大院沐春风——社旗教育大院的智慧灯塔
在我的感恩名单上,还有一处特别的精神家园——社旗教育大院。感恩它的创始人秦远晴主任和夫人陈万玲女士,以及他们的弟弟秦建臻医生!每每想起他们对我的厚爱与提携,心中便涌起一股“何德何能”的惶恐与深深的感激。
秦远晴主任,是社旗教育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他退而不休,与夫人倾心打造了这方名为“教育大院”的天地。这里没有高墙深院,有的是一份对教育的赤诚情怀和开放包容的胸襟。秦主任和秦建臻医生,总是热情地向我发出邀请:“惠校长,这周末大院有个活动,有空来听听吧?” “先钦,这位是教育专家,你也来交流交流。” 我,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小学校长,何德何能,一次次踏入这汇聚了智慧与光芒的庭院,与那些平日里只能在报刊书籍上看到名字的人物同席而坐?
正是在教育大院,我得以近距离仰望教育大家的风采。当魏书生老师风尘仆仆亲临大院指导工作时,整个院落都沸腾了。他那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的讲座,没有高深的理论堆砌,只有扎根实践的智慧结晶。“松静匀乐”、“注意力体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这些理念如明灯,照亮了我管理乡村小学的迷思。他讲述的与学生相处的点滴故事,充满了理解、尊重与智慧,让我深深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在于“用心”而非“用力”。
不仅如此,教育大院更是群贤毕至之地。省、市、县各级关心教育的领导来了,带来政策的方向与殷切的期望;经验丰富的教育专家来了,分享前沿的理念与实用的方法;满头银发的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领导来了,他们身上沉淀着岁月的智慧与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深情。围坐在大院的桂花树下的木桌旁,或是在那间飘着茶香的书屋里,听他们畅谈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讲述他们职业生涯中的酸甜苦辣、成败得失,每一次聆听,都如同享用一顿丰盛的精神大餐。那些关于乡村教育困境的剖析,关于坚守信念的肺腑之言,关于家校沟通的艺术,关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窍门……都像一把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更广阔教育天地的大门。
在这里,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只有平等坦诚的交流;没有虚与委蛇的客套,只有推心置腹的分享。秦远晴主任夫妇的谦和儒雅,秦建臻医生的博学健谈,以及每一位来访者的真诚分享,都营造出一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浓厚学习氛围。每一次从教育大院归来,我的行囊里都装满了思想的火花、前行的勇气和沉甸甸的感动。这份来自教育大院的滋养,是智慧,是情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期许,鞭策着我不敢懈怠,在乡村教育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第四章:乡土育良知——在奉献与学习中砥砺前行
回首这三十余载的乡村教育路,再细数公益路上的点点滴滴,我深深感到,生命的意义,正是在于这不断的“遇见”与“成长”。本职工作——扎根栗盘小学,是使命,是责任,是我安身立命的根本。它让我双脚深深踩进泥土,与最真实的中国乡村、最质朴的乡村孩子血脉相连。而积极参与公益组织——南阳无孤志愿团、兰亭书社、社旗教育大院,则为我打开了视野的天窗,插上了精神的翅膀。
在志愿团,我感受到的是“为他人点亮心灯”的崇高与大爱。服务孤困儿童的过程,是付出,更是收获。它让我跳出一校之隅,看到了更广阔的社会图景,理解了更深层的人间疾苦与坚韧。这份经历,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同理心、社会责任感和行动的勇气。它让我明白,教育者的仁心,不应仅仅局限于校园围墙之内。
在兰亭书社,我浸润的是“以文化人,以艺养心”的雅致与静气。书法的修炼,磨砺了我的耐心与专注,涵养了我的性情,提升了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热爱。这份文化的滋养,让我在浮躁的世界里多了一份定力,也让我的教育理念中融入了更多美育与心育的元素。
在教育大院,我汲取的是“集思广益,薪火相传”的智慧与力量。与智者同行,与仁者为伍,每一次交流学习,都如同一次精神的充电。前辈们的经验、专家的点拨、同仁的切磋,不断拓宽我的教育视野,更新我的教育理念,也让我在乡村教育的实践中,少走了许多弯路,增添了无穷的信心。
这一切的“遇见”,一切的“学习”,一切的“奉献”,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提升自己的心性、文化素养和品格。阳明先生说“知行合一”,又说“事上磨练”。我深以为然。乡村的讲台,是磨练我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的“事”;而公益路上的这些经历,则是磨练我心性、开阔我胸襟、提升我精神境界的更大的“事”。在服务他人中,我学会了更谦卑(看到他人的苦难与坚强)、更包容(理解不同的处境与选择)、更坚韧(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在学习交流中,我变得更加开放(乐于接受新知识新理念)、更自省(不断反思自身不足)、更追求卓越(以榜样力量激励自己)。
终章:感恩长河,星光永驻
五千年黄土的厚重,孕育了中原儿女的质朴与坚韧;三十一年讲台的坚守,凝结了我对乡村教育无悔的深情。然而,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是那些出现在我生命长河中的点点星光,汇聚成照亮前路的璀璨银河。
感恩南阳无孤志愿团的每一位家人!是你们,让我看到了人性中最无私的大爱与最坚韧的行动力。秦付涛团长的担当,姚丽、张淼、袁云平等老师们的细腻,所有志愿者们风雨无阻的身影,都是我心中不灭的灯塔。你们的行动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理想。
感恩兰亭书社朱玉林社长!您带来的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法门,一种传承文化的责任。那幽幽墨香,已深深融入我和栗盘小学师生的血脉,成为我们精神家园中一抹优雅的底色。
感恩社旗教育大院的秦远晴主任、陈万玲夫人、秦建臻医生!你们的厚爱与提携,是我莫大的荣幸。那座充满智慧与温情的大院,是我汲取营养、仰望星空的宝贵驿站。魏书生老师的谆谆教诲,各级领导、专家、前辈们的真知灼见,都将永远铭刻在我的教育心路上。
还要感恩我工作、生活中所有给予我支持、帮助、理解的领导、同事、家人和朋友!是你们坚实的后盾,让我能心无旁骛地行走在乡村教育与公益的路上。
这些“遇见”,是命运赐予我最珍贵的礼物。每一个名字,每一张面孔,每一次倾心的交谈,每一次温暖的帮扶,每一次静心的挥毫,每一次智慧的碰撞,都已化作滋养我生命的养分,成为我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站在知天命之年回望,我更加坚定: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成长的路径,不仅在书斋,更在广阔天地间与人的真诚联结中。我将继续扎根于我深爱的栗盘小学这片乡土,守护好孩子们的梦想;也将继续怀着感恩之心,追随公益路上的点点星光,在服务与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以更澄澈的心性、更丰厚的学养、更高尚的品格,去点亮更多需要光的地方,让这份源于乡土、融汇大爱的生命之光,温暖而恒久地传递下去。
这片生我养我的黄土地啊,我愿永远做您怀抱里的一棵麦苗,沐浴阳光,承接雨露,也努力将生命的绿色,献给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
社旗县李店镇栗盘小学:惠先钦
2025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