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的星火学堂:社旗教育大院与它的守望者们

大地上的星火学堂:社旗教育大院与它的守望者们
——谨以此文致敬乡土教育的点灯人与守夜人
伏牛山的脊梁在晨曦中镀上金边时,塔前村926人的小世界便在一缕别样芬芳中苏醒。这芬芳纠缠着炊烟,是墨香与纸页的低语,是梦想拔节时细微的脆响,更是信仰无声燃烧的光焰。村中一座由青砖老宅涅槃而生的院落——“教育大院”,门楣上“向往优秀”四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这不仅是故宫书法家魏殿松先生的深情赠礼,更是秦远晴、王玉芬夫妇与秦建臻医生,以半生心血熔铸的教育图腾。
七年,两千五百多个日夜流转。这座精神殿堂在小小村落点燃了怎样的燎原星火?7名博士、12名硕士、百余名大学生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而比数字更动人的,是深植于泥土的生命交响:晨光熹微,孩童指尖轻触百草园里倔强的新芽;暮色四合,老农在“学子星图”前久久驻足,浑浊的眼中映出子孙未来的光亮;腊月授匾的锣鼓喧天,震落的金桂芬芳,浸润着每一寸渴望改变的空气……
第一章 老宅新生:三代人的心碑与血汗
2017年寒冬,祖宅坍圮的断壁残垣前,退休的县教研室主任秦远晴点燃了第一堆篝火。火光跃动,照亮了弟弟秦建臻——社旗县中医院副主任医师布满老茧的手,他正将百年门板细细刨平;照亮了妻子王玉芬在刺骨冷水中搓洗斑驳旧砖、冻得通红的双手,那坚韧如寒风中缠绕的忍冬藤蔓。
“拆的是祖宅,立的是心碑。”——秦远晴建院手记扉页的宣言,是一场艰苦卓绝教育长征的起点。
为省下工钱,年过六旬的秦远晴夫妇常在凌晨天色未明时,拉着沉重板车运送建材。秦建臻利用休息时间,以药箱为案,在尘土中屏息挥毫,写下“教育大院”四个遒劲大字——那不仅是匾额,更是信念的旗帜。
王玉芬小心翼翼移栽祖辈留下的金银花,让坚韧与芬芳在此扎根;秦建臻开辟“仲景百草园”,黄芩、柴胡在瓦砾间吐露新绿。“育人如育药,须细火慢煨,急不得,躁不得。”这朴素哲理,道尽了教育的真谛。
无数个寒夜,秦远晴蜷缩在陋室,就着昏黄灯光,十指冻疮溃破渗血,血水与墨水交融,在稿纸上洇开点点红梅,凝成“学子精神72字”——那是赤子之心最悲壮而绚烂的绽放。当质疑声传来,他昂首向天,声震四野: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这盏心灯,定要照亮娃们的出路!”
第二章 六盏心灯:乡土智慧照亮的千年养育路
教育大院是活的育人场域,六大育人模块如同不灭的心灯。
榜样室:星火燎原的力量
展厅的墙上,悬挂着二十位博硕学子照片,照片下有学子寄语。北大博士周荣安的展柜里,静静躺着高中夜读果腹的半块霉变馍馍。秦远晴常对孩子们动情道:“看,饿着肚子追梦的人,灵魂最饱足!”每年腊月,“博士之家”授匾如春雷滚过村庄。当秦建臻为村民秦振四家挂上“双博士门匾”时,七旬老农紧攥孙儿小手,声音颤抖:“娃啊,好好念书!咱家门头上,将来也要亮起这盏灯!”
红色基因墙:不灭的根脉
为铭记八位革命英雄,建设者们踏遍豫鄂陕档案馆。剿匪英雄秦基甫就义前,将染血的《论语》塞进枣树树洞。如今清明,孩子们肃立院中古枣树下,齐诵“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朗朗童声惊起群鸟,恍若英魂与书声共鸣。
百草园:泥土里的生命课与哲学课
紫苏叶下,藏着秦建臻刻制的木牌:“柴胡:苦寒,医表里不和,如读书需耐寂寞”。学生小慧在《黄芩日记》中写道:“芽苞顶开了碎瓦。秦爷爷说:‘看,破局的力量,生于幽微。’”一草一木皆是教材,生命顽强、成长艰辛、厚积薄发的道理在泥土芬芳中被感知。这正是《养育》理论中“三生融合”(生命、生存、生活)的乡土智慧。
第三章 乡土养育的“三生三自三观”:从理论到实践的壮美诗篇
生存教育:井台边的“励志石”
古井旁静卧的石头,是湖南大学录取生秦向阳的“励志石”。他曾屡试不利,隆冬破冰蘸井水醒脑,酷暑顶碗水静心诵读。井绳在石沿勒出深痕,秦远晴感慨:“这绳痕,是丈量孩子心志深度的标尺!”这是“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精神最鲜活的写照。
自律教育:无“机”之地绽光芒
“双博士之家”周荣安老宅高悬“三无家规”:无手机游戏、无牌桌麻将、无寡味影视。长孙周明轩在复旦宿舍书案上,《诗经》旁安静摆放一台旧收音机,流淌着秦建臻当年赠予的《平沙落雁》——提醒他在繁华中守住澄澈与文化根脉。
家国观教育:当归的游子
清华博士秦国伟学成归乡,将芯片设计图铺在故乡石磨上:“咱村的电子厂,就用这‘中国芯’!”秦远晴瞬间热泪盈眶——七年前塞进行囊的那捧家乡泥土和几粒当归籽,终于在游子心中长成参天大树。
第四章 群星闪耀:阡陌间的守夜人与提灯者
秦远晴、王玉芬:倾尽家财的点灯人
秦远晴足迹踏遍小学、初中、高中讲台及校长、教研室主任岗位,将毕生积蓄与退休时光倾注于此。妻子王玉芬冻红双手搓洗旧砖,移栽金银花,操持后勤,是心灯最温暖的守护者。
秦建臻:以药载道的岐黄使者
他一手创建“仲景百草园”,将中医智慧化为生命哲理刻在木牌上。在“乡村教育直播间”执艾灸棒讲解《黄帝内经》,以“药”喻“教”,践行“师者仁心”。
陈曦:暗夜的提灯者
“六步作文法”创立者,为乡村孩子点亮通往文字世界的大门,让思维火花在乡野绽放。
张殿举:镌进年轮的守史人
《中国火炬》通讯员,七访九旬守林人,深山迷途三日,终在枯树洞掘出半册染血《论语》。古枣树下青石碑镌刻着他饱含深情的祭文。署名永远只是:“塔前村义务史料员”。
张金洲与李长顺:乡土教育的思考者与歌者
张金洲提出衡量好学校的“四点”标准,是推动乡土教育前行的中坚。李长顺将教育理念融入快板、三弦书,其“爱心、本事、方法”教育观充满乡土智慧。
笔者:躬身养育的播种者
李店镇栗盘小学校长扎根乡村一线三十余载,“不下讲台,不脱班级,不离校园”。他拟写的对联:“舌耕不辍 莫负舌端千钧重;心耘未已 但求苗间万里青。横批:谈教兴邦”,正是其教育情怀的写照。
兴隆镇党委政府是坚实后盾。党委书记越野车深陷春泥时,娃娃们即兴新编童谣:“贾书记,力气大,推着汽车向前爬……”贾书记开怀大笑:“这阡陌间的童谣,比任何红头文件都珍贵!”县人大原常务副主任刘元众、县政协常委贺运海、《宛东潮》杂志社社长巴志强、退休教师张山昌、银林海、李道兴等贤达,共同构成了滋养教育大院的丰厚土壤。
第五章 大地回声:“教育漫谈”与时代强音
2025年6月15日,桂影婆娑的教育大院迎来“教育漫谈”启动仪式。十余位贤达畅所欲言:贺运海分享家教,巴志强讲述知识改变命运,张山昌强调阅读与个性,银林海探讨自学自悟,李长顺畅谈师爱,我交流养育教育,李道兴分享教学力量……思想的火花在乡野碰撞,标志着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话题在最接地气的土壤上铺展。
此后,“教育漫谈”直播间围绕“好学校”、“好校长”、“好老师”等主题定期开播。
聚焦“好校长”:教育家精神在乡土的回响
2025年6月28日,二十余位教育贤达齐聚教育大院,线上线下同步探讨“好校长”。
我认为乡村校长应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赤诚,践行“五育乡土化”:立德深植乡土情怀;启智照亮乡土奥秘;强体跃动乡土活力;育美涵养乡土灵韵;劳动淬炼乡土筋骨。
李长顺以乡土曲艺家的犀利勾勒核心:“品德好(廉洁奉公)、能力强(懂教育抓教育)、方法巧(团结教师)”,总结“三不倒”箴言:“品德好了不倒;能力强了不混倒;方法巧了不累倒。”
李道兴提出朴实标准:学深品正做楷模;完善公正规章;关爱师生如家人;甘当“生产队长”(实干者)。银林海以生动比喻描绘:如“架辕牛”引领正道;似“护雏鸡”呵护成长;需“不拘条件好坏,一心教好学生”。
程浩勾勒六维蓝图:情怀使命的“燃灯者”;理念先进的“领航人”;卓越领导的“赋能者”;管理智慧的“掌舵人”;人格魅力的“典范”;连接内外的“桥梁”。他指出好校长价值在于留下“深入人心的文化、一群被点燃的教师,一代代带着温暖记忆的学生”。
秦远晴高屋建瓴定位三重角色:精神领袖——鼓舞一代代师生英勇奋斗;人格典范——春风化雨形成强大感召;学术导师——对教育科研提出切实指导。
这场漫谈汇聚多元视角,从乡土情怀到教育家精神,勾勒出一幅扎根中国大地的理想校长群像,生动诠释了叶圣陶的“以生为本”、陶行知的“教学艺术”、于漪的“人文关怀”、魏书生的“终身学习”以及张桂梅的坚韧奉献。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家精神“并非遥不可及的圣像光环,而是融入日常教育实践的生命态度与价值选择”。
直播间镜头前,秦建臻讲《黄帝内经》,志愿者教孤童揉药丸,博士解析航天育种……传统与现代,乡土与科技在此交融。《中国教育报》头版疾呼:“塔前灯火,当照华夏!”众多参与者为“教育漫谈”创作的对联,如李长顺的“墨润杏坛滋慧种;心倾教苑育英才”,我的“舌耕不辍莫负舌端千钧重;心耘未已但求苗间万里青”,字字珠玑,成为直播间独特的文化印记。
暮色温柔,金银花香如无形溪流漫过碑廊。秦远晴缓步“学子精神墙”前,布满岁月痕迹的手掌抚过文字,低声念诵:“敬天地以立命,读诗书以明志,报桑梓以长情...”
七十米外,他少年时手植的古槐籽实成熟。无数翅果乘晚风掠过月光下翻滚的金色麦田,飘向伏牛山外苍茫的远方——恰似从这座小院出发的万千星火,带着泥土的质朴、书卷的芬芳、红色的根脉、百草的哲理、井台的坚韧、自律的清辉、当归的深情……散作满天星辰,又将光芒回馈乡土。
秦远晴、王玉芬、秦建臻、陈曦、张殿举、李长顺、张金洲、惠慧、孟继贤、何庆玺、程浩、陈万玲、李道兴、银林海、张炜……以及所有倾注心血的奉献者们——
你们拆下祖宅梁木,却将它化作了摆渡灵魂的舟楫;
你们耕耘贫瘠土地,却让这里生长出最参天的星河!
这大地上的星火学堂,这阡陌间永不熄灭的心灯,将永远照亮乡村孩子前行的路,也照亮我们民族教育振兴的希望与归途。
谨以此文,致敬所有拆下祖宅梁木却造起灵魂舟楫、耕耘贫瘠土地却种出参天星河的人——
你们是伏牛山永不沉落的灯,麦浪里最倔强的穗,在每一粒飞向远方的种子里,刻下了故乡的经纬。
社旗县李店镇栗盘小学 惠先钦
2025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