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 种

那个雨天,我开车穿行在泥泞的乡道上,雨刮器吃力地来回摆动,刮出两道模糊的视野。车灯微弱,只照亮前方一小片湿漉漉的路。我心里犹豫翻腾,对即将参加的南阳市手牵手孤困儿童帮扶中心的转正仪式仍半信半疑:这公益事业,真如想象中那般纯粹吗?车轮碾过水坑,溅起泥浆,也似溅起我心中那团模糊的疑云。
会场灯火通明,我一眼便认出了讲台上那位清瘦的女子——袁云平老师。她穿着粉红色志愿者服装,声音如春风化雨,柔柔拂过全场。她的话语似清泉,洗涤着初入公益者的迷茫。我第一次看见她,只觉她身形清瘦,但声音却蕴含着令人安定的力量,那声音仿佛真携带着某种温润抚慰的力量,轻轻拨开了我心头的浮尘。她全然不像年逾五十的人,眉眼间有光,照亮了我心中那个疑虑的角落。她微笑讲话时,眼波流转,竟让我恍然觉得,自己心底那点犹疑的冰壳,正在这无形暖意中悄然融化。
后来我才真正知晓,这柔韧身躯所承担之重:大统百货的运转担子沉沉压在她肩上,加班到深夜十一二点是家常便饭;独自骑电动车穿越寂静街道时,晚风裹着孤独寒意拍打着她;归家后,还要为三个子女的成长劳神操心,灯下辅导的身影时常映至深夜……她如伏牛山间一株默默绽放的野菊,平凡处却深藏着不凡的坚韧与馨香。
这株“野菊”的根系,更深地扎入南阳孤困儿童帮扶中心的土壤之中。她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园丁,在志愿者的苗圃里辛勤劳作:深夜灯下,她仔细为社旗的志愿者们远程指导填表制册;黎明时分,又伏案修改志愿者们发来的文章,字斟句酌,只为让那些心声被更远的地方听见。我一篇关于乡村教育的文章,经她妙手润色后,竟在多个平台焕发了新生。我曾看着她深夜发来的修改稿——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批注,红得如同点点烛火,在深夜里悄然燃起,默默照亮着他人沉默的耕耘。
袁云平老师身上那团不息的火,终于也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火种。在袁云平老师极力推荐下,我也加入了致良知平台学习。知识的清泉注入心田,我感觉自己原本有些凝固的步伐开始重新变得轻盈坚定。我感觉自己的教育生涯仿佛被注入了源头活水,在乡村校园里,我的脚步更踏实了,目光也更明亮了。今年春日,袁云平老师和黎晓军团长踏进了我坚守30余年的社旗县李店镇栗盘小学。我带着她们走过略显简陋的教室和操场,袁老师专注倾听,目光扫过斑驳的墙壁与孩子们纯真的脸庞,随后提出的建议,句句皆如春雨入田,精准滴灌在栗盘小学最渴求滋养的角落。
最难忘是那次帮扶活动,袁老师蹲在一个孩子面前,仔细为那孩子系上散开的鞋带。孩子仰起头,怯怯地叫了一声:“老师……”袁老师抬头微笑,笑容如阳光破云,瞬间融化了孩子眼中的羞怯与不安。我站在几步之外,心头猛地一热——我骤然明白,公益的魂魄并非悬浮于空中的口号;它就蕴藏在这俯身的温度里,系于这平视的目光中,由一点一滴的诚恳与耐性编织而成。原来所谓照亮,正是俯身之际,将自己化作他人脚下可踏实的方寸土地,化作黑暗里那寸可辨认前路的微光。
去年南阳无孤年会,人头攒动,我又看到了那个熟悉清瘦身影忙碌其中,她穿梭于会场,如轻盈的蝶。我上前打招呼,袁老师匆匆驻足,眼含笑意:“看到你们扎根乡村教育,孩子们就有福气。”言毕又匆匆汇入服务的人流里。我望着她背影,那瘦小的身影在攒动人群里时隐时现,却似一道不灭的微光,始终清晰烙印在我视野深处——原来有人燃烧自己,并非为煊赫的火焰,只为悄然点亮同行者手中的灯盏。
活动结束,我独自驱车回校。车窗外,豫西南深秋的旷野在暮色中延伸,伏牛山的轮廓在远处静默着。车灯劈开薄暮,照亮前方一小段路途。此时,我心中那曾摇曳的疑惑早已化为沉静的笃定:袁云平老师播下的火种,不仅点燃了我,更将透过我,映照进这所乡村小学的每一间教室,照亮更多在泥土中顽强生长的小小生命。
车灯如炬,坚定地刺透沉沉暮霭——原来所谓长夜无惧,并非天不生黑夜;而是总有人执拗地化作火种,纵使身形纤弱,也要以心为灯,燃尽自己一寸,便为这人世多争出一寸明亮坦途。这灯火传递,最终让所有孤困“无孤”,使所有寒夜“不寒”——那正是生命对生命最温柔庄严的承诺:纵使荒野无边,我与你同燃,彼此便是这世间最温暖的光源。
社旗县李店镇栗盘小学 惠先钦
2025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