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红旗漫卷,烽火照亮小南川 (“崤函抗日烽火”系列之七)

作者:刘建民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48


六月下旬,几场小雨滋润着干旱多日的崤函大地,也滋润着陕州区店子乡栗子坪这块美丽的沃土。雨后初霁,一团团白云漂浮在绿色的山头上,穿过一条蜿蜒而去的苍翠色的山间小道,犹如泛舟在一河绿浪之中。在栗子坪村小南川革命旧址前,我浮想联翩,仿佛穿越时空一般,一下子回到了80多年前那段如火如荼的抗战岁月里。

1944年9月的一天,在通往陕县南山的小路上,只见两个人策马飞奔过来。只见前面的一个人面目清癯,两眼炯炯有神,骑着匹老马,后面紧跟其后的是他的通讯员。前面这人就是尤继贤,他奉命回到家乡陕县,打入当地的国民兵团,作为掩护隐蔽下来,积蓄力量,发展抗日武装,开展党的地下工作。他这次回来,不仅肩负着党的重要任务,而且还带着一封十七师师长孔从周写给国民党河南十一行政区专员欧阳珍的亲笔信。尤继贤一边策马奔腾,一边在脑海里快速闪现着往事。他,尤继贤,陕县老城人,早年曾在西安杨虎城开办的西安绥靖公署步训班学习,曾在杨部担任军教导队副排长、学生队区队长和西安绥靖公署干部训练队区队长,后在国民党三十八军担任连长。193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他曾经随军北上,参加了抗击日军的战斗。1940年,他随38军驻防郑州邙山,守卫黄河防线。1942年,国民党向38军派驻特别党部,在军部安插特务,查取地下党情报,被他发现,追直巩县处决特务。后来相继担任团副、师参谋室主任、营长职务。后来,蒋介石使用调虎离山计,任命三十八军军长赵寿山为集团军司令,派亲信张耀明任军长。张耀明扬言清共,撤销了他营长职务。地下党工委决定让其离开部队,接受新的任务。想到这里,他对肩负的重任满怀信心,于是,抖擞精神,扬鞭催马,腾起一股尘烟,消失在山间的小道上。

店子乡地处陕州区南部深山区,崤山东麓,属秦岭山脉,东与宫前乡、洛阳市洛宁县小界乡交界,南与洛宁县毗邻,西与西张村镇相连,北与宫前乡、菜园乡接壤。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境内最高点大南山,海拔1650米。在店子乡,以栗子坪、店子、湾子、宽坪为核心被称为小南川。这里就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员尤继贤率领的抗日武装与日寇进行浴血奋战的地方,也是中央党代表周仲英、张西鼎策划组织国民党三十八军十七师近3000名官兵起义的联络站,在崤函抗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小南川革命旧址纪念馆坐落在栗子坪南圪塔自然村的半山腰。在村边小路旁,一位大爷给我指点院后当年地下工作者穿行的那条小道,介绍说张西鼎在院里居住过。近年来,作为红色教育基地,来这里接受红色精神洗礼的人络绎不绝,越来越多,这一红色旅游景点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走进纪念馆的小院里,其中一间屋子为南川抗日根据地展室,墙上的每一幅图片,都在默默地讲述着小南川这块红色根据地在抗日烽火硝烟里的难忘故事。陕县南川通道,指陕县宫前、店子与洛宁县交界山区。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里,小南川这个红色根据地,作为激励人民抗战的力量之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44年的秋天,尤继贤就在陕县宫前南部的山区,组建了一支特殊的抗日武装,表面上打着是国民党陕县县长的旗子,但是执行的是共产党交给的任务,这是一个真正的红色根据地,这是由我党领导在豫西建立的第一块抗日根据地。国民兵团驻地位于杨寺沟附近的店子、栗子坪、宽坪、刘家村、斜庙一带,当地人称为“小南川”。从此,尤继贤有了一个合法的掩护职业和开展工作的立足点。他大胆而果断地将当地两支土顽武装进行整编。借助专员、县长的权力,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对这两支武装进行控制。陕县国民兵团建立以后。尤继贤选择了地形优越的南圪塔村作为团部驻地,他将小南川周围的山头划分为若干游击区,并配置了游击小组进行严密监控。这样的布局不仅控制了南川通道,也为未来的抗日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战略支撑。尤继贤当时从十七师学兵连带来的百十个战士,后来成为国民兵团的骨干力量。

从此,尤继贤就以宫前、南川为立足点,按照党组织指示,积极开展工作。一方面及时沟通延安中共中央与三十八军地下党的联系,一方面与豫西二分区和陕县抗日民主政府密切联系,互相配合,为三十八军的起义和巩固豫西抗日根据地完成了出色的工作。一是积极为解放区运送物资。当时许多急需的物资就是先运抵国民兵团驻地,然后再转运到了豫西二分区和解放区的。二是牵制侵陕的日军兵力,确保抗日前线侧翼安全。陕县国民兵团成立后,不断派出武工队员到张村塬上的日军占领区进行活动,搜集日军情报,分化瓦解敌人,各村的维持会头子惊恐万状,纷纷找到武工队表示愿意立功赎罪。三是沟通了中共中央与三十八军的联系。三十八军是一支赞同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革命军队。四是为共产党隐蔽了干部,保存了力量。

在小南川抗日根据地展室的对面,另一座展室静静矗立,它是三十八军起义联络站展室,它见证了党中央与三十八军秘密联络的一段历史。1945年2月,三十八军地下党组织向陕县国民兵团派出了多位在军中工作的共产党员,旨在建立党支部并协助尤继贤的工作。这一举措极大地增强了国民兵团的领导力量。尤继贤利用国民党县长的身份为掩护,不仅保护了延安派来的干部安全,还保护了一批三十八军地下党组织的重要党员和骨干成员。当时,为了选择三十八军起义的最佳时机,党中央派周仲英、张西鼎两位同志去三十八军协助工作。尤继贤负责周仲英和张西鼎的接待、联络及安全工作。昔日,张西鼎曾经就住在了小南川的国民兵团团部,即如今的小南川革命旧址。1945年6月,第三十八军地下党组织负责人徐又彬来到尤继贤处,与张西鼎共同商讨十七师起义的最终行动计划。

一座高大的纪念碑耸立在南川土地上,上面铭刻的“陕州南川抗日根据地”几个大字在太阳光映照之下闪闪发光,熠熠生辉。在这方土地上,红色力量在凝聚,红色的精神能量喷薄而出,影响着周边的抗日斗争。在那段时间里,生活十分艰苦,环境十分险恶,但是尤继贤和他的战友们却始终保持着革命乐观精神和旺盛的活力,坚守在这红色根据地上。在尤继贤居住过的小屋里,简陋的桌椅和土炕见证了昔日艰苦的环境。据尤继贤后来在回忆文章中描述说,“生活是很艰苦的,长时间吃的是玉米糁子,采野菜,有时间到河里捕鱼虾来改善伙食。”尤继贤率领陕县国民兵团在南川地区进行革命活动,终于被国民党察觉。

在纪念馆,我遇到了一位热情的老乡,我叫他老任,他热情地向我介绍了当年这里创建红色根据地的往事,他打开了小院的后门,一条上山的青石小道俨然呈现眼前,他给我讲了这条上山小路的往事。我沿着这条蜿蜒而去的石径小道向前行进,山峰簇拥,沟谷幽深,树木葱茏,小道随地势起伏,曲径通幽,隐蔽神秘,一会儿像走在山脊上,一会儿又像走在山谷里,这是一条抗战岁月里的红色通道,也是当年尤继贤带领团部及两个中队进行突围的路线。在路边的牌子上写着这样的话:“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 我一边行进,一遍擦汗,一边想象着当年战士们是怎样从这里突围的。


1945年6月,国民党陕县县长指使地方保安团和土匪武装,联合包围了国民兵团指挥部,妄图一举消灭这支革命武装。在紧急时刻,国民兵团党组织一面积极组织战斗,实施突围,一面派熟悉地形的同志先行突围出去,迅速向上级党组织报告情况。部队在尤继贤、张西鼎的指挥下,英勇战斗,边打边撤,终于冲出重围,最终他们成功抵达了解放区。后来,为了加强这支抗日武装,组织决定将尤继贤率领的陕县国民兵团编入豫西二分区陕洛独立团,尤继贤任团长。陕县国民兵团从组建到改编为陕洛独立团,虽然只有一年时间,但在豫西革命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此时,阳光透过稀薄的云层照射了下来,照在了栗子坪村这片美丽土地上,那小南川革命旧址的土黄色建筑显得格外醒目,墙上那鲜艳的党旗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照耀在前来参观的人们的心里。路边,那一座抗日根据地纪念碑,见证着一段抗日烽火燃烧崤函的峥嵘岁月,望着望着,我不禁肃然起敬,连忙把这片红色的抗战遗址定格在心中。

【作者简介】刘建民,三门峡市三中教师,市作协会员、市直作协会员、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学,在省、市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发表上百篇散文、杂文。

更新:2025-07-01 17:57:12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