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生翰墨:一所乡村小学的文化坚守
晨雾还缠绵在栗盘村起伏的田垄间,青灰色养猪场的屋顶已升起炊烟般的白气。我,惠先钦,社旗县李店镇栗盘小学的校长,每天清晨站在校门口迎接孩子们之前,目光总会不由自主地投向那片熟悉的忙碌——我的表叔张云振老师的身影,已在猪栏间穿梭。他穿着沾满泥点和晨露的胶靴,弯腰用力搅拌着饲料桶,手臂肌肉虬结,动作沉稳有力。这双手,在猪场里沾染着生活的辛劳与泥土的腥气,却也能在下一刻洗净尘垢,于宣纸之上悬腕挥毫,流淌出气象万千的墨韵。这奇妙的重叠,正是大谢岗这片生养我们的土地最真实的写照:一位从泥土深处汲取力量,又让墨香飘向远方的农民书法家。
表叔张云振,在社旗县文艺界声名斐然。他头衔不少:北京当代翰墨文化艺术院副院长、河南当代翰墨文化艺术院执行副院长、河南省书法协会会员……然而在栗盘村,乡亲们最认的,还是那个在油坊(后专注经营养猪场)、灶台间、红白喜事掌勺处,永远踏实肯干、笑容宽厚的“老张”。他经营着颇具规模的养猪场,猪群的哼唱与饲料搅拌的声响是他生活的背景乐;他还是十里八乡公认的“乡村大厨”,无论贫富,谁家有大事,他卷起袖子就上,灶火映红他沾着汗水的脸颊,锅铲翻飞间是无言的厚道与奉献,从不计较报酬多寡。他常说:“力气用了还有。”这份刻在骨子里的忠厚实诚,如同他笔下最沉稳的捺画,构成了他为人最朴素的底色,也赢得了乡亲们发自心底的敬重。
我们两家同住大谢岗,前后院相望,血脉相连——他是我敬重的表叔,他的爱人是我至亲的姑姑。这份亲情,因对乡土共同的热爱与对文化薪火的珍视,在栗盘小学这片教育园地里,生长出了更为深厚的师生情谊。
在我初任栗盘小学校长那年,怀着为乡村孩子点亮一盏文化之灯的朴素愿望,我在校务会上提出:“咱们学校要办出特色,根植乡土,书法教育就是条好路子!”这念头一起,表叔的身影便清晰浮现。散会后,我径直走向他家的养猪场。彼时他正弯腰检修自动喂食管道,满手油污,听见脚步声,抬起沾着汗珠的脸,眼神带着询问:“先钦啊,有事?”我道明想请他来校担任书法辅导员、开设课程的来意。他手中那把大扳手“咣当”一声轻放在地上,那双常年与泥土、机械打交道的眼睛,却瞬间被一种明亮的光彩点亮:“教娃娃们写字?这是积德的好事!我干!”
自此,表叔张云振老师成了栗盘小学最特殊的校外辅导员。每周三下午,他必准时出现在那间洒满阳光的书法教室。这位在养猪场里扛得起百斤饲料袋、在灶台前抡得动大铁锅的刚毅汉子,捏起一支纤细的羊毫笔时,那份专注与轻柔,竟如同捧着初生雏鸟般小心翼翼。他常把我叫到案前,指着笔锋说:“先钦,你瞧这笔锋,要像咱地里熟透的麦穗,懂得低头,谦逊了才有分量,字才有筋骨。”话音未落,他手腕轻转,沉稳运笔,一滴浓墨便在宣纸上洇开,随即如春藤般舒展出遒劲的枝干,一朵墨梅傲然绽放。孩子们的小脑袋紧紧围拢,眼睛瞪得溜圆,屏息凝神,仿佛在见证一个来自乡土的神奇魔法。
最难忘的是2015年那个火热的六月。表叔将一个带着黄绳子的“中国第二届关公文化节”出席代表证郑重地放在我手心,眼神里满是期许:“先钦,跟我去县城开开眼界!看看真正的书画大场面!”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以“著名农民书法家张云振随行人员”的身份,踏入高规格的文化艺术殿堂。山陕会馆,关公夜读,忠义千秋。恢弘的展厅内,墨海翻腾,丹青溢彩。表叔的作品悬挂其间,笔走龙蛇,气势雄浑,与来自全国的名家力作交相辉映。我站在他身侧,看他从容地与各地书画大家交流切磋,那份源自乡土却毫无局促的自信与气度,深深震撼了我。艺术殿堂那扇厚重的大门,就这样被表叔那双沾过猪食、浸润墨香的大手,为我,也为栗盘小学的未来,悄然推开了一条缝隙,让我得以窥见中华书画艺术星空的浩瀚与璀璨。
自山陕会馆参加第二届关公文化节归来,表叔那辆时常沾着泥点的宝马轿车,便成了连接栗盘小学与更广阔艺术天地的桥梁。只要县里有重要的书画笔会、展览或讲座,他的电话总会准时响起:“先钦,收拾一下,今天有活动,咱们学习去!”车轮驶过熟悉的乡道,车厢里,淡淡的墨香与隐约残留的猪饲料气息奇异地交织、融合,升腾起一种独特的味道——那是表叔生命最本真的两种底色,朴实劳作与高雅艺术,在此刻浑然一体,毫无隔阂。
这份引领与提携,在伟大的历史节点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华。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盛事之年,表叔的艺术之路也踏上更为辉煌的征程。他再次亲自驾车,载着我两度奔赴祖国的心脏——北京。
全国第三届当代翰墨名家展的展厅,汇聚了当今书坛画苑的精英。表叔的作品被精心布置在显著位置,深厚的传统功底与鲜明的个人风格,引来无数观者驻足赞叹。在庄严肃穆的第五届“中华杯”全国书画印大展颁奖盛典上,当聚光灯照亮表叔作为获奖名家登台的身影时,他依旧是我熟悉的那个大谢岗汉子,笑容憨厚朴实,只是手中那沉甸甸的奖杯,折射出不平凡的艺术光芒。不久后,我们又一同奔赴古都洛阳,参加全国第六届“中华杯”诗书画印大展颁奖典礼。每一次置身于这些国家级艺术盛典,都是一次灵魂的深度沐浴。我亲眼见证着一位从豫西南乡村田野走出的农民书法家,如何以其扎实的功力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最高规格的艺术殿堂赢得真诚的尊重与掌声。那充盈于尺素之间的民族气韵,那浓郁得化不开的千年翰墨之香,如涓涓细流,无声地浸润着我的血脉与灵魂。
从京城和古都满载着艺术的震撼与对党的无限赤诚回到栗盘,一股澎湃的激情在我胸中激荡。一个念头无比清晰而坚定:必须让栗盘小学的孩子们,也沐浴到这源自五千年文明、辉映着新时代光芒的笔墨春风!在表叔毫无保留的支持与鼓励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第一届通用格硬笔书法大赛”的蓝图迅速成形。表叔不仅慨然应允担任首席艺术顾问,更以令人动容的热忱全身心投入活动的每一个细微环节。
他牺牲自己宝贵的创作和劳作时间,利用午后或周末,耐心地指导参赛师生:如何精心构思布局,让方寸之间的字句承载起对党的深情;如何运笔使转,让横竖撇捺间流淌出真挚的颂歌。评选环节,他端坐如山,一丝不苟地审阅着堆积如山的作品,目光专注而温柔,如同鉴赏稀世碑帖。他亲自铺开象征喜庆与荣誉的大红洒金宣纸,饱蘸浓墨,凝神静气,为每一位获奖者题写奖状。那力透纸背、饱满圆融的楷书姓名,本身就是一份无价的激励,胜过千言万语。他更是不计辛劳,倾情创作了多幅以歌颂党恩、寄语时代、展望未来为主题的书法精品,作为栗盘小学最珍贵的礼物,郑重赠送给莅临指导的各级领导与嘉宾。
大赛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墨香久久萦绕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自此,每年五月二十日前后,举办全校师生书法比赛,便如同五月里麦田必然涌起的金浪,成为栗盘小学一项庄重而充满生机的文化传统。这个日期,也无声地铭刻着表叔张云振老师以他无私的襟怀和深厚的艺术造诣,引领我们这所乡村小学触摸文化根脉的深情厚谊。
表叔的艺术成就越来越高,头上的光环越来越亮,然而,回到栗盘村,他依然是那个大谢岗人熟悉的“老张”。养猪场里,他依旧亲力亲为,拌料、清圈、巡栏,不怕脏累;乡邻们婚丧嫁娶,谁家需要题写匾额对联,或是灶上需要帮手,只要一声招呼,他总会放下笔或工具,慨然应允。润笔费?帮忙钱?他从不主动提及,甚至常常自掏腰包购买上好的宣纸墨汁相赠,或是默默承担起奔波的车马之资。他那句朴实的口头禅——“力气用了还有,墨水写了再磨”——正是他“甘愿吃亏”、无私奉献精神最生动的注脚。这份实诚,如同他笔下最端正的“正”字,一笔一画,都刻在乡亲们的心坎上,成为方圆几十里传颂的美谈。
表叔的家庭,亦如他追求的书法境界——方正圆满。表姑温和贤惠,是家中最坚实的后盾。一双儿女不负厚望,大学毕业,各自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立业成才,如同老树生发出的挺拔新枝,郁郁葱葱。表叔每每提及孩子,眼中总有藏不住的光彩,那光芒里,映照的是农家小院飞出的金凤凰,更是他俯身泥土、耕耘不辍,却始终心向星空的深沉寄托与无上骄傲。
如今,走进栗盘小学,书法长廊两侧和各个办公室悬挂的,早已不仅是师生们日益进步的书法习作。那一幅幅浸润着墨香的作品,更在无声地讲述着一个温暖而有力的故事——一位从磨坊油香、猪场气息中走出的农民书法家,如何用他那双沾着饲料粉末也浸润着千年墨香的大手,以无比的赤诚与耐心,牵引着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一步步触摸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生生不息的强劲脉搏。
表叔张云振老师让我,也让栗盘小学的每一位师生,深切地领悟到:真正的艺术,从来不是高悬于庙堂、深藏于密室的珍玩。它生于斯,长于斯——生于泥土的深厚滋养,长于劳作的汗水浇灌。它最终必将如同最和煦的春风、最甘甜的雨露,回馈滋养它所深爱的这片土地与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群。
这份力量,源于泥土的质朴与坚韧,达于翰墨的飘逸与永恒。它是栗盘小学这片教育园地上最值得珍视的精神财富,是表叔张云振老师以他大半生的坚守与热爱,为我们——为这片乡土,留下的一幅最磅礴、最温暖、永不褪色的“正楷”长卷。这长卷上,写满了对土地的忠诚,对文化的敬畏,对后辈的期许,更写满了在一个平凡岗位上,所能抵达的精神高度。
社旗县领导在栗盘小学 惠先钦
2025年5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