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南崤道,雁翎关口思绪飘 (“崤函古道探幽”系列之二)
随着车轮的转动,崤山离我越来越近了,我的思绪也一下子快速转动起来,我就像一只快乐的鸟儿飞向山上的树林。车驶过了交口,沿着省道244线路向南行进到菜园,我明白,我正奔向历史上有名的崤函古道向东路线的南崤道,这条隐藏在山谷深处的古道好像正在向我招手。
崤山,以古崤县得名,又称嵚崟山、肴山,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境内,洛宁县西北,常与附近的函谷关并称崤函,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重地,以地势险峻、关隘坚固、易守难攻著称。南崤道,由交口向南,走菜园,过南陵(夏后皋墓)、雁翎关、沿永昌河,到宫前一分为二:其一,沿永昌河东行,经安国寺出陕县,过洛宁城村、杨坡、入宜阳三乡、韩城沿洛河达洛阳;另一条沿太子沟折上硖石,过北陵(文王避风雨台)与北崤道重合。经过石门,渐渐进入崤山的腹地,平时远远望着遥不可及的崤山,此时正敞开着宽厚的胸怀迎接着我这位古道探幽者。唐王朝曾在菜园乡石门村修建有绣岭行宫,“绣岭云横”是昔日陕州八景之一。道路曲折蜿蜒,起伏不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那绿意盎然的青山,那麦苗青青的田野,那错落分布的农舍,此时俨然构成了一幅崤山暮春山水图。
四月暮春,那绿色的山,那绿色的树,那绿色的小草,扑面而来的是醉人心房的绿意,谁想到,在这铺天盖地、滚滚涌来的绿海里却隐藏着已存在几千年的一条古道,这就是崤函古道南崤道,史称“周秦古道”。《尚书·禹贡》记述:禹治水时,洛阳和长安之间已有一条沿黄河岸边西行的山路,禹子启开辟了“南崤道”,此道由洛阳沿洛水西行至宜阳三乡折入连昌谷,过陕县之雁翎关,沿黄河南岸西行。“此去崤函天设险,古来京洛地多尘”。 南崤道成为春秋至东汉时期的要路。《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十七年,东周君来朝,王至宜阳。二十三年,王与韩王会宜阳。”说明直到战国时期,崤函主道还在南路。

“春尽崤陵道,千山万木中。水声泉聒聒,云气雨濛濛。”一边品着古诗,一边欣赏着山势,不一会儿便进入了崤山的腹地。《山海经·中山经》中有记载:“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崤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行进在路上,但见青山高耸,草木繁茂,郁郁葱葱,清新爽目,山脚下奔流着清澈透亮的溪水,在阳光映照之下,溪水唱着欢歌,一路流淌而去,目睹此情之状,一种愉悦之感油然而生,“好一个山清水秀之地!”,我在心中不禁赞道。在崤山的脚下,坐落着一个村庄,名叫雁翎关村,这是丝绸之路的一处重要村段遗址。

雁翎关村处于崤山深处,是黄河支流三门峡市区的母亲河青龙涧河的重要源头,数千年来,泉水清澈,从未干枯、断流过。崤函古道南崤道沿东西穿村而过。崤函古道南崤道开通时间在夏朝,是连通晋南与伊洛地区的早期通道。在唐朝时,崤函古道南崤道最为兴盛,是长安、洛阳东西两京最重要的通道。此时,村落掩映在一片苍翠之中。小村的袅袅炊烟,小村的清清溪流,日复一日地相伴着这里曾经的古道,古道上的驼铃声和车马声曾经长久地回荡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之上。离村子不远处,便是赫赫有名的雁翎关了,这是南崤道的重要屏障和门户。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雁翎关位于陕州区东南菜园乡与宫前乡交界处,距三门峡市约28公里。站在关口,我不禁浮想联翩起来。只见关口两侧,山峰夹峙,石崖壁立,奇险无比,虽然关楼早已不复存在,但险峻的形势依然依稀可见。“雄关依山傍险,高耸入云际”,自古以来,这里就有险道雄关之称。想像当年雁翎关这座雄关的险要气势,品品古人的诗词描述,不禁令人倒吸一口凉气。恍惚之中,我隐约见到一座雄关横亘面前,关楼高耸,令人生畏。关楼之上,旌旗飘扬,守关士兵全身披挂,严阵以待。《清—统志·陕州》记载:“雁翎关,在州东南。路通河南府永宁县。明时有兵戍守。”古籍如《水经注》《括地志》均记载其"高山绝谷,车不得方轨",有人在诗中写道:“道出函谷关,云气开崤山。地险不通车,峻坂阁行辕。”,也有人感叹:“崤山高,峻坂回,马陵蹶,武官哀。”。
雁翎关,这座在夏代就已设关、明清时尚有关兵把守的崤函古道上的雄关,自古以来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西汉末年,东汉大将邓禹、冯异曾在这里与农民起义的赤眉军发生过激战。如果恰逢阴雨连绵之时,雁岭关附近更是烟雨蒙蒙,扑朔迷离,险象环生,险不可测。试想一下,在雨雾朦胧之中,那突兀的巨石,两侧的崖壁,面目狰狞,犹如张开血盆大口的巨兽,行走古道的人们无不胆战心惊。那时,行走在雁陵关口,行走在南崤道上,行走在峡谷底部的小道上,行客们就如同闯鬼门关一样。此处山峦重叠,峭壁悬崖,壕深谷窄,地势险要。晋潘岳在《西京赋》中曾发出“登崤坂之威夷,仰崇陵之嗟峨”的感叹。南崤道之险在雁翎关,响屏山为诸山之宗,还有上天梯、坠马崖、绝命岩、落魂涧、鬼愁窟等,让人只闻其名就有不寒而栗之感。
雁翎关以其851米的海拔高度和约200米宽的关口宽度,以及最窄处仅30余米的险峻地形,展现着其雄浑与险峻。关口两侧,陡峭的山坡直落而下,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有人推测,雁翎关原名可能为崤陵关,因群众口耳相传而演变为今名。雁翎关四周,石崖陡峭,灌木茂密,东西两侧各有数里长的石坂路,古称崤坂。沿着雁翎关关口继续朝下行进,一条陡峭的山坡向下蜿蜒而去,一直连着险不可测的远方。关口东边不远的山里有条沟,名曰烧驴沟。相传武则天当年从长安东迁洛阳,路过雁翎关时,肚子隐隐作痛,便在烧驴沟歇息,肚疼加剧,遂产下一婴儿,此婴儿驴头人身,哭声近似驴鸣,武则天怕人耻笑,便烧了此婴,于是这条沟就被老百姓称之为烧驴沟了。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秋已暮,重叠关山歧路”,在中国古代,“关”总爱和“山”连在一起,山岭中间,雄关耸立,遂成了“关山”一词。在中国的文学中,“关山”象征难以逾越的地方和边塞。汉代的乐府曲调里就有了《关山月》,属于《横吹曲》,大多围绕边塞征战、战争苦难等主题展开,比如李白有诗云:“关山万里不可越”等等,不胜枚举。此时,站在雁翎关口,一阵微风拂来,似听到千年前那不绝于耳的驼铃声、车马声,马蹄声碎,空谷传响,使人禁不住心中一惊。正因为南崤道如此险恶,一直被古人视为崤函古道上的畏途,因而后来人们宁愿选择走北崤道。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此时,夕阳渐落,崤山的轮廓好似被镀上了金边,雁翎关口也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正是“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忽然,几只飞鸟鸣叫着从头顶飞掠而去,我不禁心中一惊。四月春深,草木青青,置身在雁翎关口,放眼远眺,险要地势,尽收眼底,目睹此情此状,我不禁随口吟道:雁翎关口思绪飘,访古探幽南崤道。
【作者简介】刘建民,三门峡市三中教师,市作协会员、市直作协会员、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学,在省、市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发表上百篇散文、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