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石壕古道,车辚马萧岁月抛 (“崤函古道探幽”系列之一)

作者:刘建民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23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寂静的古道边,此时,只有我和山坡上的树木花草,风儿掠过,我却隐约听到了驼铃声、车轮声、马嘶声和行人赶路的脚步声,声声入耳,忽大忽小,若有若无。正值四月春深之时,黑褐色的古道俨然呈现眼前,显得十分扎眼,冲击着视觉,撼动着心灵,春风又一次吹绿了古道两侧,又一次把老态龙钟的古道从饱经沧桑的岁月长梦中唤醒过来。

崤函古道,那是一条神奇而艰险的古道,那是一条充满了谜一样的古道。崤函古道是中国古代对洛阳至潼关道路的通称,因其途经崤山的崇山峻岭之间,道路在山谷底部,形如盒底(古代称盒


子为函),故名崤函古道。崤函古道在崤山深谷之中穿行,在陕州交口向东分为南北二崤道。其中,北崤道出交口,经张茅、硖石、车壕、干壕,观音堂北沿涧河河谷往东,过渑池、新安,到洛阳。南崤道出交口,经菜园、南县村、雁翎关、宫前,然后沿连昌河谷往东,进入洛宁境内,过宜阳到洛阳。狭义的崤函古道是指位于陕县硖石乡车壕村东的一段石壕古道,崤函古道石壕段是古丝绸之路上珍贵的道路遗存,也就是我们今天能用肉眼直接看到的崤函古道真实面目。

站在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景区入口处,一眼就看到一旁展现昔日面貌的骆驼行走于古道的雕塑,不禁使人想起了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崤函古道石壕段坐落于北崤道上,北崤函古道全长约300公里。崤函古道南依巍巍崤山,北临九曲黄河,作为古代构成长安、洛阳两大都城交通要道的组成,被人们称为“襟带两京”的钥匙。石壕古道是目前丝绸之路上发现的唯一一处历史悠久、真实、完整的古代道路遗址。2014年6月22日,丝绸之路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崤函古道是其唯一道路遗产。2019年10月,崤函古道石壕段被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着一条曲折的小径蜿蜒前行,不一会儿,眼前忽然一亮,只见一条古道赫然躺在面前。石壕古道位于硖石乡车壕村东南,金银山北麓。其开通时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石壕段遗址经考古发掘揭露的石质路段,大多在山坡中部,约230米,最高处海拔676.8米,最宽处约8.8米,最窄处约5.2米。作为古代陆路交通线的“活化石”,今天当我伫立在它的面前时,我当时是相当惊奇和感动的,它令人叹为观止的不仅仅是古人修建道路的智慧,还有在那种险恶环境里使用了不知几千年的坚持和耐力,那触目惊心的也不只是呈现眼前的坑洼状的车辙印记,还有那被岁月车轮反复碾压过去却还未消失的时代印迹。这段古道被遗留在一条马鞍形的山梁两侧,虽经风雨剥蚀,依然如初,印痕清晰,多少年来,一直沉浸在对车辚马萧往事的回忆中。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遥想数千年,在险不可测的古道上,留下了多少行客匆匆而过的身影!在古道上,曾经氤氲着羁旅他乡的几多忧愁;在古道上,曾经让多少行客对这条路途的艰险而心惊肉跳。昔日如果以陕州城为圆心的话,那么有人若是沿着崤函古道向东出发,就会在交口面临南崤道和北崤道两种线路的选择,石壕古道就处于北崤道上。今天,当我们过了交口,继续沿着310国道向东行进,就会大致拼出昔日崤函古道北崤道的交通图来。据考证,昔日的北崤道与今天的310国道位置走向相差不远,甚至多有重叠。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存留至今的古代车辙、蹄印、蓄水池、拴马桩等遗迹,定格了古道的沧桑岁月。

“湮没了荒城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这是耳熟能详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尾曲,这北崤道还真与三国时期的曹操有关。汉末建安年间,曹操为西征之便,畏南路之险,故开北道。从此南北二道并用,历代多有整修,正如碑文所述:“伐山取薪火灼之,继以锥凿,自硖石至甘壕计二十里,仅周岁而抵平步。”古道犹如一条金色的链条,串起了闪耀光芒的一个个珍珠。路径张茅,我见到“姚崇故里”的石碑赫然耸立在路旁,那位大唐贤相的事迹猛然闪现在脑海里。史料记载,姚崇是陕州硖石人,他一生三次为相,辅佐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

经过硖石,我见到路边山石危耸,崖壁千刃,令人心惊。昔日的硖石关俨然是北崤道的一个重要门户,今天还可以见到其险峻的地形。硖石历史悠久,古称硖石坞,史称东崤,亦称北陵,唐宋时设县之地,姚崇之父姚懿曾任硖石县令,姚崇自幼随父定居硖石,长大入朝论政,历任三朝宰相。清代曾任陕州知州的张天德在《硖石山修路记》中称“其山尽石,险山戏 巉岩,峣 山角 崎岖……望之,且魂摇而目悸。”望着巍巍群山,险不可测,我想到了许多途径此处的古代诗人留下的诗句。唐代韩愈在《次硖石》中言道:“试凭高处望,隐约见潼关。”白居易在《西行》中这样写到:“寿安流水馆 硖石青山郭。官道柳阴阴,行宫花漠漠。”杨思盛在诗中写道:“凌晨过硖石,土立如深壁。昏旦亏阴晴,天光窥一隙。积雨泥淖滑,行人苦逼窄。牵扶强登陟,仆马颇极立……”把崤函古道北崤道的险固和交通之艰难描绘得淋漓尽致。

北宋时,苏轼和苏辙兄弟从蜀地前往汴京求取功名,风尘仆仆地路过这里。不过,由于马死在崤函古道半道,他们只好骑驴到渑池, 苏轼作了《和子由渑池怀旧》,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忽然,我隐约听到了古道附近传来了犬吠声和凶狠衙役的叫喊声,隐约看到一位老者将亲眼所见付诸笔端。那一年,杜甫正从洛阳前往华州赴任。他沿着北崤道一路西行,沿途目睹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写下了不朽诗篇《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如泣如诉,用诗篇呈现出一幅悲惨的画面。杜甫当年投宿的石壕村,与石壕古道相距不远。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在高高的金银山下,我静静地看着,似乎看到几千年前那场撼人心魄的“崤之战”的厮杀场面。据《左传》记载,春秋中期,秦穆公趁郑、晋两国的国君新丧,决定派出精兵强将,越过晋境去偷袭郑国。秦军过王城洛阳后,发现郑人已有防备,只得顺道灭了滑国返回。晋襄公与姜戎联手在崤山的峡谷中设了埋伏,秦军几乎全军覆没。“周文王避风雨处”是北崤道的一个标志,素有崤山北陵之称。据《左传·禧公三十二年》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相传几千年前,一次,周文王到崤函大地勘查农事,当他来到崤山时,恰遇狂风暴雨,他就在山岭巨石崖下躲避,风雨过后又继续勘查。后人感念其德,建“风雨台”一个,遂得名也。

古道入眼帘,驼铃响耳畔。站在古道边上,看那花木葳蕤,春色醉染,听那古道诉说,沧桑巨变,崤函古道的北崤道还在向东延伸而去,一直延伸到洛阳城里,尽管许多古道已经长久被埋于地下,但回荡在古道上的驼铃声、车马声和脚步声却永远不会被岁月所淹没,古道上的车马声和驼铃声,声声入梦,久久地回荡在我的心中。


【作者简介】刘建民,三门峡市三中教师,市作协会员、市直作协会员、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学,在省、市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发表上百篇散文、杂文。

更新:2025-04-19 18:17:50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