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悦心扉,地坑院里逛灯会
腊月里,朔风凛冽,寒气袭人,蛇年春节正姗姗走来,空气中似乎也已经能嗅到丝丝年味了。伴着春节序曲的欢快节奏,我们顶端新闻三门峡创作人员一行走进了神奇的地坑院采风,探秘“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欢享这个“地下四合院”的灯火盛宴。
“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中国人喜爱挂红灯,是由来已久之事,自古以来,每逢佳节、喜庆之日,高挂红灯,营造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寓意着红红的日子,大富大贵,吉祥如意。高挂红灯,幸福映照心中,红灯成为一种寄托和象征,也成为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一道美丽风景。今年正逢我国申报的“春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第一年,今年的灯会更是不同寻常,红灯更是洋溢着福气满满、喜气洋洋的喜庆色彩。
我喜爱灯笼,也常常拥有关于红灯的绮丽的幻梦。明月朗朗,祥云翻腾,楼阁巍峨,隐约朦胧。一会儿,一串串各色宫灯、走马灯眼前晃过;一会儿,一个个俏丽的天仙手执花灯轻盈飞过,置身在醉人的仙界,我一时竟不知“今夕是何夕”了!南柯一梦,梦醒皆空。然而直到有一天,我来到一个地方,沉醉在五彩缤纷、眼花缭乱的灯会之中,我才犹如又一次置身于幻梦之中。这个地方唤作陕州地坑院,虽然,我已经在地坑院观赏过几次灯会,但是作为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灯会,我感觉蛇年的陕州灯会更是不同寻常,更是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陕州地坑院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的陕塬,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周召分陕而治的界碑所在地。在这处具有典型黄土高原地貌特色的塬上,四周陡峭,中间平坦,先民们在这里因地制宜,创造了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这种民居建筑形式采用从地表向下挖坑,坑壁上掏窑洞的建筑方法,被称为“地坑院”,被人们誉为“地平线下的古村落”、“人类穴居的活化石”,这种神秘而奇特的民居建筑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罕见的,被评为中国五大神秘古村落之一,“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便是它的真实写照。陕州地坑院被河南省文物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国家AAAA级景区—陕州地坑院授牌成功。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极具诱人的地域特色和魅力吸引着天南海北的游客纷至沓来,争相观赏。2022年,陕州地坑院入选河南省第一批7个优秀农耕文化遗产。
地坑院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更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地坑院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温度在摄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摄氏20度左右,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地坑院的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种独特形式。据《礼记·礼运》载:“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桧巢”。“营窟”就是一种地穴式的房屋,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就是穴居式,也是窑洞最初始的形式,陕州地坑院见证了穴居式民居的发展演变的过程。据资料考证,四千多年前的轩辕黄帝时期,陕塬先民们已经掘地为穴而居,《诗经》称为“陶复陶穴”。据专家考证,地坑院有六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地坑院的雏形。
地坑院的建筑特色在于利用地形地貌,将房屋建在地下,形成一个封闭的居住空间。院子的四个正面朝向是当地居民根据八卦的方位来确定的,有“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以及“北坎宅”,分别是以偏向正东正西正南正北为朝向的院子。以“东震院”为例,坐东朝西是它的主窑和上下厨窑,装一门三窗和一门两窗,是客厅及长辈居住的地方。两侧偏窑,装一门一窗,主要是晚辈居住及其他。地坑院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通风、采光和排水等问题,确保居民在地下也能享受到舒适的生活。
在地坑院里,人们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居住习惯和生活方式。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节庆活动,地户院都是重要的场所。这些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地坑院景区,里面展示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手工艺品,如锤草印花、剪纸、泥塑、布艺等,还有精彩纷呈的陕州锣鼓书表演。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技艺和智慧结晶。同时,游客还可以参与互动体验活动,如制作剪纸、泥塑等,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游览三门峡地坑院景区的过程中,游客们还可以品尝当地的美食,诸如十碗席等等。
“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夜幕低垂,花灯绽放,璀璨夺目,美不胜收,此时,塬上的古朴厚重的神秘民居建筑,在花灯的映照下,越发显得魅力无穷,引人入胜。“花灯闪耀黄河岸,地坑院里过大年”,几个醒目的大字温暖着我的一颗赏灯之心。在地坑院门外,一只巨大的花篮灯栩栩如生,令人眼前一亮。进入院内,宛如步入灯的海洋中,目不暇接的花灯使人赏心悦目,连连称赞。灯会将中华灯彩与地坑院两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完美融合,打造出彰显中华民俗、陕州特色、历史遗迹的文化大舞台。灯会采用了传统彩灯和现代光影秀相结合的方式,灯组设计巧妙融合了声、光、形、色、动等元素,突出了民俗文化主题。具体灯组包括“星际女神”、“黄河起源”、“黄河明珠”、“龙腾九洲”、“灵蛇献瑞”等,每个灯组都独具特色,展示了陕州的文化和历史。
移步换景,处处是景。在美轮美奂的花灯前,游客摩肩接踵,拍照留念。在四方型的地坑院内,巨大的花灯从地平线下的院内径直延伸到院子的上面,地上地下贯通起来,在流光溢彩中,传统的古村落和耀眼的花灯相映成趣,流淌着别样的韵味,仿佛使人置身在仙境一般。嫦娥奔月,巨龙盘旋,栩栩如生, 令人目不暇接。“千树银花开满地,万只彩灯跃长空”,看着,想着,朦胧之间,忽然觉得那闪烁的灯光不是别的,而是地坑院千年发展史上历经沧桑巨变的文化之光。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地坑院里,一条斜坡径直通向上面。站在地坑院的上面放眼远观,但见远方的地坑院大门及周边院墙已经在花灯的装饰下,勾勒出优美的轮廓。地坑院以其形而得名,站在四合院的上面,感受着一种美妙而神奇的韵味,“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果真是妙不可言。一个硕大的玉米灯赫然眼前,寓意着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此时,一轮圆月升起来了,地坑院内,灯火辉煌,院上院下连为一体,交相辉映,在夜色的薄雾之中,远远望去,一种飘飘如仙的感觉油然而生。“明月满街流水远,花灯入望众星高”,在地坑院里尽情赏灯赏景,一边嗅着黄土塬上、地穴深处那泥土的芳香,一边遨游在星月之下的灯海之中,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心中不禁窃思,古时候那“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荒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国泰民安,人民当家作主,才有这盛世赏灯的幸福,才有这在地下四合院中畅游的乐趣。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星光璀璨,花灯灿烂。在地坑院里,此时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花灯的海洋了。刚赏完古风古韵的折扇灯、宫灯,又被妙趣横生的十二生肖灯所吸引,老子骑青牛,既有兵马俑、大雁塔、空相寺,又有白天鹅、鹅首铜壶、金凤凰,我看到诗仙李白在豪放作诗,又看见飞天的婀娜多姿。且不说那“六鳌托起海上山,鱼龙腾跃伴歌舞”,也不说那“莽莽林间翔白鹤,粼粼水上走金龙”,光是那塬上绚丽的花灯绽放在夜空,与寒夜里的星月交相辉映,就让人心醉了。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这时,那轮皎洁的明月正映照在地坑院大门上空,有月,有灯,有神秘民居,诗情画意都完美地融合在了这里,门口硕大的花篮灯格外引人瞩目,周围大灯小灯交相辉映,地坑院大门院墙勾勒出了绚丽迷人的轮廓,使人若在梦中。望着那星光,望着那灯火,沉吟片刻,不禁吟道:今年寒夜时,院中灯如昼。访古塬上头,赏灯黄昏后。
【作者简介】刘建民,三门峡市三中教师,市作协会员、市直作协会员、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学,在省、市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发表上百篇散文、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