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龙年秋日细品秋

作者:刘建民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487


秋叶飘飞天转凉,细品秋韵在心房。一场场秋雨加速了季节转换的进程,从炎夏里一路跌撞走来的我,心有余悸,还来不及细品秋天的别样滋味,寒冷的空气便一下吹散了心中对秋日爽心悦目的美妙感觉,一副刻板而冷酷的冬日面孔,将要取代令人心旌神摇的多姿多彩的秋日丽景。

如果要谈起对龙年秋天的印象,我大可用“惊鸿一瞥”来形容之。龙年的秋天自是与众不同的,自有不同凡响之处,简而言之,最大的特征是短而快,由于始终处在夏与冬的夹缝之中,受到强烈的挤压,因而从一开始降临就是“不足月”的。打个比方吧,这就好比是饮酒一般,秋天本就是一坛醉人的老窖,可是龙年秋天的这坛酒好像是兑了夏天的水,今年一开秋,我们打开酒坛的酒才饮了一口,就发觉有些不对味儿,里面夹杂着些许夏天的味道,好不容易喝到尽兴之处吧,戛然而止了,酒坛里剩下的竟都变成了水,令人大煞风景。唉,找谁说理呢!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斗转星移,四季轮回。按说,四季各走各的路,各行各的道,但龙年的秋天就莫名其妙地被欺负了,这个秋就显得比较尴尬了。不是吗?如今的秋就是这般模样,好不容易挣脱了炎夏的纠缠,秋天刚刚要舒缓一下筋骨,展示多姿多彩风貌的时候,那不怎么招人喜欢的冬又迫不及待地探进了脑袋进来,急着想要把秋赶走。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我就弄不明白了,秋天就这么中规中矩地一心只想做好自己,也没有得罪过谁,怎么就有人无端地指责和贬低秋呢?怎么就有人硬生生地造出了“多事之秋”这一成语呢?在龙年里,要说多事,也应该是“多事之夏”、“ 多事之冬”啊。就像人一样,今年的夏天可谓是多吃多占,咄咄逼人,而秋天呢,就显得有些可怜了,忍气吞声,怯懦无助,今年的夏,它在秋的地盘上恣意妄为,令秋天的桂花都晚开了些时日,我想着这老天也不来管一管,看起来,可见这世上本来就没有绝对公平的,一年四季的长短,其实也并没有平分秋色。

“多事之秋”这个词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唐代崔致远的《前宣州当涂县令王翱摄杨子》,其中写道:“今以杨子一同繁剧,四达要冲,每当使命交驰,实托宰僚勤干,遂重责成之寄,况逢多事之秋。”“多事之秋”的典故与古代中国秋天用兵的习惯有关。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君主常常选择在秋天发动军事行动,因为这个时候不会影响到农时和民众的生活,同时也能在军事上取得优势。此外,“多事之秋”也与中华文化中文人悲秋的情结有关。“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秋天往往引起人们的忧愁,因为它是收获的季节,但同时也是万物凋零的开始。“多事之秋”这个词汇,反映了人们对秋天的感受和认识。现在的“愁”字就是由秋和心组成的。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甲骨文的“秋”像一只蟋蟀,在中国的北方,蟋蟀一般在八月成虫,九月份十分活跃,算是秋天的代表性昆虫,而且“秋”字的读音也与蟋蟀的鸣叫声很相似,因此古人把蟋蟀鸣叫的季节叫做“秋”。从火,表示秋季收割后要烧荒以备播种。也有人认为,它像一只蝗虫,蝗虫也是经常活动于秋季的昆虫。蝗虫有趋光性,所以每当蝗灾来临时农民们就燃起大火,让蝗虫自往投扑光亮而死,因此古文“秋”从火。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想到这里,我突然又有点兴高采烈起来,为自己能生活在这个四季分明的北方小城市而高兴了一把。其实,世上最美妙的东西往往又是最短暂的,相比夏天的火辣,秋天就显得更加冷静和沉稳;相比冬天的刻板、冷酷,秋天就多了一份活泼和浪漫;相比春天的生机勃发,秋天就又多了一份成熟和谦恭,这样来看,“多事之秋”词语并不恰当,多事的从来就不是那如梦如幻的秋景,诸如那漫山遍野摇曳的红黄叶片,诸如那“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画面,诸如此类,那个不令人心醉,可见,“多事”从来就不是“秋”,而是一帮酸溜溜的文人们,正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深秋时节,秋韵如诗,大地上处处回响着金秋的美妙诗章,那飘飞的落叶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深秋时节,秋韵如梦,那枝头上的红叶,那树林里的金黄,一直伴我们进入梦乡。

【作者简介】刘建民,三门峡市三中教师,市作协会员、市直作协会员、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学,在省、市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发表上百篇散文、杂文。

更新:2024-10-31 21:19:43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