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一封寄不出的信/李金霞

作者:李金霞 来源:灵宝作家协会 点击:579

敬爱的刘老师、我的老父亲、我的恩师:

    您,咋就这么不声不响地走了呢?叫我情以何堪!泪,顺着脸颊不停滚落,失控的手在颤抖……也是,这静静的风格很合您的秉性。躁乱的心痛了整整一下午。提笔,有多少话要诉!

难忘记,疫情三年,无比辛酸!师母因此长辞,您因此卧病不起!得知噩耗,师娘已过头七。那一夜,我彻夜难眠,往事历历在目。师娘从事教育,钟情数学、地理,与她一起,快乐丰富,朴实有趣。从此,再也看不到那个疼我爱我的老妈妈!夜深人静,泪满星空!我只能在灵宝为师娘祈祷!天堂有爱有笑,师娘一定会好好的!

师娘走后,我们筹划了一次次去郑州看您,可一次次未愿。一次次理由: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您善解人意,一定不会见怪。就这样,只能和您在网上通话,但您耳笨,每次没说几句,您就涩怯地说让六儿和你说吧。清楚记得最后一次视频,您慨叹地说:“金霞啊,我现在还能认得你,过些日子可能就不认得了。”我听后很难受,但还是半开玩笑地说:“刘老师,您曾经说过会写文章的人不会痴呆的,哪会发生这种事呢!”随后,我和六儿聊天才知道,您时而清醒时而糊涂,但吃饭还可以。我放下心,只等国庆节一定去郑州看望您。可是,您为何就不等我和小冯呢!就这样匆匆走了!

刘老师,这一夜注定失眠。坐在电脑前,读着您送我的格言:“人生需要奋斗,奋斗成就人生。”又是泪流满面。“奋斗”,一个多么执着的词!遇上您,我丝毫不敢懈怠,因为您的奋斗精神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此刻,外面狂风暴雨,我的思绪犹如那斜落的雨丝儿,纷纷扬扬。翻出您的《笔底情》,敬仰之情升心头。结识您是我今生的幸福和骄傲!和您交流,没有拘束,没有隐藏,似父亲那般亲和,那般慈祥。您的文如同您的人,朴实无华,谦逊灵动!记得那年初识,我总是小心谨慎,您看出了我的心思,和蔼地说:“孩子,大胆些,不要有太多顾虑,我也是农村人,咱天下老百姓一样,有啥想法就勇敢表达……”听您这么一说,我轻松了许多。

刘老师,难忘记那一年,育贤文学社顾问王宜振老师、您、我一起去灵宝市第二小学授课,我主讲作文。我的教案改了多次,还对着镜子一遍遍练,可讲完后并不如意。那一刻,我真想抛弃“育贤文学社”这份工作,后悔自己莽撞的选择!您却笑着说:“金霞,你讲得好极了!我从没听过这么好的作文课,努力下去,你一定是最优秀的作文老师。”王老师也跟着夸赞:“金霞,刘老师说的没错,你确实讲得挺好,我把你推到西安、甚至全国……”我含泪抬头,目光触到您俩质朴又肯定的眼神,分明装满赞许和鼓励!也就是那次,为我今后的作文生涯开创了良好局面。金霞不负您厚望,炼成了作文专家,走上了大讲台,还出版了绿色作文丛书。面对成绩不敢骄傲,这是从您身上学到的为人处世的善良和诚恳。我发现:每次您回灵宝,总有许多人来看望您,有的是您的同学,有的是您亲手培养出来的作家,有的是慕名拜访的文学爱好者。您不管见到谁都是笑眯眯,总让人倍感祥和。文学爱好者,写了稿子喜欢拿来让您指点,您都会一字一句,连一个标点、一个错别字都不放过,认真阅读,然后真切地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您最大特点喜欢用欣赏、呵护的方式激励每一个初学写作的青年。大家提起您都会说,刘老师人真好,没有一点大作家的架子。

刘老师,难忘记您和师母每次来灵宝,我邀你们吃饭,您总是说就在家里吃,要么就就吃桃林街的浆面条、石子馍加凉粉。小冯过意不去,总是悄悄买几个菜,你们总是说:“娃呀,太多了,哪能吃动啊!”您总是笑着说:“这才是家乡的味道,最好吃。”我和先生为您的情怀而感动。每每提起您和师母,总有说不完的话题。那年我和小冯去郑州,您看到我从没蜕变的黑眼圈,心疼地说:“金霞,每次回灵宝,看到你工作到深夜,我和你姨总说,这娃真能干!这次来郑州,一定要好好休息,什么事都不要操,一切行动听我们安排。”不是父亲,却对我倾注了无微不至的关爱;不是母亲,却让我感激得泪流满面。我们点头,我知道这话语、这安排真诚无瑕!在郑州那个温馨的家,我整整地睡了两天两夜。以后的几天,尽管你们身体欠佳,可仍然陪着我们去博物院、动物园、二七塔、德化街、黄河游览区……每到一处,你俩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风土人情、传说故事。最爱听阿姨讲地理知识,一讲起来俨然地理学家;最爱听您讲童诗,一讲起来总是童心满满。郑州博物院,留下了我们四人难忘的合影。

刘老师,难忘记您冒着酷暑为孩子颁奖,洒洒洋洋地讲述我对育贤文学社的爱、对工作的敬业,在那么多孩子、家长面前我流泪了。我知道那是激动的泪水,幸福的泪水!您撰写的五千字的报告文学《一位执着的奋斗者》刊登在《函谷》杂志,许多朋友真诚祝贺,言语充满了赞扬与关爱。大家都说,金霞真有福,此生碰到了这么好的良师。育贤文学社出名了,我也出名了!您激动地写信给我:金霞,在经济弄潮的今天,你虽然没有权和钱,但你却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而是脱俗超众,用自己的实干精神和人格魅力感化着家长、孩子以及周围的朋友。你是一个事业的奋斗者,从农村走出来不容易,把事业干得风风火火、人人尽知。你的辉煌已经照遍了全国,在全国的作文教学上你已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了!这都是你的一滴血一滴汗换来的,要珍惜啊!……”读到您的鼓励和称赞,我更多的是努力、再努力!

刘老师,难忘记邀请您给孩子们讲儿童诗,每一次您都会认真备课,扎扎实实,从不应付。我认真读,慢慢悟,渐渐学会了儿童诗,您就推荐我加入了河南省儿童文学学会。当您把那个会员本本交给我时语重心长地说:“金霞啊,办好文学社不是一件简单事,既要会教课,还得会写文章,两者兼之才是真正的教练。希望你能在儿童文学的天地有所作为,因为你面对的是一群孩子,有很多写作素材。留心观察,勤动笔,善想象,多思考,好作品会源源不断……”接过您手中的本本,惭愧至极。那一刻,我的生活多了一份文学使命。几十年来,我不敢偷懒,因为榜样的力量无穷尽。您八十岁了,依然坚持写诗、写儿歌。在您的鼓舞和带动下,我每天早晨三、四点起床,手机成了写字本。一有灵感,就赶紧爬起来,多少文字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完成。每写完一首诗如同注射了兴奋剂,轻声诵读,再加修改。有时一气呵成,压根儿不修,就发在博客、空间、朋友圈,看到点赞、留言,幸福满满。当我把这个信息传递给您,您眉开眼笑:“金霞啊, 我一直关注着你,这些年你的文字功夫进步很大,已经超越我了……”听得我面红耳赤!您是大作家,我怎敢和您相提并论呢!这就是您,一个谦虚低调,乐于夸人的您。

   刘老师,难忘记那年您给我写了封信,说自己越来越不懂诗了,有些诗读了几遍也看不出啥意思。那种陌生化给人一种新鲜,您还专门附了几首让我看看。我无语了,明明会写诗,却说自己不懂,还让我这个学生帮您看。正在纳闷,您打来电话:“ 金霞,我的诗看了么?提提建议吧。”语气诚恳而执着。“ 刘老师,您就别开学生的玩笑了,我哪儿能看了您的诗啊!”“金霞,这么说话就是太不给力了,我相信你才让你看的。”这个刘老,连“给力”一词儿都会用,不能不佩服他与时俱进。“ 刘老师,您风格变了,都是哲理诗,我读后受益匪浅。”“金霞呀,文学是严肃的、 神圣的,来本得半点虚伪。 我原本封笔,可蠢蠢欲动的诗心还是停不下来,就这样写吧……”没料想,《挑山》一书在2014年问世,竟然收录了300首。当您把书送到我手上时,我笑道:“刘老师, 脑子迟钝、耳朵愚笨的人还能写书?”您一听哈哈大笑,随即在书的扉页写下:衷心感谢冯可民、李金霞老师的鼓励和支持!这一年,您75岁。师娘在我面前唠叨:不让你刘老师写了,都这么大年纪,写的书谁看,他却说这是最后一本,再也不写了。从郑州把书运到灵宝,全部赠送……”我有些不解:“刘老师, 本钱都赔进去了。”“金霞啊,钱是世上的,永远挣不够。我这把年纪了,要那些钱干啥。再说了我这些文字又不值钱,只要有人看我就心满意足了。给你这里放些,谁喜欢就送给谁,但一定记住送给爱文学的人!”这番话,听得我既心疼又不安。

   刘老师,近几年我一提回灵宝给孩子们讲讲课,您总是说我都成老树了,还能发出新芽吗?你平常给孩子讲的我再说就是重复了呀。我和您玩起儿歌游戏:“大树爷爷不可爱,推推辞辞有点怪。太阳月亮在等待,孩子盼您快快来。信儿已发不能改,欢乐登台有啥碍。大美灵宝欢迎您,育贤童诗最最帅。”您回曰:“一群娃娃好可爱,喜欢儿歌我就来。八十老头进学堂,你说古怪不古怪。”我们就这样不拘小节,师娘则在一旁眉开眼笑。这种浓浓的爱,早已浸润在生活细节……如今,师娘走了,您也随之而去,怎不叫我痛心!

刘老师,往事如雨,滴滴打湿心田。那天您给孩子们讲完课,一个小男孩跑到您跟前认真地说:“ 大树爷爷,您把手机设置成美颜拍张照,您一定是最帅的文学爷爷。”您一听笑成了一朵花。“金霞,这孩子真有创意,那我不是变十八了吗?”“对呀,以后就说十八,别说八十了。”其他孩子听后围了过来,“小司马”竟然拿了一个葫芦诚恳地说:“大树爷爷,这个宝葫芦是爸爸送的。他说半个多世纪以前你俩是师徒,听说您来讲课,特别嘱咐我让您给这个宝葫芦写字作留念。”您一听,宝葫芦上写字,头一回,该写啥啊?悄悄问我和叶子,叶子是个爱笑的人,看到您那副可爱的、真诚的模样,早已喘不过气儿。随即道:“可爱的刘老,您童心满满,写什么都是金句!”您也不推辞,工工整整地写下了两行字:小司马,真可爱。宝葫芦,装大才。

     刘老师,您身在郑州,可您的心,您的情却在灵宝。您喜欢灵宝,喜欢灵宝的石子馍、一生凉粉、肉夹馍;您更喜欢灵宝人,喜欢灵宝热爱文学的人。您是师长又如父亲,育贤文学社在您的支持下,天天蓬勃。20年了,我起早贪黑,兢兢业业,只为了“育贤”。这俩字有您殷切的期望,有我奋斗的模样。即使磨难重重,也没有放弃诗和远方。我视育贤文学社为伴侣,她会陪我慢慢变老。您的名字也会永远生辉、闪亮。

     刘老师,忘了告诉您:我常独坐文学社遐想,如果有一天, 我能在灵宝盖一座“育贤大楼”,首先在教室、走廊悬挂刘育贤的创作经典和传世名篇,让一代又一代的孩子牢记家乡的“文学巨匠”,育贤文学社的领路人!孩子们每天喝着这杯用“爱”酿造的“文学酒”,那个甘醇、那个香甜一辈子铭记心间。那个时候,即使我白发苍苍,也会带着孩子们在偌大的广场诵念:“育贤文学社, 文学育贤人。育贤文学教我作文,文学育贤教我做人。用花的课堂写叶的作文。播一路绿色,享一生余香”……

     刘老师,今夜您终于回来了!您听,您的徒子徒孙儿正在背您的儿歌呢:“大葵花,像蜂窝,小蜜蜂,多又多,挤在一起酿蜂蜜,天天都唱向阳歌。”睁大眼睛,我看到了您站在葵花从中,微笑着说:“孩子,快睡吧,明天见!”泪,又一次拉长……

    

                                您的爱徒:   李金霞

                                2024年9月9日夜于育贤文学社

更新:2024-09-10 06:47:08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