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长河奔腾,茅津古渡听涛声

作者:刘建民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961


乡愁,就如同家乡的黄河一样,总是流淌在我的心间。夕阳西下,余晖倾洒在黄河河面,波光粼粼,落日熔金。极目远眺,黄河来自天际,蜿蜒东流,一股回肠荡气之感油然而生。随风传来熟悉、优美、亲切的地方乡音曲调,“你家在哪里?我家黄河边……”,听罢,一股暖流一下子涌上我的心头。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环绕这里,奔腾不息,不但孕育出了一个古城,滋润了一方水土,也造就出了一个闻名遐迩的历史名渡----茅津渡。 茅津渡,又叫陕津渡、茅城渡、会兴渡,位于三门峡市区北部6公里处的黄河南岸会兴镇,乃此地黄河南北岸隔河相望两渡口的统称,与风陵渡、大禹渡并称为黄河三大古渡,素有“铁码头”之称。

著名的古渡口,此时,就在我的脚下,斑驳的水泥斜坡下面,几艘铁船静静地泊在岸边,四周是丛生的蓬草,河水默默地从旁边淌过。四周静悄悄,可是在我的心里,是谁吹起了凄凉、落寞、孤寂的笙箫?忽然想起了陕州著名隐士魏野的诗句,“数点归鸦啼远树,人行欲尽夕阳路。暮霭还生竹坞村,西风乍起茅津渡”,不知怎地,一股莫名的惆怅之情竟油然而生。 

茅津渡,千年名渡,因古代茅族居住于此而得名,建造时间最早可上溯到商代。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云:“陕州北对茅津城,故名茅亭,茅戎邑也,津亦取名”。此渡乃黄河名渡,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十分险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还是三晋出入河南及南方诸省的门户,可谓三晋的“屏藩之地”。     

茅津古渡,岁月弥久,历时千年,至今依然守望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依然伴随着高天流云,日出日落,两岸岸边尽是一片苍翠之色,郁郁葱葱,草木葳蕤。草青草黄,草生草长,草木不知在这里繁衍了多少代,多少年,而古渡却依然默默注视着滚滚黄河,从幼年到青年,从青年到壮年,最后就这样一直到老年。清风轻拂,草木摇曳,河水流过,老态龙钟的古渡似乎陷入往事的回忆之中。

古渡岸边,有过惊涛骇浪,又有过浪遏飞舟;古渡岸边,有过浊浪排空,又有过风平浪静。曾几何时,人喊马嘶,刀光剑影,古渡的河水里映照出似血的残阳,古渡的岸上,上演过多少征战杀戮的惨烈场面!浑浊的河水啊,一半是因为上游卷下的泥沙,一半则是你饱经战乱而伤心流出的浑浊的泪水。正如一首歌里所唱的那样,“黄河呀黄河,我问你,世世代代恩恩怨怨直到我,这是谁的过,谁的过……” 古渡见证,“母亲河”滋润着沿黄两岸的古老大地,也哺育了亿万华夏儿女。

古渡,掩映在一个曲折盘旋的沟谷的斜坡之下,草木丰茂,沟壑林立,那沟壑里不知隐藏了多少神秘的历史故事和古渡轶事。  据《春秋左传》载,公元658年,晋献公略施巧计,以瓦解联盟,各个击破的手段,攻克了虢国在黄河北岸的重地下阳城,使虢国丧失了北岸的重要屏障和军事要塞,连同失去了重要的渡口,虢国门户洞开。公元前655年10月,利用黄河结冰的时机,晋国“假道”于虞国,从茅津渡渡过黄河,攻克了虢都上阳城,灭掉了虢国。 

古渡之上,烟波浩渺,雾霾重重,也许还凝结着当年“唇亡齿寒”“假道灭虢”千古遗训的因子在里面么?悲歌一曲,足以警世。有意思的是,就在距离古渡不远的台上,耸立着一座“虢国墓博物馆”,默默瞭望着古渡边河水东流,观之,思之,使人兴叹不已。公元前627年,秦穆公伐郑,晋出奇兵,从茅津渡渡河,大败秦军于崤山。三年后,秦穆公为雪崤山之耻,亲帅大军攻打晋国,还师途中,从茅津渡渡河到崤岭“封尸”。

长河溯古,大河流觞。古渡此刻沉睡,河水依旧东流,几千年来,长河翻卷起几多浪花,古今多少事,尽在浪花中。我在竭力捕捉历史的痕迹,想象着古渡历史上的风云际会,心潮起伏,宛若河水。

【作者简介】刘建民,三门峡市三中教师,市作协会员、市直作协会员、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爱好文学,在省、市报刊杂志、网络媒体发表上百篇散文、杂文。

更新:2024-07-10 16:49:43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