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最美夕阳红——访八旬老教师李嘉祥

作者:石跃强 来源:顶端新闻 点击:1629

     去年初冬的一天,与同学李稚民散步闲聊,谈起了他的父亲也是我的老师李嘉祥,说父亲退休多年年近八十了,时常怀念教学生涯,也常念叨所教过的学生们。李老师是我1982年川口高中时候的班主任,离开母校40年了,竟没有看望过老师,心里深感惭愧,应诺抽时间一定去看望恩师。怎奈新冠疫情肆虐,封城封村,几次欲去未能成行。近日得闲,约几位同学一同去川口乡南泉村李老师家中探望。

     早上九点,我们几人出发去南泉村,见到了恩师。李老师虽年高八旬,但精神矍铄,一见面竟直接叫出了我们几个人的名字,甚感惊讶。寒暄了数句,稚民同学说为时尚早,建议带大家去看看南泉村的古迹贺御史墓和仙姑庙,回来再畅叙。据史载:贺御史本名贺贲,字茂之,明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章丘知县,一路擢升监察御史,民间俗称贺御史。其性格耿介,直言敢谏,不避权贵,很受重用,显赫一时。后来得罪朝廷,遭满门抄斩,如今村中已无贺姓人家,墓冢在村南与三圣村交界处。因年代久远,田埂小路更改,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墓址。但见荒丘高数米,周圆数丈,蒿草萋萋,破败不堪,早已不是稚民小时候看到的石人石马、圆冢高大的景象。折返村东的南崖,察看了贺御史曾居住的故址,早已物是人非,印迹难辨。故居崖上新修了仙姑庙,相传是贺贲之女在山西中条山修行成仙,成为九天母弟子,乡民请仙姑神灵回归家乡,建庙护佑百姓,求神颇为灵验。

     日高炎热时回到村中,李老师沏茶倒水张罗,师娘忙着做饭,四盘时令菜蔬和大锅面条倍感温馨。茶足饭饱后,就聊起了李老师的从教之路。

     李老师出生于1944年,家道中庸,家教严格,因为是家中唯一男丁,16岁那年考学时,父亲要求他别离家太远,就报考了位于老城的灵宝师范,之后灵宝师范搬迁到涧口乡娄下村。他上师范的第三年,灵宝师范与陕县师范合并,随学校迁到观音堂上学。1963年毕业后,先后在三门峡第三小学、城里小学教书。1969年李老师回到家乡湾底学校,教学期间不忘学医梦,研读了伤寒杂病论、汤头歌诀、中医基础理论等大量书籍。1970年秋,川口乡教办李俊奇老师极力推荐李老师去川口高中(当时叫灵十四中)任教。川口高中1969年创办,当时正缺老师,就从各村学校抽调一批年轻教师补充队伍。他当时想,自己多年教学只教了小学和初中,教高中能否胜任?学校负责人给年轻教师打气鼓劲并进行培训。他下定决心,边坚持教学边钻研学习。当时川口高中有孙亢宗、李德泽、陈高登、李高亮等名师,都是县教育局支持川口办高中下派来的,教学经验丰富,他就虚心向这些老教师请教。期间有几位年轻老师不堪胜任调走了,他却咬着牙坚持了下来。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李老师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以后逐年锻炼,成为了学校的骨干教师,期间教出了很多品学兼优的学生。比如学生刘丰亮,从川口高中考入洛阳教育学院,毕业后又回到川口高中成了同事,之后相继担任灵宝实验中学校长、灵宝一高校长、灵宝市教育局局长,现任三门峡市外国语高中校长。学生蒋松绪,毕业后考入豫西师范,也回到川口高中成了同事,之后转行到灵宝市司法局,担任律师事务所负责人,成了业界颇具盛名的律师,现已退休受聘于某律师事务所。

     1982年川口高中停办,改为川口第一初级中学(停办前已开设初中部),李老师继续任教。1985年李老师调入尹庄镇教办,主要负责小学教师的在职进修。1989年调入尹庄镇初级中学,担任教务主任,管理教学工作。他积极传帮带年轻教师,以德育人,率先垂范。有一年评定教师高级职称,论资历和教学水平,李老师最有资格,但他高风亮节,把紧缺的名额让给了年轻教师,后来尽管也评了高级职称,毕竟晚了三年,待遇有所差距。之后后他升任副校长,主管政教工作。

 1994年,李老师又回到了川口第一初级中学,继续为家乡教育事业奉献光和热,直到2004年光荣退休。

     问及教学生涯中有哪几件印象深刻的事,李老师回忆道:在川口高中教书时,南朝村有一位女生叫许亚芳,母亲去世后,家境困难申请退学,李老师苦口婆心多次做她思想工作,劝她不要放弃学习,一定要坚持下来。许亚芳毕业后回村当了民办教师,之后与一位军人结了婚,家庭幸福和睦,后来专程来看望李老师,感谢当年劝她坚持学业的教诲之恩。还有一位学生李定旭,南泉本村人,小时候顽皮逃学,父亲在村办砖瓦窑做砖胚工,出力流汗特别辛苦,李老师时常敲打他要用功学习,不能像父辈一样出苦力,激发了他的学习动力,从川口高中考入了河南农学院,之后又考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如今是河南科技大学教授。

     李老师从教四十余年,教学上一丝不苟,对学生循循善诱,深受学生们爱戴。他同时也是尊师的楷模,在娄下上初中时,教他的刘德立老师对他帮助很大。刘老师是全国优秀班主任,性情温和,善于引导学生,学生们把他当家长一样看待,假期到校后,多余的粮票和零钱用纸包起来交给刘老师保存,用时再从刘老师处取。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和品德为人,深刻影响了李老师的求学之路。李老师参加工作后偶尔也与刘老师见过面,刘老师总是寒暄问他的工作情况,并提出一些建议。记得退休后不久,一次在东关桥遇见了刘老师,师生相见格外亲切,在桥头长聊了一个多小时,言犹未尽,刘老师还邀请去到家中继续畅聊。刚退休的几年,付柏林老师组织过几次师生联谊会,有十余位老师参加,学生们更多,师生们欢聚一堂,共话校园生活,憧憬美好未来,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学生们热忱的尊师之情,令他久久难忘。

     李老师退休之后,回到了家乡南泉村居住,村民们十分敬重他这位教书先生,村干部也经常请他为南泉村的发展出谋划策。在一次村民选举中,乡亲们一致推选他当村民组长。当村民组长可不比在学校教书,村民受教育程度不同,思想境界和认识水平有差异,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琐碎事,让他费尽了心思。既要一碗水端平,又要照顾到邻里亲情,光讲大道理是不行的。有一次企业建砖瓦厂占用了本组部分宅基地,付给了百分之七十的赔偿款,李老师按各家户类型算清账目后,张贴在公示墙上,邻居一位妇女吵嚷着来找他闹,说给她家算少了,李老师耐心给她解释,赔款是按百分之七十计算的,如果你家的数额达不到这个比例就给你补上,超过了就要退回。结果那位妇女回去算了算确实超过了百分之七十,也就不再闹了。

     李老师有位年纪高寿的老母亲。他年轻在外教书时,由老伴在家照料老人,退休后回家居住,经常陪老母亲聊天,像老小孩一样逗老人开心。李老师说:只要母亲在,我永远都是她的孩子。老母亲出生于民国初年,裹一双小脚,干了大半辈子农活,平时很少有头痛脑热。过了百岁高龄,耳朵不大灵光,吃饭、穿衣都离不开人照顾。李老师对老母亲照料很细心,夏天怕热着,把空调房腾给老母亲住,冬天怕老母亲冻着,在炕下面放个炉子取暖,他睡在隔壁,有个动静都能听到,有时候晚上有事回家晚些,都要先去母亲屋里看看,才安心睡下。李老师对老母亲极尽孝心,上行下效,孩子们也经常开车陪着老奶奶去函谷关、娘娘山、老城渡口、黄河岸边游玩散心。李老师孝敬百岁母亲的事迹传开后,2015年10月三门峡黄河时报记者马杰专程到家里进行了采访。2018年6月,川口乡政府授予李老师“身边孝子”光荣匾。当年9月,老人一次意外跌倒腿骨骨折,难以愈合并引起并发症,不久后离世。

     如今李老师家庭和美,三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大儿子在大方服装厂上班,现退休做环卫工作;二儿子是三门峡十一工程局水利工程师,援外出了国;三儿子在灵宝一高教书,三儿媳在灵宝职高教书。子媳们都很敬重他,节假日经常回家看望。李老师很知足,言语间充满了对生活的幸福感。

     告别了李老师,已是下午酉时,我们顺道去看邻村湾底村的老槐树。老槐树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冠盖盈亩,树干虽然已空,但依然郁郁葱葱。如今新修了老槐树广场,刚举办过首届清明节秋千盛会,各地祝贺清明盛会的醒目红条幅还在迎风飘动。夕阳已薄西山,老槐树在红彤彤的晚霞映照下显得格外苍翠挺拔。倏然间,耳边仿佛响起了杨洪基浑厚的歌声:最美不过夕阳红……

  李嘉祥老师不正是夕阳红里生机旺盛的老槐树吗?

                                                              执笔于2023年5月15日夜

【作者简介】石跃强,网名黄河艄公,河南省灵宝市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三门峡市作家协会会员,灵宝作家协会理事,凤凰诗社古韵一社社长,弘农诗社社长。近年来创作诗词3000余首,散文40余篇,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华诗词》《中国诗歌网》《中华福苑》《凤凰诗刊》《上海滩诗叶》《三门峡日报》《江山文学社》《夔州文艺》《洛神》《函谷》等媒体平台,作品荣获全国第二届“福苑杯”诗词大赛一等奖。

更新:2024-06-26 08:55:19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