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学学术劳育说:历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获得者,个性与共性的融入与升华,所研究出的八种关键核心能力一一“深耕职教,敬业乐群”。
职教先锋团队劳育联盟校联合发起人河南商丘技师学院侯银海(收集整理征求意见2稿)
中华职业教育社于2007年创办的“黄炎培”职业教育系列奖项,是经国务院专项审核通过的职业教育领域重要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至今已举办过八届,其中优秀学校奖315所,杰出校长奖376名,杰出教师奖719位,卓越推动奖1个,产教融合优秀企业奖4个,优秀理论研究奖25篇,杰出贡献奖23个。向前八届全国职教涌现出的优秀学校、杰出校长、杰出教师、优秀理论研究工作者、杰出贡献奖获得者致敬。
历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获得者成长的规律:在个性与共性的融入与升华方面,演绎了共性与个性的相互融合——共同特征,个性中的共性;鲜明特性,共性中的个性;普遍意义,从个性到共性。
一、共性与个性的融入与升华彰显的八种关键能力
第一种:立德树人,五育融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能力
第二种:新时代线上线下环境融合教育教学能力
第三种:新时代职教教育特征双师工学一体能力
第四种:职教特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能力
第五种:耕读薪火继幸福代代传帮带能力
第六种:教育科研创新理、实、成、品、推能力。
第七种:创新成效增量提质放皆四校而皆准能力
第八种:从优秀到卓越唯一个性独占能力
共性与个性的融入与升华细则:
1.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师德素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为人师表,关爱学生。
2.教学一线,承担专业课、实习课或公共基础课教学任务5年及以上,业绩特别突出的专任教师。
3.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践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取得创新性成果,教育研究或科技研发等方面成果显著。
4.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弘扬和践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5.“双师型”教师或“工学一体化”教师、有基层一线地区教育教学经验。
6.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师德高尚,践行工匠精神:料,如德育特色案例等
7.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路径。
8.拥有中级(含中级)职称及技能等级的相力化能/双师/工学一体专业课教师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展专业建设。
二、中华职业教育社提出的“职业教育的目的”
黄炎培代表中华职业教育社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1.谋个性之发展;2.为(个人谋生)之准备;3.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4.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并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作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1918年5月,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一周年之际,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三个预备”即:“为个人谋生之预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能力之预备。”进入二十年代,他又提出把“谋个性之发展”列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之一,并将上述几个方面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一句非常响亮的口号。在此后几十年的活动中,黄炎培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对职业教育的目的、定义做过许多说明和解释,但总是把这两句话作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一概括,集中反映了黄炎培的世界观、社会政治观点和他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与理解。 1916年1月,继“实用主义”之后,黄炎培在我国提出“职业教育”,相继提出了一系列职业教育理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理论以“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最终达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为最终目标;以“手脑并用、做学合一”,“工学结合、注重实训”,“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等为教学原则;以“敬业乐群”为职业教育道德理念,建立了完整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共同原则:深耕职教 敬业乐群。 黄炎培常说,“做人最小限度,必须让我做一世清清白白、堂堂正正的人”,黄炎培坚持“为公不为私”的伦理“共性”原则。职业社会的教学原则是“首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是“敬业乐群”,热爱所业,尽职所业,有优美之情操,有协作之精神,职业教育不仅是为己谋生,更是为群服务。
三、践行个性与共性的融入与升华“深耕职教 敬业乐群”
践行个性与共性的融入与升华“深耕职教 敬业乐群”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不能在盲目追求服务社会、注重技能效益的现状中使其逐渐淡化。在黄炎培′,职业教育从内涵上来看不仅包括职业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还应当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三者缺一不可。职业人具备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具备对职业从业的热情和责任心,能够自觉认识到服务他人和为社会贡献力量,并在实践工作中与人为善、诚信服务,这正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爱岗、敬业、诚信、友善”。
工匠精神培育在于强调对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个性与共性并举,在尊重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发展社会共性,培育全面发展的职业道德型工匠。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就要求道德教育必须兼顾个性和共性。道德教育是人之为人的教育,是职业教育的灵魂,要求学生要“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当前,培养具有较高职业道德修养的劳动者既是企业的愿望,也是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所在,更是职业院校的育人之重。重视学生人格培养,从学生自身的个性入手,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业务。”但必须统筹社会共性,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个人谋生,而是具有为社会服务的责任。
四、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时代意义:
作为定期举办的职业教育领域全国性奖项,经过多年努力,评选模式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界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权威性和公信度不断增加,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瞩目的奖项。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战略定位、价值功能、改革方向、任务要求等,我们要深入学习、深刻领悟、切实贯彻,不断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更好推进产教融合,不断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要更好打造中国模式、中国方案,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对外交流水平;要挖掘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不断提升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的品牌价值,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