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职教鲶鱼侯银海学术劳育说: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标准

作者:职教先锋职教鲶鱼侯银海 来源: 点击:440

鲶鱼学术劳育说: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标准

profile-avatar

劳育联盟校服务团队2023-12-07 14:23

鲶鱼学术劳育说: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标准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3-02-18 [来源]: [浏览次数]: 2943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普通高等院校学生所有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要求。这门课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关于劳动问题的重要论述作为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劳动的基本理论学习,学生能够深刻认识人类劳动实践的创造本质,深入理解劳动实践对于立德树人的重大意义,深切感悟劳动实践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推动作用,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形成正确的劳动观;进一步明确我国工人阶级的劳动实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所发挥的主力军作用,真正在思想意识层面切实认识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深刻道理及其重大意义,从而真正树立起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意识。

本课程课时数为16学时,其中理论课时数为8学时,实践课时数为8学时。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高职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以普及劳动科学理论、基本知识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以讲清劳动道理为教育的着力点,旨在通过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树立高职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切实体会到“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1.知识目标:

(1)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把握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实质和内涵;

(2)理解专业实习实训(含实验)中劳动实践的价值意义,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

(3)了解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生产性劳动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

(4)理解劳动在人类进化和人类社会产生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5)掌握合法劳动的具体要求,理解合法劳动的重要意义;

(6)熟悉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劳动纪律及劳动法律法规;

(7)掌握创新劳动的概念,感受创新劳动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

(1)培养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查阅资源能力;

(2)培养较好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3)能够遵守劳动纪律,在劳动过程中牢记劳动注意事项;

(4)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5)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制意识,能够遵守劳动基本规范;主动提升自身劳动技能,提高合法劳动能力;

(6)掌握专业实习实训(含实验)劳动知识和技能,具备完成劳动实践所需的设计、操作和团队合作能力,养成认真负责、安全规范的劳动习惯.

(7)提升大学生劳动中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善于在自我职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创新劳动,创造出彩人生。

3.素质目标:

(1)科学认识自然界——劳动——人类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

(2)引导大学生主动学法、懂法、用法,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合法劳动的习惯,做遵纪守法好公民;

(3)形成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增强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就业择业观;

(4)通过学习和感悟劳模身上的“闪光点”,培养自己的劳动品质和职业素养;

(5)理解劳模故事,传承劳模精神,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校园劳动氛围;

(6)充分认识到创新劳动的个体价值,感受创新劳动对劳模人物成就精彩人生的价值引领。


三、课程实施和建议

1.课程内容和要求

课程内容、要求及建议学时详见下表(可根据各专业实际需要进行授课内容与学时分配微调)。

学期

序号

名称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实践内容

学时

第一学期

1.1

劳动与劳动教育

1.劳动与劳动教育概述

2.新时达劳动教育

3.劳动教育的任务

4.劳动教育的发展进程

1.理解劳动在人类进化和人类社会产生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2.科学认识自然界——劳动——人类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


教学楼保洁


2

1.2

劳动精神

1.劳动精神的内涵

2.劳动精神的时代价值

3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

1.把握劳动精神的实质和内涵;

2.培养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查阅资源能力;

3.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宿舍楼保洁

2

第二学期

2.1

劳动价值观

1.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

3.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的意义

1.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2.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

3.能够遵守劳动纪律,在劳动过程中牢记劳动注意事项;

4.引导大学生主动学法、懂法、用法,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合法劳动的习惯,做遵纪守法好公民;

垃圾分类

2

2.2

劳模精神

1.劳模精神的内涵

2.劳模精神的时代价值

3.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

1.通过学习和感悟劳模身上的“闪光点”,培养自己的劳动品质和职业素养;

2.理解劳模故事,传承劳模精神,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校园劳动氛围;

运动场保洁

2

第三学期

3.1

社会劳动

1.社会实践的意义

2.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3.社会实践的评价与保障

1.了解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生产性劳动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

2.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公共服务

2

3.2

创新精神

1.创新精神概述

2.创新意识

3.创新能力

4.创新思维

1.掌握创新劳动的概念,感受创新劳动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2.培养较好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3.主动提升自身劳动技能,提高合法劳动能力;

4.提升大学生劳动中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善于在自我职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创新劳动,创造出彩人生。

5.充分认识到创新劳动的个体价值,感受创新劳动对劳模人物成就精彩人生的价值引领。

食堂保洁

2

第四学期

4.1


劳动安全

1.劳动安全意识

2.劳动中的安全工作

3.常用劳动安全技能

1.熟悉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劳动纪律及劳动法律法规;

2.掌握合法劳动的具体要求,理解合法劳动的重要意义;

3.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3.具备完成劳动实践所需的设计、操作和团队合作能力,养成认真负责、安全规范的劳动习惯。

图书馆保洁

2

4.2

工匠精神

1..工匠精神的内涵

2.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3.弘扬时代工匠精神

1.形成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2.增强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和劳动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就业择业观;

实训楼保洁

2


2.实践项目及其安排

实践一:美丽教学楼

1.教学目标:

(1)宣传人文校园活动理念,为全校师生提供一个干净整洁、 温馨美好的教学和学习环境。

(2)激发学生自觉维护教学楼卫生的热情.培养学生公共卫生意识,承担共同建设、保护美丽教学楼的责任。

(3)在清扫活动中,体验劳动的光荣.提高学生的团结精神和奉献精神,增强学生服务同学、服务校园的意识

2.基础知识:

(1)教学楼是学生日常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学楼内环境的整洁性、舒适性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影响,创建整洁优美的教学环境是每个学生应尽的义务。

(2)教学楼的卫生打扫主要包括教室内卫生和教室外卫生的打扫,学生的卫生打活动主要指教室外公共区域的卫生打扫。

(3)教室外卫生区的清洁要做到“三净”“四无”,“三净”即楼梯楼道拖得净.扫得净,楼区内的门窗、玻璃、墙裙楼梯扶手及摆挂物件等擦得净“四无”指无垃圾物(纸屑果皮、烟头、食物及食品包装等)、无砖石块、无树叶等落物、无坑洼死角

3.工具使用

扫帚、垃圾袋簸箕、垃圾桶抹布拖把黑板擦等

4.活动设计

(一)准备阶段。

1.线上宣传。利用微信公众号、线上通知等进行传,全面部署、广泛动员,充分调动在校学生的积极性。

2.海报宣传。设计主题宜传海报,并张贴于于教学楼、宿含楼等处,呼吁在校学生积极参加打扫活动。

3.线下宣传,召开相关主题班会,在餐厅门口张贴条幅进行宜传。

(二)启动阶段

1.由学生自行组队并选出队长,在规定时间内上交报名表,队伍人数为5~7人。

2. 由任课老师做好登记,并划分相关队伍负责区域及选择工作人员。将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期为1天,无异议后开始活动。

注:每支队伍的负责区域应根据人数及负责地点做到相对公正划分:工作人员需公正且每支队伍1人,并与队伍内的其他人员无相识现象。

(三)实施阶段

1.队伍内部自行选择活动时间,在早上第-节课前、午休晚饭时间或晚自习下课后进行活动,每天至少打扫卫生两次且需工作人员陪同。

2.若活动期间有人请假,则需向工作人员说明并做好记录。

3.每次活动后,由工作人员进行打分(1~10分)并记录扣分原因。

(四)总结阶段

1.小组内成员每人写一份工作记录及劳动体会。

2.工作人员将本次活动请假记录及打分记录向组内成员进行公示并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若过程中存在无法协调问题.则请求活动主办方相关人员进行公证。

3.各学院组织队长为该学院的小组进行活动展示,通过PPT答辩进行相互学习,达到共同促进的目的。

5.安全保护

1.人身安全保护。应保证劳动过程中禁止团队成员用器具打闹,以免误伤自己及他人;在进行擦窗户等危险劳动时应有人员陪同并注息自身安全。

2.器具安全保护。如果有人故意损坏器具,应照价赔偿并取消其优秀个人评选资格;若器具因老旧等其他原因而损坏,应及时报备更换

6.考核评价

1.优秀个人评选。活动中无不良记录的人员可参加优秀个人评选,优秀个人由组内成员投票并根据工作人员活动期间的相关记录选出。

2.优秀团队评选,在院内PPT答辩时进行小组间投票,并结合相关工作人员记录的工作时长及打分选出优秀团队。

3.所有院优秀团队进行PPT活动展示,由所有团队及教师进行投票,选出最终的优秀团队并进行公示,1天后如无异议.即为内本次活动优秀团队。


实践二:宿舍大扫除

1.教学目标:

(1)宣传“宿舍为家”的理念,让全校学生拥有一个干净整洁、温馨舒适的休息环境。

(2)督促学生养成自觉维护、打扫宿舍卫生的习惯,树立宿舍主人翁意识。

(3)培养学生树立合作、团结意识

2.基础知识

(1)宿舍楼是学生的休息场所,是集体生活场所。维持良好的宿舍内务卫生,有利于将文明创建与养成教育、学风建设相结合,既督促学生营造舒适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强化劳动观念。

(2)宿舍卫生包括宿舍内卫生和宿舍外卫生,本次活动主要指宿舍内卫生。

(3)宿舍内卫生主要包括整体布置、墙面、床面、桌面、地面等

3.工具使用

扫帚 、垃圾袋、簸箕垃圾桶抹布、拖把、消毒液等

4.活动设计

(一)前期准备

1.修改并完善本次劳动活动宿舍卫生标准方案,确定卫生清洁日期。

2.下发通知,召开舍长会议,布置卫生打扫事宜,对卫生检查标准进行详细讲解。

3.舍长为舍员分配宿舍打扫任务。

4.准备相关清洁工具。

(二)活动实施

1.由舍长带领宿舍成员领取义清洁工具,按照宿舍卫生标准方案打扫宿舍及宿舍楼公共区域。

2.舍长及宿舍成员共同检查宿含是否存在安全隐患问题。

3.卫生打扫结束后,由各舍长带领指导教师宿舍管理员、学生会成员代表进行审核检查。

(三)活动总结

1,每个宿舍完成份打扫记录及劳动体会。

2.由指导教师或宿舍管理员召开舍长会议进行整体总结,呼吁全体同学保持干净整洁、美好温馨的宿舍环境。

5.安全保护

保证活动过程中从事整理上铺、擦玻璃等危险活动的人的人身安全注意电器设备,要求打扫卫生前全部断电。

6.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要公平公正,提前确定宿舍卫生考核小组,人员组成应包括老师、宿舍管理员、学生会成员、普通学生等,对床铺、书桌、地面、卫生间、阳台等进行检查打分、统计数据,取总成绩的平均值,分数最高的宿舍可以获班级“劳模宿舍”荣誉称号,相应人员可获得“劳动优等”评价。


实践三:践行垃圾分类

1.教学目标:

(1)规范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储存工作。

(2)养成垃圾分类习惯,促进资源回收利用,改善城乡环境。

(3)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创建生态、美丽的校园环境。

(4)强化实践体验,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5)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认识劳动不分贵贱

2.基础知识

生活中的垃圾主要分为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四类。

(1)可回收垃圾是再生资源,是指生活垃圾中未经污染、适宜回收循环利用的废物。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纸类(报纸、传单、杂志、旧书、纸板箱及其他未受污染的纸制品等)、金属(铁、铜、铝等制品)、玻璃(玻璃瓶罐、平板玻璃及其他玻璃制品)、除塑料袋以外的塑料制品(泡沫塑料、塑料瓶硬塑料等)、橡胶及橡胶制品、牛奶盒等包装、饮料瓶(可乐瓶、塑料饮料瓶、啤酒瓶)等。

(2)有害垃圾是指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有毒物质或者对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者潜在危害的废弃物。有害垃圾主要包括电池(蓄电池、纽扣电池等)、废旧电子产品、废旧灯管灯泡、过期药品、过期日用化妆品、染发剂、杀虫剂容器、除草剂容器、废弃水银温度计、废弃漆桶、废打印机墨盒、硒鼓等。

(3)厨余垃圾是指食材废料、剩菜剩饭、瓜皮果核、中药药渣等易腐的生物质生活废弃物。厨余垃圾主要包括剩菜剩饭与西餐糕点等食物残余、菜梗菜叶、动物骨骼内脏、茶叶渣、水果残余、果壳瓜皮、盆景等植物的残枝落叶以及废弃食用油等。

(4)其他垃圾指除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以外的其他生活废弃物。这类垃圾不会腐烂,危害较小,但无再次利用价值。其他垃圾主要包括受污染与无法再生的纸张(纸杯照片、复写纸、收据用纸、明信片、相册、卫生纸、尿片等).受污染或其他不可回收的玻璃塑料袋与其他受污染的塑料制品.废旧衣物与其他纺织品、破旧陶瓷品、一次性餐具、烟头等。

3.基本技能

(1)处理垃圾能力,如报纸、书本等废纸类垃圾应叠放整齐再分类丢弃,纸箱等应拆解并压扁捆绑,饮料、奶茶包装盒应抽出吸管,倒掉残余液体后再集中投放。

(2)要具备-定的发明创造能力,能将可回收垃圾循环利用,做到物尽其用。

(3)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遇见特殊情况能顺利与他人进行沟通,解决问题

4.工具使用

四色垃圾袋、卫生工具、一次性手套、口罩、美工刀、固体胶、透明胶等

5.活动设计

(1)在活动开始前,由活动负责人介绍活动的目的、意义、具体活动内容和相关要求,提醒参与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2)参与人员在活动开始时,先将宿舍内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分别装人四色垃圾袋内,然后将可回收垃圾储备好,以便进行手工制作,最后将其他垃圾放到指定位置。

(3)负责人为每组成员准备好四色垃圾袋、一次性手套、口罩、 卫生工具等,每组成员到学校指定地点(餐厅、公寓楼下垃圾桶旁边、道路旁边、绿化林等)检拾垃圾并将其分类到四色垃圾袋内,在捡拾垃圾过程中遇到乱扔垃圾行为及时进行劝阻。负责人根据垃圾分类准确度进行评分。

(4)将收集的可回收垃圾回收利用,进行工艺品制作、发明创造等,每组完成-个工艺品即可,负责人依据作品制作情况进行评分。

(5)将未进行工艺品制作的可回收垃圾(废料制品、包装瓶、发纸屑等)出售给废品回收站,并将钱捐给公益组织。

(6)由负责人召集小组成员进行分享讨论,谈收获话感受,形成共识,认识此次劳动教育活动的意义。

6.安全保护

(1)检拾垃圾时注意卫生安全,戴好口罩、次性手套,使用规定的卫生工具。

(2)使用完卫生工具及时归还。

(3)对不认识不了解的实验垃圾、医疗垃圾不随意捡拾,由专业人员处理。

(4)整理完垃圾以后注意洗手消毒

7.考核评价

考核采取负责人评分制,分数划分为4个等级:优秀(90~ 100分)、良好(75~89分)、合格(60~74分)、不合格(60分以下)。基础分为60分。

(一)加分项

(1)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坚持环保理念,践行环保行动。

(2)能准确进行垃圾分类并有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

(3)积极主动参加回收利用废品的制作、发明活动并取得良好成绩。

负责人根据以上几点情况进行加分。

(二)减分项

(1)未正确进行垃圾分类,且未将分类好的垃圾放到指定位置,扣10分。

(2)破坏卫生工具材料,扣10分。

(3)在实践过程中不听从负责人的安排,私自离开队伍,扣20分。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由老师组织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互动和讨论,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观摩法、发现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师进行指导和总结。充分利用视频、flash动画、多媒体课件、微信公众平台、课程评价系统及互联网等多种信息化手段,营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

五、教学评价

1.考核要求

本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结果建议采取教学过程评价为核心,以教师评价为主,结合学生互评和各小组自评。课程总评成绩=课堂过程性考核 50%+日常生活劳动40%+服务性劳动实践10%,具体要求如下表所示:

考核类别

平时过程性考核50%

日常生活劳动40%

服务性劳动10%

补考

方式

考核要求

平时表现20%

课堂集体劳动30%

校园宿舍及教室卫生等个人劳动认定

校内外参加的公益志愿服务劳动

理论

考试


考勤以及课堂活动的参与度

课堂实践活动完成情况

分值

20

30

40

10


2.注意事项

课程任课教师要按照课程考核方案标准实施考核,注意做好学习过程、到课情况、个人劳动、集体劳动及校内外参加的公益志愿服务活动等考核情况的相关记录,作为学生最终评定成绩的明确依据。

六、课程资源

1.选用教材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石英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学场所

多媒体教室、图书馆、教学楼、宿舍楼、实训楼、运动场、篮球场、学生食堂等

3.设备工具

电脑、投影仪、音响、扫把、拖把、垃圾袋、扫帚、撮箕等。

七、师资队伍

1.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

2.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近现代史、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国际关系、世界经济等学科背景,获得上述学科相关专业的学士或学士以上学位。

3.具有坚定的政治素质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恪守教师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健康的人格。

4.具备科学的高职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观念,掌握工学结合的基本教学方法,认同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熟悉专业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与课程建设状况,了解施教专业行业发展动态与政策环境。

5.具备跨学科跨专业的基本素质,能够与其他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协同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八、其它说明

1.劳动实践教学活动原则上必须在校园内,未经学院审批不允许课堂上组织学生到校外参加劳动实践活动。

2.劳动实践教学活动具体内容由任课老师负责安排,任课老师上课期间不能离开学生劳动实践活动场地。

3.劳动工具由后勤处或各系部负,确保按照课程实施方案开展劳动实践教学活动。

4.上完课实践课后,任课老师记得提醒学生归还劳动工具。

职教先锋职教鲶鱼"四传研"服务赋能职教高质量发展第N站
草根的力量职教鲶鱼“四传研”全国游学服务赋能职教高质量发展纪实
职教先锋团队“三协同”“四传研”“十年磨一剑”队员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

“三协同”“四传研”内涵和外延

一、协同备课 学理念“手把手”“带入门” 传播职教教研思想一一问题导向教研引领

研读相关政策 传播教研思想 影响较广


二、协同育人 练技能“离开手”“练提升” 传承职教教研精神一一追求获术究理悟道

研究产教融合 传承教研精神 规模较大

三、协同发展 精应用“带助手”“育精英” 传习职教教研路径一一教研相长敦行致远
研发三教平台 传习教研技能 实用性较强
四、新赛道“新突破”“新成果” 传行职教教研成果一一研究交流落地升华
研磨课题成果 传行教研成果 效果较好

教鲶鱼侯银海简介:

侯银海,商丘技师学院高级技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发展工作委员会理事(第二届),
全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研究院研究员,“三协同”数智赋能劳动教育教学创新实践共同体”联合发起人,
《劳动教育创新与实践》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者,
教育部“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中职生劳动教育教程》编者。
2023年被商丘师范学院聘请为教育部“国培计划(2023)”紧缺薄弱学科骨干项目劳动教育教师培训班授课教师。

更新:2024-01-31 16:26:38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