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新时代·弟子规(全文)

作者:陈少毅 来源:作者提供原稿 点击:1028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对少年儿童的启蒙教育尤为重要。无论对国家、对民族、对家庭都需要一部对少年儿童启蒙教育的书,

《新时代·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诸子先贤的教诲,而编成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生活行为规范。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是一部好书,但是已经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对少年儿童的启蒙教育需要一部符合新时代的训蒙文。

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对少年儿童的启蒙教育尤为重要。无论对国家、对民族、对家庭都需要一部,对少年儿童启蒙教育用书。

《新时代·弟子规》包括:总篇、孝篇、爱篇、道篇、德篇、仁篇、义篇、礼篇、智篇、信篇、志篇、习篇等十二篇编撰的。

《新时代·弟子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的传承、继承和发扬。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总篇】

弟子规,先人训。

首孝悌,次自信。

泛爱众,亲德仁。

好学习,求上进。

言要美,行要善。

知必行,行必果。

弃私欲,懂分享。

爱劳动,注勤俭。

崇英雄,敬科学。

求自立,知荣耻。

译文

弟子规,先人训。

《新时代·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诸子先贤的教诲,而编成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生活行为规范。

首孝悌,次自信。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姐妹、同学、朋友,

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行当中,要相信自我,要有自信心。

泛爱众,亲德仁。

与世相处要有博爱之心,包括爱他(她)人、爱动物、爱花草、爱物品。要亲近有德仁的人,向他(她)们学习,以礼待人。

好学习,求上进。

喜欢学习,乐于学习,快乐学习,主动要求上进,追求完美自我。

言要美,行要善。

言语要美,行为要善,追求真善美。

知必行,行必果。

知道了就必须去做,要做到知行合一,避免知行分离,说一套做一套,做事要有结果,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弃私欲,懂分享。

抛弃私欲,克服自私自立,懂得分享,共享。

爱劳动,注勤俭。

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摒弃不劳而获,注重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不铺张浪费。

崇英雄,敬科学。

崇尚民族英雄、革命英雄,崇敬科学家,而不是“追星”。

求自立,知荣耻。

要求自立、自强,独立、自主,要知荣知耻,树立新时代社会主义荣辱观。

【孝篇】

论百善,孝为先。

孝在心,顺在行。

举孝廉,方为官。

父母教,须敬听。

羊跪乳,鸦反哺。

香九龄,能温席。

亲有疾,药先尝。

昼夜侍,不离床。

兄弟睦,孝在中。

寸草心,三春晖。

译文

IMG_256论百善,孝为先。

“百善孝为先”出自《围炉夜话》(清)王永彬作,“百善孝为先 万恶淫为源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善之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善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 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权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孝在心,顺在行。

孝存于心中,顺在于行上,合在一起即为孝顺。只有孝心,没有顺行,那不能称其为孝顺。

举孝廉,方为官。

“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历史背景,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达不到“孝廉”,不能为官。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教,须敬听”指的是父母教我们的东西,事务,不管对错,我们不要急着去否定他,而是应该尊敬的将其听完。这是一种态度,重点在尊重。

羊跪乳,鸦反哺。

IMG_256羊跪乳,鸦反哺”语出古训《增广贤文》的典故,小羊是跪着吃奶的,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小乌鸦是妈妈口衔食物喂养长大的,母亲老了,飞不动了,它的孩子们口衔食物反哺母亲。这是多么伟大的报恩的精神。

香九龄,能温席。

IMG_256香九龄,能温席”出自宋代王应麟《三字经》,意思是: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黄香的人。 他九岁那年,他的母亲去世了。 尽管他还很小,但他知道孩子应该孝顺父母。为了照顾父亲,黄香在夏天用风扇站在父亲的床旁,将枕头垫子冷却,将蚊子赶到很远的地方,然后恭敬地请父亲休息。冬天,当他担心父亲的受冻,他便为父亲暖被子。就这样, 黄香长大后知识渊博,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受到人们的称赞和爱戴。

亲有疾,药先尝。

“亲有疾,药先尝”就是告诉我们当父母生病的时候,为人子女应该怎么样来侍奉汤药。在过去,这个药几乎都是水药,刚煮好的汤药一定非常的烫。我们要端给父母吃、端给长辈吃的话,我们要特别注意它的温度是不是太高了,太高了唯恐烫到父母。所以在古代,他往往会舀出一小勺,然后尝一尝,看温度是不是太髙,或者太低。所以古人对父母的侍奉,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昼夜侍,不离床。

“昼夜侍,不离床”。父母、长辈生病时,白天、夜晚侍候在旁,不离开床边。他们生病了,身体不好了, 正是我们回馈的时候。

兄弟睦,孝在中。

兄弟姐妹间和睦相处,孝道就在其中了。悌道,是对孝道的一种延伸。孝顺不只是对父母好,兄弟姐妹间和睦,也是对父母的孝顺。

寸草心,三春晖。

寸草春晖是一则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孟郊《游子吟》。原句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寸草春晖"的原义小草微薄的心意报答不了春日阳光的深情。比喻父母恩情深重,子女即使竭尽心意也难以报答。

爱篇

树大爱,立国家。

忠岳飞,精报国。

敬组逖,爱国誓。

向天笑,两昆仑。

絷四马,击鸣鼓。

学雷锋,好榜样。

爱无私,爱无疆。

爱家庭,关集体。

爱则众,恨则寡。

兼相爱,交相利。

译文

树大爱,立国家。

“树大爱”表达的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培养和树立博大的爱心,“立国家”则是指建立或稳固一个国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来建设和发展自己的国家。在这里,“立”意味着树立、确立或支撑,意味着要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为国家的繁荣和强大奠定基础。这是一种充满爱国情怀和责任感的精神。

IMG_256岳飞,精报国。

“忠岳飞,精报国”源自“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典故,母亲鼓励儿子报效国家,并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孝顺的岳飞不敢忘记母亲的教诲,那四个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敬组逖,爱国誓。

“敬组逖,爱国誓”源自“祖逖(tì )之誓”的汉语成语,意思是颂扬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壮志之典。出自《晋书》。成语解释指晋祖逖统兵北伐,渡江中流,拍击船桨,立誓收复中原的故事。后亦用为颂扬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壮志之典。

向天笑,两昆仑。

“向天笑,两昆仑”出自于清.谭嗣同,戊戌六君子之一,原文: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大意是: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IMG_256絷四马,击鸣鼓。

“絷四马,击鸣鼓”出自于先秦屈原《九歌·国殇》,原文:霾(mái)两轮兮絷(zhí)四马,援玉枹(fú)兮击鸣鼓。大意是:战车的两个车轮陷进泥土被埋住,四匹马也被绊住了。霾:通“埋”。古代作战,在激战将败时,埋轮缚马,表示坚守不退。手持镶嵌着玉的鼓槌,击打着声音响亮的战鼓。先秦作战,主将击鼓督战,以旗鼓指挥进退。枹:鼓槌。他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表达了作者屈原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的心。

学雷锋,好榜样

IMG_256学习雷锋好榜样,向雷锋学习:感恩社会、热爱生活、自强不息、助人为乐、艰苦朴素、舍己为人的精神。传承雷锋精神,培养共产主义的高尚品德。

爱无私,爱无疆。

“爱无私,爱无疆”源自“小爱无私,大爱无疆”。就是说对家庭的爱是小爱,对亲情的爱是小爱,都是无私奉献的,而对国家的爱是大爱,这种爱是无边无际的,没有疆域的。

爱家庭,关集体。

爱家庭,关集体。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家庭,爱父母兄弟姊妹,关心集体,关心同学朋友,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爱则众,恨则寡。

爱要面向大众,包括爱动物、爱花草树木、爱物品等等博广之爱,憎恨要少,做到心胸开阔,积极向上。

兼相爱,交相利。

"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的理论,墨子认为"兼相爱,交相利",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这符合人自然性的需要,又符合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兼爱是博爱,兼爱是大爱。

道篇

行大道,利天下。

遵天道,必酬勤。

见人恶,即内省。

见人善,即思齐。

衣贵洁,不贵华。

用人物,须明求。

过不规,道两亏。

凡道字,重且舒。

长浮华,成何人。

顺天时,量地利。

译文

行大道,利天下。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儒家经典著作《孟子》中的一句话,其意是:站在天下最正直的位置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道上;富贵不骄奢淫逸,贫贱不改移节操,威武不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由此观之,“大丈夫”要有志气、有节操、有作为的人格风骨。坚守正心,行走正道,光明磊落,勇于担当,才能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行大道,行正道,有利于天下,有利于人民。

遵天道,必酬勤。

出自于《论语》,"天"指"上天","道"指"主张","酬"可解释为"实现志愿","勤"为"勤劳"。遵守天之道,自然的规律,必然会实现勤劳的人的志愿。有耕耘就会有收获,只要不懈的努力,最大限度的完善充实自己,就会有一个美好光明的明天。

见人恶,即内省。

“见人恶,即内省。”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大意是:看见别人的缺点或不良的行为时,要反躬自省,检讨自己是否也有这些缺点、缺失、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见人善,即思齐。

“见人善,即思齐。”出自李毓秀的《弟子规》,意思是:“看见他人的优点或优良的行为时,心中就升起向他看齐的好念头,并向他学习,向他看齐”。

衣贵洁,不贵华

“衣贵洁 ,不贵华”出自李毓秀的《弟子规》,全句是:“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意思是:穿的衣服贵在整洁大方,而不在于华丽。衣服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还要和自己的家庭条件相适合。

用人物,须明求。

“用人物,须明求”出自清代《弟子规》原文讲: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这句话的意思是:借别人东西或者用别人东西,要明确的征求别人的同意,假如不询问直接拿走了,这种行为就是偷。物品都是有归属的,是人所拥有的。所以注重物品的归属也就是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从小就要给孩子建立“私有”的概念。

过不规,道两亏。

“过不规,道两亏”出自清代《弟子规》,大意是:别人有了过失不去规劝,那么有过失的人和发现过失的人,双方在道德方面都有亏欠。

凡道字,重且舒。

“凡道字,重且舒”出自清代《弟子规》,“凡道字”,这里的“道”是讲话的意思。这个“重”,一定要把重点讲出来,“舒”就是要流畅,你交代的这些话语要流畅,要把重点讲清楚。不可以讲了一大堆,不知道你交代的事情为何?这样就等于白讲。同时也让对方没有办法明了,你所交代的是什么事。讲话要讲的清楚明白,要有重点,要流畅符合规律,不要相互矛盾。另外也可以理解为:在说话时,吐字要掷地有声且舒缓有度,不要急急忙忙,也不要含糊不清。

长浮华,成何人

“长浮华,成何人”出自清代《弟子规》,全句为: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大意是:不能身体力行,一味死读书,纵然有些知识,也只是增长自己浮华不实的习气,如此读书又有何用?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顺天时,量地利。

“顺天时,量地利。”这句话出自(宋)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全句是“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意思是说:我们在做事情时,要顺应天时,衡量地利,这样按照规律做事,才能做到用力少而成功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德篇

崇大德,方兴邦。

亲所好,力为具。

亲所恶,谨为去。

德有伤,贻亲羞。

道人善,即是善。

尊长前,声要低。

唯德学,唯才艺。

德日进,过日少。

事非宜,勿轻诺。

善相劝,德皆建。

译文

崇大德,方兴邦

崇大德,方兴邦。尊崇大德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坐标时时校正我们的“三观”。尊崇大德,就是要自觉增强对国家、民族的情感,将个人理想、事业信仰同实现中国梦紧紧联系起来,并为之奋斗。要时刻把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要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大家都这样做,这样行,就使国家兴盛起来了。

亲所好,力为具。

“亲所好,力为具”出自清代《弟子规》。这个“好”(hào)就是喜好,他们的嗜好。“力”就是要尽心尽力,“具”就是要为他准备。所以母亲或者父亲或者长辈,他们有任何的需求,做为人子女应该要尽心尽力为他去准备。

亲所恶,谨为去。

“亲所恶,谨为去”出自清代《弟子规》。这个“恶”(wù)就是不喜欢、讨厌的、厌弃的。“谨”也是要用恭敬之心,很谨慎的为父母去排遣,或者排除,为他去除掉。

德有伤,贻亲羞。

“德有伤,贻亲羞”出自清代《弟子规》。大意是: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做出有背道德伦理的事,而使父母亲蒙受耻辱。

道人善,即是善。

“道人善,即是善”出自清代《弟子规》。大意思: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别人听到你的称赞,就会更加勉励行善。

尊长前,声要低。

“尊长前,声要低”出自清代《弟子规》。这是告诉孩子们,在长辈面前,说话声音不宜太大,应该声音小一点,但是声音也不能太低了,如果声音太低了,长辈听不见,这也是不合适的行为。

唯德学,唯才艺。

“唯德学,唯才艺”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意思是每一个人既要重视自己的品德的学问,也要重视自己的才能和技艺的培养,做到德才兼备。

德日进,过日少

“德日进,过日少”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全句是:“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大意思是: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就会得到无限的好处,他会影响我们的品德和学问一天天地获得进步,这样做过失就会逐渐地减少。

事非宜,勿轻诺。

“事非宜,勿轻诺”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这句话告诫人们在给出承诺时应该考虑到量力而行,对别人提出的要求不要轻易的承诺。要学会去拒绝,有时候拒绝比失信更重要。

善相劝,德皆建。

“善相劝,德皆建”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大意是:以善相劝,彼此的道德学问都能得到长养。不但要劝导朋友改正过失,还要有成就朋友的这一份存心,与此同时,自己的学问也在提升。帮助别人愈多,就愈能体会别人的需要,把事情做圆满。所以劝诫朋友是为人朋友的本分。

仁篇

仁爱,利众生。

能亲仁,无限好。

扬人善,弃人恶。

流俗众,仁者希。

果仁者,人多畏。

勿谄富,勿骄贫。

勿厌故,勿喜新。

不亲仁,无限害。

墨磨偏,心不端。

学杨游,程立雪

译文

讲仁爱,利众生。

讲仁爱,利众生。意思是要讲究、要崇尚、要弘扬,宽仁慈爱,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有利于民族、有利于国家。

能亲仁,无限好。

“能亲仁,无限好”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大意思是:能够亲近有仁德的人,就会得到无限的好处。

扬人善,弃人恶。

“扬人善,弃人恶”源自成语“弃恶扬善”,大意是: 要赞颂、传播好的东西,并推广传播给大家。 同时也要摒弃、抛弃邪恶的东西,使之没有存在的市场。

流俗众,仁者希

“流俗众,仁者希”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大意思是:大多数人流于庸俗,仁爱的人却很稀少。要摒弃庸俗,弘扬仁爱,要做一个仁爱之人。

果仁者,人多畏。

“果仁者,人多畏”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这句话的全句是:“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大意是:如果是有仁德的人,人们对他都心怀敬畏,因为他说话公正无私,又不讨好他人。

勿谄富,勿骄贫。

“勿谄富,勿骄贫”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大意是:不要在富人面前别无耻拍马,不要在穷人面前别耍威风。

勿厌故,勿喜新。

“勿厌故,勿喜新”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大意是:不要厌弃旧的人、朋友或物品,不要只喜欢新的人、朋友或物品。

不亲仁,无限害。

“不亲仁,无限害”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大意是:不肯亲近仁人君子与圣贤教育,就会有无穷的祸害。因为不肖的小人会趁虚而入,跑来亲近我们,日积月累,我们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不良的影响,事情就会弄得一败涂地,最后导致整个人生的失败。

墨磨偏,心不端

IMG_256墨磨偏,心不端”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这句话的全句是:“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大意是:过去写字前先要磨墨,如果内心不端正,磨墨就容易磨偏,心有杂念,浮躁不安,字就不容易写端正。学习要专心致志。

学杨游,程立雪。

“学杨游,程立雪”来源于成语故事“程门立雪”。宋代的杨时考到进士后不愿做官,专心研究学问。他起先在颍(yǐng)昌(地名)拜理学家程颢(hào)为师,学到了不少知识。程颢死后,四十多岁的杨时又和同学游酢一起到洛阳请教另一位有名的理学家程颐( yí)(程颢的弟弟)。他们到程颐家时,程颐正在打瞌睡。两人不敢惊动他,就侍立在门口。等程颐醒来,看见门外站立的杨、游二人,吃惊道:“啊,贤辈尚在此乎?”,此时院内的积雪已有一尺多厚了。“程门立雪”,比喻尊师重道,以及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义篇

行忠义,旺民族。

宏碧血,杨丹心。

披肝胆,尽忠诚。

切见利,莫忘义。

为忠驱,为义感。

莫忘恩,勿负义。

己有能,勿自私。

人所能,勿轻訾。

人不闲,勿事搅。

言不讳,色不媚

译文

行忠义,旺民族。

要培养孩子,行忠义之事,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宏碧血,杨丹心。

碧血丹心的成语,出自于《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满腔正义的热血,一颗赤诚的红心。形容十分忠诚坚定。苌弘的故事:周朝时期,刘文公的大夫苌弘,一生忠于朝廷,不卑不亢,有浩然正气。他因为正直而得罪了朝中权贵,蒙冤被周人杀害,传说他被杀的当时,有人慕名收集他的血液藏在家里,三年后这些干血块全都化为碧玉。

披肝胆,尽忠诚。

“披肝胆,尽忠诚”出自:唐·黄滔《启裴侍郎》:“沾巾堕睫,沥胆披肝,不在他门,誓于死节”。宋·司马光《体要疏》:“虽访问所不及,犹将披肝沥胆,以效其区区之忠”。比喻开诚相见,竭尽忠诚。

切见利,莫忘义。

“切见利,莫忘义”源于成语“见利忘义”,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当孝文时,天下以郦寄为卖友。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见利忘义"。出卖朋友的人总是在有利可图的时侯,就不顾道义了,这是在社会上存在的普遍真理。在利益和道义面前,应该选择道义,利益如过眼云烟,而道义会创造无法比拟的利益,会让人们活得问心无愧。

为忠驱,为义感。

为忠驱,为义感。指为忠心所驱使,为正义所感召。出自于:唐·吕温《题阳人城》诗:“忠驱义感即风雷,谁道南方乏武才?天下起兵诛董卓,长沙子弟最先来。”

莫忘恩,勿负义。

“忘恩负义”汉语成语,出自《魏书·萧宝夤传》。大意思是:就是不要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不要去做对不起别人的事。

己有能,勿自私。

“己有能,勿自私”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大意是:每个人的际遇本来就不同,如果自己处在良好的环境中,学得许多才能,岂可傲视一切而自私自利?应该发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圆伍销胸怀,帮助身处痛苦困难的同胞,橘高让他们也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与和谐。为了炫耀才能,博得掌声而塑造出的耀眼英雄,真能减轻苦难者的创痛吗?

人所能,勿轻訾。

“人有能,勿轻訾”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大意是:能拆掉自私的樊篱,扩充人我一体的公心,则见到别人发挥才能,有所成就时,自然乐于敞开「见人之得,如己之得」的宽广胸襟,而加以赞美橘游肯定。如果一见他人有才能,就故意批评诋毁,则内心所增长的,恐怕只有损人不利己的嫉妒心吧。

人不闲,勿事搅

人不闲,勿事搅”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全句是“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大意是:别人忙的时候,不要用事去打扰他,别人心里焦躁的时候,不要用难听话去刺激他。

言不讳,色不媚。

“言不讳,色不媚”,“讳”是隐讳、扭曲事实;“不讳”是指“事无不可告人言”。“媚”是谄媚求好;“不媚”是不向人谄媚示好。孔子说:“一个人说话时,如果故意在言辞上修饰得很巧妙,脸色也显得格外美好,一味向人谄媚示好,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慈心的呀!”

   《礼记》有云:“礼不妄说人,不辞费。”也就是说合于礼的君子是“事无不可告人言”,不会随便取悦于人,也不说一些做不到的话(口惠实不至)。因此,从平常言行中,我们就可以学习观察,一位仁德的君子,必然是心口合一,光明正大,绝无攀缘求荣的态度。

礼篇

施礼仪,社会稳。

事虽小,勿擅为。

苟擅为,子道亏。

苟私藏,亲心伤。

称尊长,勿呼名。

长者立,幼勿坐。

用人物,需明求。

与宜多,取宜少。

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

译文

施礼仪,社会稳。

人们在社会上,要广泛的实施礼议,这样社会才能稳定和合。礼仪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按照一定约定俗成的方式来表现律己敬人的过程,包括: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礼仪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主要分为五大分支: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

事虽小,勿擅为。

“事虽小,勿擅为”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大意是: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为之,要向父母、长辈、老师禀告。

苟擅为,子道亏。

“茍擅为,子道亏”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大意是:「茍擅为」,事情尽管是很小,不能做。万一你去做,这个「茍」就是假使,假使你去做它。「子道亏」,就有损于人子女的品德。「亏」,就是指缺陷、不完美。我们的人品,每一个人都希望他的道德非常的高尚。为人父母的更期望他的子女都是很优秀的,不但品学都要兼优,课业要好,在他的品德方面,也是要非常优秀的。所以做任何事情,我们无论大小,凡是没有经过长辈同意,都不可以擅自去做它;去做了它,就会让父母感到难过,也有损我们为人子女的品德。

苟私藏,亲心伤。

“苟私藏,亲心伤”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全句是:“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大意是:东西虽然很小,也不要背着父母,偷偷地私藏起来。一旦被发现,父母心里一定十分伤心生气。

称尊长,勿呼名。

“称尊长  勿呼名  ”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全句是:“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大意是:  称呼岁数比我们大的人,不可直呼其名,唤他的名字,这是培养自己的恭敬心。在长者面前,不要随便表现出自己的才能,时时怀有谦虚、恭敬之心。

长者立,幼勿坐。

“长者立,幼勿坐”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全句是:“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大意是:年长者站着,年幼者不可坐下。年长者坐着,指示吩咐后才能坐下。

用人物,需明求

“用人物,须明求”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全句是:“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大意是:物都有主,要使用任何一件东西,一定要取得别人的同意。如果没有征得主人的同意,就拿走用,这种行为就是偷。另外,不能主人不在就先拿来用,等人家进来才说“借我用一下”,那样人家只能点头,但是脸色很难看。现在很多人要跟人家借笔,直接把笔拿起来说:“这支笔借我用一下,好不好?”可能这一支是人家最喜欢的,这都是不够恭敬。应该说,“您可不可以借我一支笔”,要借你哪一支由他决定。所以,要处处替人着想,借东西也应该注意分寸,不可顺自己的意思。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与宜多,取宜少。

“与宜多,取宜少”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全句是:“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大意是:财物的取得和给予,一定要分辨清楚明白,不可含糊。宁可多给别人,自己少拿一些,才能广结善缘。培养孩子的舍得和为人大方的精神。

虽贵端,慈而宽

“虽贵端,慈而宽”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大意是:虽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宽大更可贵。

势服人,心不然

“势服人,心不然”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全句是:“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大意是:
用强势去压服人,即使压服了,他对方心也是不服的,要用理来服人。他服的是这个理,所以他无言了,他也就不会跟你在心上对抗,就是他心服口服。“理服人”实际上是什么?就是德服人,你行得正对方就服,你行不正,对方怎么可能服?天理都在人心中,谁都知道天理,连恶人他都知道,只是他不去按天理来行事而已。所以你按天理而行,当然就能够使人服。这就是以德服人,不是以势服人、以利服人。

智篇

取大智,进民族。

有大智,成大勇。

头悬梁,锥刺股。

行高者,名自高。

人所服,非言大。

怡吾色,柔吾声。

惟其是,勿佞巧。

闻过怒,闻誉乐。

过能改,归于无。

若智小,非言大。

译文

宏大智,进民族。

只有弘扬大智慧,提高民族的智慧、民族的能力,才能使民族不断进取,不断发展。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实现中国梦!

有大智,成大勇。

“有大智,成大勇”取自“大智大勇”的成语,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卓传》。“有大智,成大勇”的大意是:胸有大智慧,方能成大勇。没有大智慧,只是勇敢,那是鲁莽。

IMG_256头悬梁,锥刺股         

头悬梁的故事:东汉时期,有个读书人叫孙敬,孙敬经常读书到深夜,为了防止打瞌睡,他找了一根绳子绑在头发上,另一头系在房梁上,这样只要他一打瞌睡就会因为疼痛而醒来。锥刺股的故事:战国时期有个政治家叫苏秦,苏秦年轻时发奋读书,为了防止夜半打瞌睡,就在疲倦时用锥子刺大腿,以此保持清醒,继续读书。

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的故事,弘扬勤奋好学的上进精神。

行高者,名自高。

“行高者,名自高”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全句是:“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大意是:德行高尚的人,自然而然就有很高的名望了。人们所敬重的是他高尚的品行,而不是他的外表容貌是否出众。

人所服,非言大。

“人所服,非言大”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全句是:“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大意是:有才能的人,声望自然不凡,然而人们之所以欣赏佩服,是他的能力,而不是因为他会说大话。

怡吾色,柔吾声

“怡吾色,柔吾声”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全句是:“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大意是:
父母有过失,当子女的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态度一定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应做到和颜悦色地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孝顺并不是一定要对父母百依百顺,人与人之间所有的行为都要以“道义”为准则,父母子女之间也不例外。人无完人,父母也难免有过错,子女如果对此听之任之、不闻不问,也是一种不孝的表现。

惟其是,勿佞巧。

“惟其是,勿佞(nìng)巧”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大意是:说话要有道理,不要说不切实际的花言巧语,说了反而令人讨厌。

闻过怒,闻誉乐

“闻过怒,闻誉乐”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大意是:如果听见别人说自己的过锗就生气,听到称赞就欢喜高兴。这样一来,不好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真正的良朋益友就会渐渐疏远你,不敢和你在一起。

过能改,归于无

“过能改,归于无”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全句是:“过能改,归于无;搪掩饰,增一辜。”大意是: 知错就改,错误就会消失;如果掩饰过错,就是错上加错。
有过改之,不掩饰,就是好样的,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错不改。勇敢的面对过错,改之过错,后不再犯。这样就会受到别人的尊敬!所以,不要因为自己犯错而不敢面对,怕别人瞧不起,不要有这种想法,要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你就是最好的!

若智小,非言大。

“若智小,非言大”出自《旧唐书·江夏王道宗传》:“君集智小言大,举止不伦,以臣观之,必为戎首。大意是:指才智低下,说话口气却很大。

信篇

诚信,路好行。

凡出言,信为先。

人背信,名不达。

言不信,行不果。

抱诚信,守真情。

精成至,金为开。

守一言,铸九鼎。

允一诺,重千斤。

思成者,人之道。

正其心,诚其意。

译文

讲诚信,路好行。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一诺千金。《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信,诚也。”基本涵义都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而言。故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信者,人之道也”。“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因此,在待人处事上,只有做到了“诚信”,人生的道路才好走。

凡出言,信为先。

“凡出言,信为先”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大意是:凡是讲话,我们首先一定要注意,你讲出来的话是不是真话。所以,所讲出来的话,要以信实为第一。

人背信,名不达

“人背信,名不达”此句出自西汉刘向所写的《新序》。

原句是:“人背信则名不达”。大意是:一个人如果不守信用,说过的话做不到,名声就会受损。“人背信”是指人不守信用,说过的话做不到;“名不达”是指没有信用,人的诚信度就降低,别人也就不相信你,整句话是在阐明信誉的作用,要求人们坚守信用,不要做毁信的人。

言不信,行不果。

“言不信,行不果”此句出自战国墨翟《墨子》 。原句是:“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大意是:意志不坚强的人,智慧也不通达;言语不诚实的人,做事也不会有成果。

抱诚信,守真情。

“抱诚信,守真情”此句出自《坟·摩罗诗力说》。汉语成语“抱诚守真”,意思是:志在真诚,恪守真情。

精成至,金为开

“精成至,金为开”出自汉典,汉·王充《论衡·感虚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思是: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守一言,铸九鼎。

“守一言,铸九鼎(dǐng)”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一言九鼎”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象征九州。

允一诺,重千斤

“允一诺,重千斤”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不罩携如吵乱得季布诺。”。“一诺千金”是汉语成语,意思是:好比一个允诺,重达千斤。比喻说话算数,升闷档极有信用。

思成者,人之道

“思成者,人之道”此语出自《孟子·离娄上》。孟子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意思是:作为一个人,诚信,很重要,但这是人一出生就具有的本能,是天给的,人人都有,但当人不断的长大时,诚信就会发生变化,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只有一个人真正学会用思想去做城信的事,那他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做人之道!
    自然界的一切,宇宙万物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没有虚假;真实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虚假就没有一切。所以说诚是天之道。人之道,是指做人的道理或法则。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道与天道一致,人道本于天道。

正其心,诚其意。

“正其心,诚其意”意思是: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出处及原文:唐代韩愈在他的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原道》中引用《大学》中的名言“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改写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白话译文:在古代,想要发扬他的光辉道德于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他的国家,一定要先整顿好他的家庭;要整顿好他的家庭,必须先进行自身的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必须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必须先使自己具有诚意。

志篇

立鸿志,道易行。

志相同,道相和。

无大志,不成器。

尚愚公,方移山。

不如人,当自砺。

工夫到,滞塞通。

学匡衡,借光学。

学李密,角挂书。

心有疑,随札记。

勤耕耘,有收货。

译文

立鸿志,道易行

“立鸿志,道易行”的意思是:树立鸿鹄之志,明德致知大道易行。

【出处】鸿志是一个词语解释是远大的志向, 出自唐 戴叔伦 《孤鸿篇》。唐 戴叔伦 《孤鸿篇》:"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唐 高郢 《沙洲独鸟赋》”。鸿志非燕,鹤羣岂鸡?"。鸿鹄之志 "。鸿鹄之志的意思是:比喻志向远大。西汉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唉!燕子麻雀怎么会知道大雁、天鹅的凌云壮志呢!鸿鹄(hóng hú), 鸿是指大雁,而鹄则是天鹅。大雁和天鹅是近亲。“道易行”的文化理念是:明德致知、大道易行。

志相同,道相和

“志相同,道相和”源自“志同道合”的汉语成语。意思是志向相同,道路一致。形容彼此理想、志趣相合。语出《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

无大志,不成器

“无大志,不成器”意思是胸中无大志,不能成大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出自《三字经》,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礼记.学记》。

尚愚公,方移山

“尚愚公,方移山”源自古文“愚公移山”的故事: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这两座山在冀州的南面,黄河的北面。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北交通阻塞,进出要绕远道,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地表示赞成他的意见。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像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道:“把它们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搬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寒来暑往,季节交换,才往返一趟。

河曲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的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铲除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长地叹息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崇尚愚公精神,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

不如人,当自砺

“不如人,当自砺”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意思是每一个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觉到有不如人的地方,应当自我警惕,勉励自己要奋发图强,争取进步,迎头赶上。

工夫到,滞塞通

“工夫到,滞塞通”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全句是:“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制定读书计划的时候,不妨宽松一些,实际执行时,就要加紧用功,严格执行,不可以懈怠偷懒,日积月累的功夫深了。原来窒碍不通,困顿疑惑的地方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
  草草而看,这段文字好像在讲述关于制定读书计划的方法及后果的事情,但如果细细品味下去,这句话说得是不是 应该在读书的时候抓紧时间,不要胡思乱想,要专心致志?答案很明确:是。但又如何抓紧时间呢?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书非借不能读也”。它的意思是“如果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真地读,不会抓紧时间去读,而反之,如果这本书是借来的,你的心理暗示就会告诉你:这是借来的,是要还的,要抓紧读,自然而然就会提高阅读效率。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把自己买来的书束之高阁,上面布满灰尘,这难道是正确的吗?

IMG_256学匡衡,借光学

“学匡衡,借光学”源自成语“凿壁借光”。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原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学李密,角挂书

IMG_256“学李密,角挂书”源自成语“牛角挂书”,出自《新唐书·李密传》:“皮族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搜链帙角上,世握孙行且读。”“牛角挂书”这个成语故事:唐朝时期,李密年轻时听说包恺在缑山,就前去拜他为师,他骑在牛背上,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边走边读。越国公杨素刚好在路上看到,骑马跟在他的后面问他为什么这样勤奋。李密见是杨素,就回答说:在看项羽传入迷了。形容读书勤奋,学习刻苦,不辞劳苦地学习。要学习李密刻苦读书的学习精神。

心有疑,随札记

“心有疑,随札记”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全句是:“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意思是求学当中,心里有疑问,要马上把问题记录下来,一有机会就向良师益友请教,务必确实明白它的真义,一定要得到正确的答案才可通过,这是认真学习的态度。

勤耕耘,有收货

“勤耕耘,有收货”意思是:只有辛勤耕耘,才会有收获。付出一份劳力就会得一分收益,无论成功与否,都是积累的过程 ,崇尚劳动致富,摒弃不劳而获。

习篇

养良习,行好惯。

遵规矩,守纪律。

晨则省,昏则定。

对饮食,勿拣择。

晨必盥,兼漱口。

衣着整,爱清洁。

衣贵洁,不贵华。

奸巧语,秽污词。

步从容,立端正。

事勿忙,忙多错。

译文

养良习,行好惯。

“养良习,行好惯”意思是:从小就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久而久之就能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

遵规矩,守纪律。

“遵规矩,效律法”意思是:每一个同学都要遵守学校的各种纪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没有了纪律,我们的学校就会乱成一团。只有先遵守纪律,我们的校园才能丰富起来,才能变得多姿多彩。在家庭遵守家规,在学校遵守校规校纪,在社会遵守公共秩序,塑造良好的形象。

晨则省,昏则定

“晨则省,昏则定”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

“晨则省”意思是: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以表达子女对父母的尊敬。

“昏则定”意思是:下午回家之后,要向父母报平安,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况告诉父母,使老人家放心、安心、定心。

对饮食,勿拣择

“对饮食,勿拣择”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

全句是:“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大意是:

对待饮食,不要挑挑拣拣,饮食吃饱吃好就行,不要过分追求美食;三餐只需吃的适当即可,避免过量,危害健康。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健康饮食、科学饮食。

晨必盥,兼漱口

“晨必盥,兼漱口”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

全句是:“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大意是:早晨睡起之后,必定要盥洗,漱口、刷牙、洗脸。洗手间上完之后回来要将手洗干净。这些都是卫生习惯,对身体健康有好处,身体健康也是孝顺,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引申到我们内心所受到的污染,也要常常清洗,才能恢复本善,如何清洗?学习圣贤的教诲并切实落实到生活、学习当中。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衣着整,爱清洁。

“衣着整,爱清洁”意思是:穿衣服要整齐,不要歪歪斜斜,衣着要清洁干净,衣服要勤换勤洗,讲究卫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衣贵洁,不贵华。

IMG_256“衣贵洁,不贵华”这是清代《弟子规》中的名句,意思是:穿的衣服贵在整洁大方,而不在于华丽。衣服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还要和自己的家庭条件相适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服饰之美在于内在气质与外在形式的和谐统一。如果只追求外表光鲜靓丽,忽视内在修养,不仅浪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时间久了,这样会因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失去真正的美丽。况且一味追求名牌或奇装异服,强迫家长购买力所不能及的服装,这样不仅有损自己的形象,更是增加了父母的经济负担。

奸巧语,秽污词

“奸巧语,秽污词”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全句是:“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大意是:奸诈取巧的语言、下流肮脏的话,以及街头无赖粗俗的口气,都要避免,不去沾染。如果已经被污染,就要下定决心切实戒除掉。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步从容,立端正

“步从容,立端正”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意思是:走路时,要不慌不忙从容大方;站立时,要端庄直立,要抬头挺胸,不可弯腰驼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事勿忙,忙多错。

“事勿忙,忙多错”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意思是:做事不要勿勿忙忙,勿勿忙忙很多情况下容易出错。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备注:本书材料很多内容来源于网络,在此表示感谢!

更新:2024-01-26 05:44:34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